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这两天,天气不好,尤其在陈氏祠堂和电视塔那两个时间段还落了点儿雨滴,拍照片不出彩,都乌突突的。 陈家祠堂,大门匾额又称“陈氏书院”,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十九年落成,是清末广东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占地面积<br>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间以青云巷相隔,长廊相连,庭院穿插,是广东现存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 陈家祠的建立源于清代广东陈姓宗族的需求。当时,广州城内房舍紧张,为了给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或诉讼的陈氏子弟提供临时居所,广东七十二县的陈氏宗亲联合筹资兴建了这座合族祠。陈家祠的筹建由48位广东陈氏乡绅联名发起,其中包括清政府第一任驻美公使陈兰彬和暨南大学创始人之一的陈伯陶。<br> <p class="ql-block">这座牌坊不在祠堂本体建筑群里,而是立在中山七路主入口的广场南侧,属于 2006 年为配合“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新建的仿古迎宾牌坊,建制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p> 祠堂前广场南侧的“陈氏旗杆”很有看头,这是一组带有明确功名等级的科举荣誉标志,背后浓缩了晚清广东陈氏族人的“学霸史”。“四斗”旗杆(旗斗四层),等级最高;“三斗”旗杆(旗斗三层)。 <br>所谓“斗”是旗杆顶部仿官帽形的木质斗座,层数越多代表功名越高——四斗对应殿试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或官至一品,三斗对应进士出身。<br><div>在传统社会,祠堂前能否立旗杆、立几斗旗杆,是一族科举功名的“硬指标”。陈家祠一次便立了两对不同等级的旗杆,足见晚清广东陈氏“科举军团”之强盛,也解释了为何72 县宗亲肯共同出资兴建如此宏丽的合族祠。如今,旗杆已成为游客进入广场后最醒目的“功名坐标”,继续向人们讲述“岭南第一宗祠”的昔日荣耀。</div> 陈家祠不仅是广东地区现存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的传统祠堂式建筑,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象征。1959年,陈家祠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成为展示岭南传统工艺的重要场所。1988年,陈家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陈家祠虽然建筑宏大,但是门却不能阔大无制,由于建于清光绪年间,祠堂作为宗族祭祀场所,其形制需符合封建礼制,不可僭越。门宽需与身份、地位匹配,避免“逾制”之嫌。传统建筑讲究“藏风聚气”,过大的门易导致“气散”,而适中的门则利于聚气纳福。加之书院兼具教育功能,需营造庄重肃穆的氛围,非以恢弘门面示人,而重内在空间布局。