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字之迷新解

阿迷

<h3>“中”字在汉字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于华夏文化的脉络,渗透在思想、伦理、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然而,关于这个字的起源与本义,学界始终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主流观点多从甲骨文考据出发,认为“中”的本义是指一种竖立的带旒之旗,古人通过观察旗帜的飘动来测定风向,甲骨文中“立中,亡风”的记载,似乎为这一说法提供了佐证。由此延伸,“中”最初便带有“中间”“中心”的意味,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少量其他含义。</h3></br> <h3>但若跳出器物层面的考据,从华夏文明深层的斗极信仰与太极思想审视,“中”字的来历与内涵便呈现出另一番图景。远古先民仰望苍穹,长期凝视北斗星、北极星以及北极轴周边的空域,那片看似虚无却恒定不动的“空洞”,以及在其中轮转的北极星,逐渐在他们心中沉淀为神圣的象征。这种对天体运行秩序的敬畏与认知,孕育了斗极信仰——它如同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滋养着后世思想的生长;而太极思想,正是这股活水奔涌而出的主流,以“阴阳相生、动静相济”的智慧,诠释着宇宙与生命的规律。当我们以斗极信仰与太极思想为钥匙,许多文化谜题便有了新的解读可能,“中”字的奥秘亦在其中。<br></br></h3></br> <h3>从这一视角出发,“中”字的造型并非对地上器物的简单摹写,而是对北极天轴与周边空域的直观描绘。那竖直的一竖,恰似贯穿天地的北极天轴,是宇宙运转的轴心;而周边的笔画,正象征着天轴周围那片看似空无却蕴含无穷力量的空域——它是群星环绕的中心,是天地秩序的枢纽。因此,“中”的本义并非局限于地理或方位上的“中间”,而是指向“天之中心”,是维系天地运转的根本枢纽。<br></br></h3></br> <h3>这种对“中”的认知,与太极思想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宇宙观一脉相承。太极作为宇宙的本源,无形无象却蕴含一切变化的可能,而“中”正是太极在空间与秩序上的体现——它不是静态的“中间点”,而是动态平衡的核心,是阴阳二气交汇、万物化生的关键。斗极信仰中北极天轴的恒定与北斗星的周期性运转,恰如太极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法则,而“中”字正是这一法则的凝练符号。</h3></br> <h3>如此看来,“中”字的谜题,实则是华夏先民宇宙观的密码。它从对天体秩序的敬畏中诞生,被太极思想赋予了生生不息的哲学内涵,既指向天地的枢纽,也隐喻着人事的准则——所谓“中庸”“中道”,正是对“天之中心”的效仿,追求在变化中守持平衡,在纷繁中把握根本。当我们以太极观观“中”,便触摸到了华夏文明对宇宙秩序的终极追问,以及对“致中和”这一理想状态的永恒追求。</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a6lPNJscmL7zDj5ebilT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