<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埠山,白荡湖畔一座形貌谦和的独立山丘。从山顶到山脚公路,垂直高度不过二十一米。山无峭拔之势,却因浸润了厚重的光阴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积淀,隆起为光氏家族灵魂版图上无可替代的精神峰峦。</p><p class="ql-block"> 据《桐城光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光氏始祖庆一公、庆二公和庆六公兄弟三人,自祁门跋涉而来,最终将脚步停驻在“桐东百里之马埠山”。这片土地,成了光氏在桐城繁衍生息的第一抔热土。然而战火无情,先祖们被迫暂返原籍祁门;待到明初重返故地,马埠山故园竟已为吴姓所占。三位始祖只得恋恋不舍分迁,散居于三角潭西光家嘴(庆一公)、姚家嘴(庆二公)和太公山(庆六公)。纵使身离故土,那份对马埠山的眷恋却如同血脉烙印,深植于心。这份深情最终凝结为跨越时空的家族印记――庆二公与庆六公魂归于此,长眠山麓。从此,这座山丘便升华成为家族精神永恒的图腾,承载着起源的记忆与血源的根脉,是后世子孙心中不灭的寻根灯塔。怀着对源头的虔诚追思,我曾两度在清明微雨中踏上此山,拨开岁月荒草,试图寻找始祖坟茔的踪迹。</p><p class="ql-block"> 今日的马埠山,静卧在枞阳县项铺镇白石村的怀抱里。山前,白荡湖烟波浩渺,水光接天。湖名“白荡”,源于其开阔湖面在日光映照下呈现的粼粼白光,亦或与古时湖畔盛产芒草(白茅)相关。它北纳罗昌河、钱桥河、杨市河等来水,南经白荡闸泄入长江。湖风裹挟着水汽,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轻抚山峦,吹醒了沉睡的坟茔上草木,鱼、蟹、虾下、鳖等一湖风雅滋养着湖畔人家的烟火气息。山脚下,春日正盛,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热烈地绽放,宛如金黄色的锦缎,从湖畔一直泼洒至山脚,与碧绿的湖水、青黛的山峦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天然画卷。</p><p class="ql-block"> 登山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蜿蜒的盘山公路,可供车辆盘旋而上;另一条是早先铺就的青石台阶,幽静地隐于草木之间。拾级而上,石阶两侧林木葱郁,尤见几株老桂树虬枝盘结,深扎于岩缝之间。虽非花期,其苍劲之态已令人遐想,秋日细如米粒的花瓣缀满枝头、暗香浮动的情景。那沁人心脾的芬芳,仿佛穿越时空,与山下湖畔耕读传家、好学进取的“桂花根”古训遥相呼应,无声诉说着家族对文脉的执着追求。青草蔓生,间或可见形态各异的坟茔静卧其间。有碑者,多为近代先人;无碑者,则已被时光模糊了姓氏年轮。清明时节的春风里,祭扫的烟火星星点点,缭绕在湿润的空气中。然而,卒于明初的庆二公、庆六公之墓何在?族谱上的墨痕指向苍茫,二十年前家族续谱时,志爹、晨爹和文叔三人曾依谱来此细细探寻,终是无功而返。六百载风雨侵蚀,他们的安息之地,或许早已无声地融入了山体的肌理,与这方水土、这山间草木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 不过十分钟的光景,便登上山顶。立于山巅环顾,但见三十六峰如屏如障,拱卫四周,与眼前的白荡湖共同勾勒出一幅“山前一池水,水盛一座山”的天然画卷,山水相依,亘古无言。</p><p class="ql-block"> 从高空鸟瞰,马埠山恰好坐落在柳峰山至乌金渡口这条无形的子午线中心。古代的风水相形家慧眼识珠,视其为“案山”——传说中帝王燔柴祭告上天的神圣之所。山形与绵延的长岗巧妙组合,竟似一只卧虎,虎头如鸡足般昂然;若隐去虎头,余脉竟又神奇地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吴”字,因而才有了吴山之称。这虎踞之形,冥冥之中或与近代光氏画虎世家的声名遥相呼应。更令人感佩的是,源自这方水土滋养的光氏文脉,在明清两代曾绽放出“一门六进士”的科举荣光,为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山峦,平添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历史回响。