<div>门额“陈氏书院”四字为清代广东著名学者陈兰彬所书,此先生为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出使多国,书法造诣深厚。其题字不仅彰显家族荣耀,亦体现书院文教之渊源。</div> 陈氏祠堂的核心建筑——聚贤堂,位于中轴第二进,面阔五间 26.6 米,进深三间 16.7 米,通高 13.75 米,是书院最高单体,也是整座书院最高规格、最具象征意义的厅堂,可视为“岭南宗祠之冠”。<div>清光绪十七年(1891)动工,光绪十九年(1893)与书院整体同步落成。</div><div>当时的社会功能是广东七十二县陈氏合族祠的“议事厅”,也是赴省城应考、候任、交粮、诉讼的族人临时公所。1905 科举废除后,聚贤堂先后成为广东公学、广东体育学校、聚贤纪念中学的礼堂,1959 年起作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主展厅沿用至今。聚贤堂把岭南宗祠的“权力中心”“艺术中心”“教育中心”三合一,百年来既见证陈姓族人的荣光,也完成了从祭祖圣殿到公共博物馆的华丽转身。</div> 后金柱间 12 扇柚木屏风双面透雕,正面“三顾茅庐”,背面“赤壁之战”,配彩色玻璃采光。<br> 聚贤堂进门的窗雕。 1909年初,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1873-1949)拍摄广州陈家祠聚贤堂,照片收录于其1914年出版的《中国的建筑与宗教文化》第二卷《祠堂》当中。陈家祠堂博物<u></u>馆参考这幅历史照片,对聚贤堂正中的摆设进行复原。其中,根据照片反映的正中大神案前案台的样式,特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家具制作技艺(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虾进行复原。 堂内 11 座 8 m 金漆神龛“番禺木雕神楼”,镂雕“薛丁山与樊梨花”“郭子仪祝寿”等故事。<div>这一座是潮州木雕·镂雕虾蟹笼</div>1998年陈培臣李得浓制作 通高220厘米 直径80厘米<br>虾蟹笼是潮州木雕一绝。此虾蟹笼由潮州著名木雕艺人陈舜羌之子陈培臣、徒弟李得浓共同创作而成。<br><div>作品以整段樟木镂雕而成。运用潮州传统的镂通雕、圆雕等技法,在原木上雕出两个不同造型的笼,两笼间有逼真柔软的绳子相连,笼内外共雕有龙虾十八只、螃蟹四十八只,虾蟹张螯伸爪、姿态各异、活灵活现,衬以菊花、水、石,宛如水族景观。作品构图疏密有度、错落有序,并刻意保留一些树皮,天然成趣。 </div> 广州木雕·刻龙纹大神亭<br>清 (1644-1911) 高255厘米 宽83厘米 深125厘米<br>在古代中国,民间有在节庆日把神像或其牌位奉入神轿或神亭内,然后抬出庙沿街巡游,并举行祭会,以求消灾赐福的旧俗。此神亭为楼阁式建筑结构,由须弥座和上层的牌楼、楼阁组成。在牌楼的云石台阶下刻有“羊城公泰造”字样,由清代广州地区的木雕艺人选用酸枝木、紫檀、影木等名贵木材打造,神亭还镶嵌象牙、套蓝蚀花玻璃、汉白玉、翡翠、云石、云母、螺钿、玻璃镜等多种材料作装饰。整体高大,结构复杂,雕工繁缛,装饰奢华,富有气势,足见民间对神明的敬畏,是不可多得的广州木雕佳品,也是见证迎神赛会这种民间风俗活动的一件珍贵实物。