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知道最让作家汪曾祺魂牵梦绕的地方不是他的故乡高邮,而是云南昆明,云南对于我来说更是梦一般的存在。今年暑假我终于如愿去了云南,看了苍山洱海,去了大理和丽江古城,游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参观大理周城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并且亲身体验国家级非遗项目扎染的经历。</p><p class="ql-block">7月24日清晨,我们乘坐旅游团的大巴车来到位于大理市周城的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白族扎染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传人段树坤、段银开夫妇创建的,集生产、参观、研学一体的公益场所。博物馆保留了“三坊一照壁”和“四舍五天井”的白族传统建筑风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壁上“艺林藏秀”四个题字格外醒目,说璞真扎染博物馆在扎染界一枝独秀,此话真实不虚,从这份殊荣中我们可以看出此馆在大理扎染界无可替代的地位。</span>馆内有“扎染源流”、“扎染世家”、“精品展示”等展区。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传人,他们的扎染作品代表全国最高水平,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一部分作品还走出国门,去国外巡回展出。</p> <p class="ql-block">精品展区陈列着很多扎染艺术珍品。这些作品制作精良、图案精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几幅人物画中人的面部表情清晰可辨,令我们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这幅书法作品是馆长段银开历时三个月完成的扎染杰作,曾经获得过好几个国家级大奖,也是馆内的镇店之宝。</p> <p class="ql-block">导游告诉我们,扎染用的布料是白族妇女用纺车亲手纺织的,扎染的染料来源于本地生长的植物板蓝根。扎染工匠以线为笔、以布为纸,经过扎结、浸染、拆线、漂洗、晾晒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才能完成一件扎染成品。扎染作品大多呈现白、蓝两色,与青花瓷给人的感觉极为相似,素雅、凝重,朴拙又不失灵动,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最让我们期待的是要在扎染师傅的指导下完成一件扎染作品,体验一块白布在板蓝根汁液中发生的神奇蜕变。我们在导游和师傅的耐心指导下选择图案、扎结,最后由师傅把扎紧的布团送到染缸里浸染。短短几分钟,一个湿漉漉的蓝色布团出现在眼前,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拆开扎线,一幅幅完美的扎染作品瞬间惊艳了所有人,亮煞了我们的双眼。没想到我们并不灵巧的双手也可以让一块白布变出如此清晰精美的图案,简直就像变魔术一样神奇!</p> <p class="ql-block">这次体验对于我来说,记忆非常深刻。我选择了蓝天白云图案,在导游的指导下笨拙地完成了扎结这一道工序。这时,一位身着白族传统服装的阿婆走过来不声不响地坐在我身边,她默默接过我扎得三瘪不圆的布团,一番行云流水的神操作很快完成了扎结。尽管只是短暂的一两分钟,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她的宁静、认真和专注。此刻,内心的感动和敬畏油然而生。我想,一个人一生都能醉心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是多么幸福呀!我不由得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并且拿出手机想和她合影,她积极配合,微微点头笑而不语。</p> <p class="ql-block">拿到阿婆帮我完成的“蓝天白云”扎染作品时我激动不已,我想在第一时间找到那位指导我的阿婆。我要让她看看她随意鼓捣几下的作品多么精美,还要告诉她我多么喜欢这件作品,重要的是我还想拿着自己平生的第一件扎染作品和阿婆美美地拍一张合照。我用目光四处搜寻却没有发现阿婆的身影,我翻开手机上的照片让周围的工作人员帮我寻找,他们说没有看到这位阿婆,有一位师傅告诉我她可能去外面扫地了。</p> <p class="ql-block">我焦急不安地在馆内四处寻找,却没有发现阿婆的身影……后来,导游催促我们上车,我失魂落魄地上了旅游车,就在车辆启动后的一刹那,我透过车窗清楚地看到一位阿婆正在弓着身子扫地,通过衣服的颜色我一眼就认出了她就是我要找的那位阿婆——一位扎染技艺默默无闻的坚守者,一位身怀绝技、道行高深的“扫地僧”。旅游车渐行渐远,阿婆的身影渐渐模糊不清,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中。那一刻,我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但眼角却几滴泪珠不听话地滚落下来……</p><p class="ql-block">再见了,大理周城。再见了,这位白族阿婆!尽管,我们只有一面之缘,但我永远会记住你的微笑!是你让我懂得了生活的真谛,那就是醉心自己的热爱的事业,默默坚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