</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传说更赋予它沧桑的身世:此地远古曾为东海之梢,汪洋一片,地壳的伟力在漫长的岁月里将其托举成山。地方传说更将其历史追溯至上古,相传黄帝曾在此铸鼎祭祀山川,故亦名鼎山或荆山。历史的烽烟也曾在此骤起: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桐枞大地鏖战,朱军曾屯兵于项铺、孙畈之境,更将大批战马圈养于此山,“马埠山”之名由此铿锵落地,载入史册。相传那位开国帝王朱元璋曾立马山巅,豪情万丈吟道:“提兵百万鼎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这座谦和的小丘,在那一刻,也曾是历史风云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它的名字,如同层层叠叠的年轮,记录着时光的流转:唐《括地志》称其为雷首、薄山、蒲山、历山、首阳山、襄山、荆山、渠猪山、独头山、吴山、中条山;也曾名盛唐山;因山上曾有麻姑庙,故亦称麻姑山;明代《安庆志》与清康熙《桐城县志》记作“马步山”;直至清道光《续修桐城县志》,方定名为今日我们所知的“马埠山”。解放后,因行政区划调整,此地桐城东乡白杨里地名更换为枞阳县项铺镇。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沉淀着一段过往的烟云,折射着人类与这片土地互动的历史轨迹。 </p><p class="ql-block"> 名号更迭如云烟,山石依旧默然矗立。昔日曾可屯兵操练的光秃山岭,如今已披上绿装。近些年注重生态建设,昔日的荒凉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满目苍翠。松林如盖,风过处松涛阵阵;灌木丛生,时有灵巧的松鼠欢快跳跃其间。松涛声声,仿佛低吟着这片土地孕育的“桐城派”风骨与“桂花根”的儒雅回响。</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山顶,矗立着修缮一新的马埠山寺。这座寺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三间简陋庵堂基础上,于1997年扩建,并于2024年4月再次翻修而成。回望1949年之前,马埠山上原有庵堂三进,后进狭小,相传是吴家一位小姑在此清修,故得名“麻姑庙”,规模远不如今日。建国后,庙宇不幸毁于劫难,而今殿宇重光,香火再续,仿佛是对一种坚韧精神的不息回响。</p><p class="ql-block"> 当暮色四合,渐渐漫过山顶,晚风掠过古寺檐角,带来远方湖水的微凉和山下田野的气息。寺内香火点点,如暗红的星辰在昏暗中明灭,无声地诉说着人间万千祈愿。山下,白荡湖的粼粼波光,温柔地将整座山的轮廓拥入怀中,而那金黄的油菜花海,已在渐深的暮色中沉淀为一片朦胧的暖意。古老的青石阶上,新生的春草正顽强地从石缝间探出头来,如同时间本身,以最柔韧的方式覆盖着过往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我久久伫立,山风拂面,顿悟:先祖已化成山脉,此山即祖灵。这整座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山峦,连同其上生生不息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不正是血脉永恒的栖所?这区区二十一米高的微躯,稳稳托起的,正是光氏家族六百载绵延不息、文脉相继的厚重根基——如同那山间深扎的桂树,根脉所系,书香永续;亦如山脚盛放又归于沃野的油菜,生生不息,滋养后世。</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魂则灵。马埠山以其静默的存在,永恒地镌刻着一个家族奔涌的起源密码。它谦和的身躯所丈量的,并非空间的距离,而是精神海拔的起点;它每一粒微尘所沉淀的,皆是漂泊的游子们心灵归航时,那无法绕行的神圣坐标与永恒的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