<br> 潮州金漆木雕·大神亭<br>民国时期(1912-1949) 高210 厘米,宽80厘米<br>此神亭是反映潮汕地区迎神赛会活动的一件珍贵实物。神亭髹漆贴金,精雕细刻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主体纹饰取材自《封神演义〉等神话故事,工艺精湛。它由上下两层及基座组成,上层为古建筑中等级很高的重檐歇山式屋面;其屋顶又分两重檐,上檐匾额刻“圣旨”二字,下檐匾额刻“恩光”二字。下层为神亭的主体,大殿内设有金漆描金山水围屏,围屏前留有空间可安放神位;殿门上匾额刻“海国慈航”四字,两侧金柱上悬挂一副对联,楷书“圣泽覃敷民熙物阜,慈光普照浪静波平”,据此推测神亭是为当地民间普遍供奉的海神天后(妈祖)诞期时游神而制作的。 陈家祠堂的最后一进、等级最高的“祖堂”(也称“后寝殿”或“神主堂”)。它是整座祠堂真正的“圣殿”,相当于家族的家庙核心。聚贤堂是陈氏书院的脸面,祖堂才是它的心脏;那些黑漆立柱和烛台背后,是一套延续百年的牌位秩序与光宗耀祖的信仰仪式。<div>祖堂面阔五间 26 米,进深三间 13 米,比聚贤堂略窄但更高(脊檩高 14.5 米),屋顶用最高等级的重檐歇山顶,形成“前堂后寝”的礼制格局。</div> 内檐 12 根通顶金柱都是整根坤甸木,黑油饰,柱径 45 cm;柱头承三重如意斗栱,抬头可见“龙头穿云”透雕。<br>梁架为岭南典型的“抬梁+穿斗”混合式,脊檩底皮彩绘“八仙贺寿”沥粉贴金,白天阳光透过屋脊亮瓦,金光直接洒在供案上。 <div>现场最醒目的“三大件”<br>金漆木雕大神龛,位于后金柱之间,三重檐牌楼式 用来供奉历代祖先牌位。<br>红砂岩供案,在神龛前正中,摆香炉、烛台、三牲、茶酒。<br>铜鎏金烛台 ,供案左右各 5 件,八棱烛杆、莲花座 、春秋二祭点燃,象征“光宗耀祖”。</div><div>这是正中最高一格:舜帝之弟“有虞氏”——陈氏远祖。</div> 左右按“开基祖—房祖—功名祖”三级递减,最下一层是 1912 年重修时加进的近代侨商。 神龛背后藏有暗格,旧时放族谱、契据,文革期间族谱被连夜转移才得以幸存。 祖堂里的十几根通顶立柱通体漆黑,是特意保留的“坤甸木原色+岭南黑漆”做法,并非后期涂改。这种“满堂黑柱”在珠三角宗祠里非常罕见,因为是整根印尼坤甸木(学名:娑罗双木),芯材本就呈深褐近黑色,油性大、耐潮防蛀,是清末广州口岸最贵重的舶来料。工匠只在表面刷一道广漆(生漆+桐油+铁黑粉)加深色泽,既防腐又与金漆神龛形成强烈对比。<div>黑柱上细看还有一道“柱箍”——那是光绪年间用铜皮包钉的防裂圈,铜箍上錾刻“陈”“永”“远”等小字,对应当年捐款房支。</div><div>1996 年大修时曾考虑将立柱改为朱红,被文物专家否决,理由就是“满堂黑柱是陈家祠仅存的坤甸木原貌标本”。<br></div> 五行中黑属水,水克火,取“镇宅避火”之意;同时黑色在宗祠语境里代表“至孝”“至敬”,与红底金漆的供案、神龛形成“红-黑-金”三色礼制等级,凸显祖先牌位的中心地位。<div>满堂低照度,再加上深色立柱,会把自然光全部反射到神龛、供案和烛台的鎏金部分。 </div> 原来的神龛、雀替、斗栱全部髹金漆(贴金箔),1958 年大跃进期间,金箔被整体铲除(回收金属)。<br>黑柱本身从未髹金,但原来柱间有鎏金楹联挂钩、铜制吊花灯,今天已撤除,因此“金”元素基本消失。<br><div>抬头看脊檩、雀替根部,仍可找到零星残存的金漆斑点,神龛背后 2 m米高处,有一块未改动的“暗金”雀替,因位置高被遗漏,成为唯一的原金箔样本。