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书法~自性开化

江山如玉

<p class="ql-block">“自性开化”这个短语本身带有浓厚的东方哲学色彩,尤其是禅宗与道家思想的融合。它不是一个现成的学术术语,而更像是一个“直指人心”的象征性表达。</p><p class="ql-block">在佛教(尤其是禅宗)中,“自性”指的是众生本具的佛性,是超越一切概念、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本质。六祖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它不是后天修来的,而是本来如此,只是被妄念、执着、分别心所遮蔽。</p><p class="ql-block">在道家语境中,“自性”则接近“自然之性”或“真我”,是未被人为、社会、欲望扭曲的本真状态。庄子说的“逍遥游”其实就是一种对自性的回归——“无己”而“不失己”,看似矛盾,实则是破除“小我”后呈现的“大我”。</p><p class="ql-block">“开化”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文明开化”(如“开化民族”),而是**“开启与化除”**的双重动作:</p><p class="ql-block">• 开启:像花开一样,自性本有,但被无明覆盖,如今因缘成熟,自然显露(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p><p class="ql-block">• 化除:化掉的不是自性,而是对自性的误解与执着——比如“我必须成为某种人才有价值”的焦虑,或“修行就是消灭自我”的极端。</p><p class="ql-block">禅宗讲“明心见性”,道家讲“复归于婴儿”,都是“开化”的隐喻:不是增加什么,而是减少人为的造作。</p><p class="ql-block">“自性开化”的深层意蕴</p><p class="ql-block">你不是在“获得”自性,而是在“松开”对非自性的认同。</p><p class="ql-block">就像一个攥紧的拳头,你以为里面有什么珍宝,打开才发现空空如也,但能容万物。这种“空”不是虚无,而是不被任何身份、概念、情绪定义的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四、一个比喻</p><p class="ql-block">想象一间尘封的屋子(自性),你一直以为里面漆黑一片,于是拼命点蜡烛(修行手段)。某天突然意识到:黑暗只是因为没有开窗,“开化”不是点燃更多蜡烛,而是轻轻一推,光便充满——这光不是外来的,而是太阳一直都在。</p><p class="ql-block">“自性开化”容易被误解为:</p><p class="ql-block">1. 自我美化:把自恋包装成“开悟”,比如“我本性清高,所以不需要改变”。</p><p class="ql-block">2. 消极逃避:以“自性圆满”为借口,拒绝面对真实的问题(如创伤、关系冲突)。</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开化,反而会在最平凡的烦恼中显露——洗碗时的烦躁、被误解时的委屈,这些才是“开化”的试金石。</p><p class="ql-block">“自性开化”不是终点,而是一种持续的松脱:</p><p class="ql-block">你不再追问“我是谁”,而是在每一次呼吸中,允许自己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p><p class="ql-block">就像风吹过竹林,风走后,竹叶并未留下“风”的形状——这就是无法占有、却真实发生的开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8.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