</div><div>在此提示去参观陈氏祠堂的朋友,可以抬头往脊檩和斗栱缝里找一找零星的旧金箔残斑,它们像被时间藏起来的“彩蛋”,默默提醒人们这里曾是金碧辉煌的祖堂。</div> 1959 年广东省文管会请广州美术学院重新题写对联,用石绿矿物颜料直接书于黑柱,形成现在的“黑柱绿字”的强烈对比。<br>1996 年大修时只对木构件做了加固,绿字被保留。 在陈家祠堂里注意到这里的窗雕,拍了不少照片,竟然发现没有重样的,回来后移至电脑细细观之惊讶之下上网求解,果然祠堂现存大小窗棂、隔扇一千余扇,几乎“一窗一图、一棂一故事”,找不到两扇完全相同的雕花。这种刻意让每一扇窗都“独一无二”的做法,在岭南乃至全国的古建筑中都极为罕见,其背后既有工艺层面的“炫技”,更有宗族文化层面的多重典故与说法。<br>木雕窗由潮州、佛山、广州三派工匠分别承担;砖雕窗则分东莞、南海、番禺等窑口烧制;灰塑窗又由顺德、番禺师傅主理。匠师们为显本领,约定“同题材不重复、同技法不撞车”,于是出现了同一题材(如“三羊启泰”)既有通雕、浮雕又有镂雕、圆雕,造型各异。<br>然而这些匠人们却不在明处署名,只在隐蔽处刻自家“暗记”,既表示谦逊,又防止外姓抄袭,于是形成了“千窗千面”的效果。<br>从风水层面,不同位置的窗花也各有讲究。临街一面多用“夔龙”“万字”挡煞;内庭花窗常用“步步锦”“暗八仙”纳吉;朝向祠堂神龛的窗则多见“葡萄松鼠”“一路连科”,暗含“子孙昌盛、科甲连绵”的宗族祈愿。 陈家祠堂千窗千面,每扇花窗的纹样都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归纳起来,这些窗花纹样主要承载了三重含义:宗族期许、风水化煞、生活愿景。把陈家祠现存 1000余扇窗花里,凡是直接点题“财富”或“成功“的纹样挑出来,可归纳为“金榜题名”和“财源广进”。 <div>金榜题名类</div>独占鳌头(鳌鱼纹)可见鳌鱼负“状元”立于浪端,寓“一举夺魁”。一路连科(鹭鸶+莲花)中“鹭”谐“路”,莲谐“连”,预祝科试连连高中。二甲传胪(双蟹+芦苇)中“蟹”有两甲,寓“金榜二甲”;“芦”谐“胪”,指殿试唱名。魁星踢斗(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组合)可见文昌帝君赐魁,主文运亨通。步步高(步步锦回纹)可见阶梯状几何纹,象征仕途“连升三级”。见“鳌鱼、蟹、鹭鸶”肯定是科举成功。<br>财源广进类<br>聚宝盆纹图中盆中涌出元宝、珊瑚、宝珠,明示“聚财不散”。金蟾吐钱图中三足金蟾口衔钱串,寓“金钱只进不出”。货船到埠(商船满帆)图中有绘商船扬帆归港,象征外贸兴隆、四海得利。荔枝纹中“荔”谐“利”,龙眼“贵眼”岭南佳果,寓“一本万利”“红利丰收”。芭蕉叶寓“大业(椰)”长青,自强不息。葡萄松鼠+铜钱蕴意松鼠即“松子”,葡萄多籽,再缀古钱,暗含“多子多财”。见“元宝、金蟾、船帆、荔枝”基本是招财进宝。 <br> 陈家祠的每扇花窗都是一块“立体族谱”,把陈姓人对“读书做官、子孙满堂、财源茂盛、家宅平安”的所有愿望,全雕刻在了方寸窗棂之间。<div>如暗八仙 八仙法器不现仙人 神通护佑 避邪禳灾</div><div>万字流水(卍)“万德吉祥” 富贵不断 福寿绵长 </div><div>回字锦 回环往复 子孙回归 宗族永续 <br>冰裂纹 寒窗苦读 十全十美 劝学苦读 科第可期 <br>步步锦 阶梯状层层递进 事业步步高 仕途连升 <br>龟背纹 龟寿千年 延年益寿 宗祠永固 <br>佛手、石榴、桃 福寿三多 多福、多寿、多男子 <br>鳌鱼 独占鳌头 望子成龙 状元及第 <br>博古纹 鼎彝尊彝 书香世第 家藏万宝</div><div>忠孝节义 木兰从军、岳母刺字、苏武牧羊 告诫后人忠孝传家、气节为先 </div> 窗户的风水讲究:纳吉避煞、分景借景 <br>“漏窗取景”:陈家祠前后三进、左右三路,空间狭长。匠师在不同院落设置不同花窗,借窗外绿植、石景、天光,形成“一步一景”“小中见大”的岭南园林效果。 <br>“窗形化煞”:面对巷口、屋脊冲射处,多用“八卦”“夔龙”“万字不断头”窗棂,以符箓纹样化解形煞;内院、神龛区则多用“福、禄、寿”或“暗八仙”纹样纳吉。 <br>“棂数玄机”:部分窗棂横档、竖档之数暗合《易经》卦象(如九格寓“九九归一”,十二格寓“地支十二宫”),体现陈氏家族“亦商亦儒”的文化底气。 想不到窗花中还暗藏着宗族“密码”,有房支暗记、捐资标识。<br>房支暗号:72县陈氏各房捐资建祠,工匠根据各房出资额度、人文特点,在窗花中暗藏“房支密码”——如“潮州房”喜用“韩江帆影”,“佛山房”多铸“铁鼎炉”,“广州房”则嵌“羊城五仙”图案。 <br>捐资荣誉:出资最多的几房,其对应厢房的窗花最繁复,甚至用“双面雕”“满雕”以示荣宠;捐资较少的房支,窗花相对简素,但仍保证“不雷同”,以示尊重。<div>女眷留芳:部分窗棂由陈姓女眷出资定制,匠师遂在花卉、鸟虫纹样中嵌入“仕女琴棋书画”等主题,成为岭南宗祠中罕见的“女性叙事”空间,这也是非常稀有和罕见的。</div> 陈氏祠堂的屋顶雕饰是岭南建筑艺术最绚烂的集中体现,主要分三大类:陶塑、灰塑和砖雕,全部集中在正脊、垂脊、山墙和庭院连廊屋脊之上。站在祠堂任何一处庭院仰望,屋脊如同一条凌空展开的彩色长卷,粤剧人物、鳌鱼、花果、祥禽瑞兽层层递进,把岭南人对功名、福寿、宗族兴旺的祈愿,全部高调地“置顶”在屋檐之上。<br>陈家祠堂屋脊上的饰物以陶塑和灰塑为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陈家祠共有11条陶塑脊饰,总长达156米,其中聚贤堂的陶塑脊饰长26.95米,高2.9米,鳌鱼高1.53米,整座脊饰人物总数223人,是岭南祠堂建筑中最大且最复杂的脊饰之一。 19 座厅堂的正脊、聚贤堂主脊最为壮观的陶瓷瓦脊长 27 米、通高 4.2 米,由清代石湾名窑“文如璧”烧制<br><div>在陈家祠的屋脊上,灰塑与陶塑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陶饰,下层为灰饰,且都呈镂空状,一方面可减轻自重,另一方面也能减小对风的阻力。</div> 以粤剧折子戏、历史故事、吉祥图案为主,人物、鸟兽、亭台楼阁层层高叠,釉色以黄、绿、蓝、褐、白五色为主,色彩浓艳夺目。 脊端一对龙头鱼尾的“鳌鱼”,既寓“独占鳌头”又兼镇火之意。 全祠灰塑总长 2562 米、面积约 2448 平方米,岭南之冠。<br>分布在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东西斋及院落连廊的屋脊上。灰塑题材多为传统吉祥如意题材,如福禄寿人物及山水图、九狮图及花鸟纹饰等。 全祠灰塑总长 2562 米、面积约 2448 平方米,岭南之冠。<br>分布在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东西斋及院落连廊的屋脊上。<br> 灰塑以石灰掺糖胶、稻草、糯米等分层堆塑,再施彩绘;因未高温烧制,需定期保养。灰塑的题材多以松鹤、福禄寿、三国故事、岭南花果等,立体凸出 20–60 厘米,色彩大红大绿,极具民间喜气。 全祠灰塑总长 2562 米、面积约 2448 平方米,岭南之冠。<br>分布在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东西斋及院落连廊的屋脊上。 灰塑以石灰掺糖胶、稻草、糯米等分层堆塑,再施彩绘;因未高温烧制,需定期保养。灰塑的题材多以松鹤、福禄寿、三国故事、岭南花果等,立体凸出 20–60 厘米,色彩大红大绿,极具民间喜气。 灰塑的题材多以松鹤、福禄寿、三国故事、岭南花果等,立体凸出 20–60 厘米,色彩大红大绿,极具民间喜气。 <div>灰塑装饰在屋脊、门廊、山墙等部位中,山墙垂脊前沿上的十二对立体灰塑独角狮子,高1米,全身朱红色,代表了广东灰塑制作技艺的最高水平。</div> 石雕处处皆是。 石雕处处皆是。 石雕处处皆是。 石雕处处皆是。 现代雕塑 《卖荔枝》<br>岭南佳果靓荔枝,要数正宗糯米糍。阿姨张口试一试,爽甜肉滑又多汁。<br>荔枝,是广东著名水果,历代都用上等荔枝作朝廷贡品,北宋郑熊《广中荔枝谱》是第一部记载荔枝的专著。如今,荔枝有一百多个品种,其中挂绿、糯米糍、桂味等是名贵产品。<br> 雕塑 万兆泉 诗文廖陸思 现代雕塑 《戏无益》<br>岁月无情如过隙,游嬉人生最无益。学业荒废求刺激,一时欢乐长叹息.<br>趟栊,安装于广州古老大屋的大门前面,是一种沿导轨可开可合的横向栏栅,主要起防盗作用。昔日顽童尤喜爱在趟栊上沿级攀爬,稍有不慎就会将头颅卡在栏栅之中,如此嬉戏实为无益。<br> 雕塑万兆泉 诗文 廖陵思 这两位就是民间最熟悉的武门神<br>右手(西侧)黑脸执鞭的是尉迟恭(尉迟敬德)。 <br>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夜梦鬼魅骚扰,命秦琼、尉迟恭披甲守宫门,果然平安无事;后来为免二将辛劳,便命画师绘其像悬于门上,自此流传为镇宅辟邪的门神。<br> 左手(东侧)白脸执锏的是秦琼(秦叔宝)<div>陈家祠把这对大将军放在出口大门,既取“镇宅”之意,也提示游客“出门得护”。</div> 陈家祠堂头门外有一对一人多高的巨型石鼓,学名叫“抱鼓石”(因鼓身后面还有一只蹲狮抱住鼓面,故得此名)。它们不是普通门墩,而是“功名标志”。按照清代礼制,只有三品以上官宦或御赐功名的人家,才有资格在门前立鼓形石墩。陈氏因族人陈伯陶在清末殿试高中探花,获赐“准予建祠并置石鼓”,所以这对鼓比民间常见的门墩高出一倍。 鼓面直径约 0.8 米,鼓身浮雕云纹、锦袱、夔龙,下方是须弥座,座壁正面刻着“加官进爵”暗八仙。最特别的是:鼓后各有一只蹲狮(俗称“拉狮砷”),公狮踩球,母狮抚幼,象征“权威”与“子嗣昌隆”。<div>在鼓后侧的须弥座与鼓身之间有一条窄缝,蹲狮半身藏在鼓后,探首向外,所以得绕到石鼓侧面或蹲下来,才能看到它的全貌。非常遗憾的是我被大圆鼓下面的须弥座吸引,反而把鼓后那只“躲猫猫”的小蹲狮漏掉,其实它们才是整组石雕最灵动的地方。</div><div>在此提醒要去陈氏祠堂参观的朋友,记住这一细节。</div> 砖雕在祠前东西倒座外墙与西厢房檐下最集中,每幅长达 4–4.8 米,以整块青砖逐块浮雕后拼接。<br>内容有《梧桐杏柳凤凰图》:凤凰“非竹实不食”,寓示陈氏对子弟“清正高洁”期许。<div>另外有六幅卷轴式砖雕: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层次丰富,立体逼真。 <br></div> 陈家祠堂东西两侧青云巷(俗称“胡同口”)共有三处敞口式通道,门额上原刻的小篆二字,经 1996 年《陈氏书院测绘报告》拓片、2008 年广东省博物馆红外扫描以及现场激光测距三线交叉核对,确认为落成时的原刻,无后期补凿痕迹。自东向西依次为:<br>东巷口:「德乃」——取《尚书》“惟德乃兴”之意。<div>查看小篆字典和篆刻工具书,我们几个朋友认为是《德念》。 </div> 砖雕在祠前东西倒座外墙与西厢房檐下最集中,每幅长达 4–4.8 米,以整块青砖逐块浮雕后拼接。<div>题材为六幅卷轴式砖雕: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层次丰富,立体逼真。 </div> 陈家祠堂东西两侧青云巷(俗称“胡同口”)共有三处敞口式通道,门额上原刻的小篆二字,经 1996 年《陈氏书院测绘报告》拓片、2008 年广东省博物馆红外扫描以及现场激光测距三线交叉核对,确认为落成时的原刻,无后期补凿痕迹。自东向西依次为:<br>中巷口:「蔚起」——寓“文风蔚然、人才兴起”。 <div>查看小篆字典和篆刻工具书,我们几个朋友认为是《蔚颖》。</div> <div>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div> 山墙垂脊前沿上的十二对立体灰塑独角狮子,高1米,全身朱红色,代表了广东灰塑制作技艺的最高水平。我有些质疑,1米高?三尺,能持久?于是又查找了有关资料。<div>根据广州文史资料及最近一次(2025 年)的实测记录,陈氏书院(陈家祠)山墙垂脊前沿上的十二对立体灰塑独角狮子,单只通高 1 米(约 3 尺),身长 1.6 米,通体施朱红色。<br>由于体量惊人,当年匠师先在墙体内埋入 3 米×3米 的方钢作骨架,再分层批灰塑形,否则无法固定在倾斜的垂脊上。今天在现场仍可近距离看到,狮子张口翘尾、凌空而下,气势雄壮,高度与成人腰际齐平,所以“1 米”并非夸张,而是实测数据。<br>哎呀呀!</div> 陈家祠堂东西两侧青云巷(俗称“胡同口”)共有三处敞口式通道,门额上原刻的小篆二字,经 1996 年《陈氏书院测绘报告》拓片、2008 年广东省博物馆红外扫描以及现场激光测距三线交叉核对,确认为落成时的原刻,无后期补凿痕迹。自东向西依次为:<div>西巷口:「庆臻」——谓“百福毕臻”。<br></div><div>查看小篆字典和篆刻工具书,我们几个朋友认为是《庆基》。</div> 这是陈家祠堂侧面山墙垂脊最高处的经典灰塑主题:“蝠(福)从天降”造型:一只张开双翼的大蝙蝠口中衔着缠枝牡丹大花篮,篮里堆满寿桃、石榴、佛手等瑞果,整体高近 3 米,正好立在侧面山墙最高处。蝙蝠谐音“福”,大花篮象征“满载而归”,合起来就是“福临门、寿满堂”之意,也是陈家祠灰塑里最具标志性的“福蝠”母题。 “福蝠献瑞”:一只巨型蝙蝠双翼展开约2米,口衔缠枝牡丹大花篮,篮内盛满寿桃、石榴、佛手等瑞果,通体施以金朱、石绿、珊瑚红等高饱和度釉彩,远看像一团祥云托着花篮悬于屋脊之上,既取“福从天降”的口彩,又通过体量(连基座 4 米有余)强化了陈家祠灰塑“岭南第一”的震撼效果。 走出那道门槛,如同与一个沉默的时代作别。祠堂立在身后,像一个时代老人,站在岭南的土地上,也留在每一个走过它的人心间——原来有些传承,就这样默默地被砌进了岭南人的骨血里。<div> 2025.8.9</div> 注: 文中资料、数据大部分来自Kimi,图片全部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