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梵宫 高原圣殿~布达拉宫

王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2025年8月9日),圣城拉萨,湛蓝天空中,几朵洁白云朵如棉絮般悠然飘浮。是我们邂逅希尔顿旅游团队的最后一天,先后游览了世界第一且海拔最高(3700多米)的布达拉宫,还有大昭寺、八廓街和扎基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次仁扎西导游带领众队员进入布达拉宫,导游扎实专业知识耐心细致讲解了布宫前世今生,我们一步一步踏上石阶,由于海拔高,登上布宫顶端(布达拉宫从东门到顶共有1080级台阶),个个气喘嘘嘘,我换来零钱,一边倾听导游的详实解说,一边给每个功德箱投币,一边默默祈祷,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祈福教育系统干部和退休干部以及我的团友和亲朋好友平安健康快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布达拉宫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红山之巅的世界文化遗产,集宫殿、寺院和城堡于一体,是藏传佛教圣地及西藏政教合一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一、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理位置 :坐落在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海拔约37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筑规模 :总面积约13.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115.7米,分白宫(达赖喇嘛冬宫)和红宫(佛殿及灵塔)两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二、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建 :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有利于管理而兴建,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建与扩建 :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重建白宫,1690-1694年扩建红宫;十三世达赖时期进一步增建,形成现存规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位变迁 :最初为藏王宫殿,后成为政教合一中心,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三、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格融合 :结合藏式碉楼、汉式殿堂及印度、尼泊尔建筑艺术,以花岗岩砌筑墙体,抗震性能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构设计 :依山垒砌,主体分白宫(7层)和红宫(8座佛殿),内部廊道复杂,空间层次丰富。</p> <p class="ql-block">四、宗教与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宗教地位 :藏传佛教格鲁派圣地,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及佛像,是藏传佛教活佛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文化象征 :代表藏族千年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精华,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五、现代保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修复工程 :1959年后持续进行维修,20世纪80年代出版《布达拉宫简介》等书籍,系统展示其自然与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旅游价值 :现为世界著名旅游胜地,游客可参观白宫、红宫及附属建筑,欣赏壁画、佛像等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暮色漫过药王山观景台时,布达拉宫的轮廓正被最后一缕天光描金——赭红色的宫墙还浸着白昼的暖,金顶却已先一步接住晚霞的余晖,像一颗将坠未坠的琥珀,悬在拉萨城的头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月光漫过药王山的山脊,与宫墙的灯光重叠时,整座布达拉宫仿佛悬浮在天地之间——它是雪域高原的灯塔,是信仰凝结成的琥珀,更是时光深处走来的诗篇。此刻的拉萨没有喧嚣,只有风穿过经幡的轻响,只有灯光流淌的声音,只有每一个仰望它的人,心底那句无声的“扎西德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药王山观景台的台阶上早已坐满人。有人举着相机调整焦距,试图框住宫墙与倒影在水中的对称;有人安静地坐着,看灯光一层层爬上窗户,仿佛能透过那方格子望见百年前的酥油灯影;还有藏族阿妈摇着转经筒,口中默念的六字真言混着远处布谷鸟的啼鸣,和着灯光一起,把夜色浸得愈发深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你问什么是“人间值得”?便是这夜色里的布达拉宫——它用千年的沉默,把星辰、月光与人间烟火,都酿成了一首温柔的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藏大昭寺。当第一缕晨曦爬上拉萨的屋顶,大昭寺的金顶便先于城市苏醒。那抹鎏金的亮色刺破晨雾,像一簇永不熄灭的火焰,从八廓街的烟火中升起,又轻轻落在每一块被叩拜磨亮的青石板上——这里不是普通的寺庙,是藏地的心脏,是千万信徒用脚步丈量一生的终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推开厚重的木门,酥油灯的微光在幽暗中浮动,千万盏灯火簇拥着主殿中央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觉沃佛)。那尊从大唐长安穿越千山而来的佛像,眉眼低垂,金身被历代信徒贴满金箔,连衣袂的褶皱里都沉淀着时光的香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晨光穿过雕花木窗,在佛像前织出一片流动的金色网格,酥油灯的橘色光晕与之交织,仿佛神明正从光里走来。老阿妈跪在蒲团上,用布满皱纹的手轻抚佛前的银碗,将一勺酥油倒入长明灯火苗“噗”地窜高,映亮她布满风霜却无比安宁的脸——原来信仰的模样,是手心里永远温热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寺外的八廓街像一条永不打结的哈达,环绕着大昭寺缓缓铺展。从清晨到日暮,转经的人群如潮水般流动:有柱着拐杖的老人,每一步都数着念珠;有抱着孩子的母亲,教他触摸经筒上的六字真言;有磕长头的信徒,额头抵着青石板,衣袖沾满尘土,却把每一次俯身都当作与神明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的脚步磨亮了石板路上的凹槽,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里,藏着三百年的风雪、五百次的轮回,以及无数个“我要去大昭寺”的执念——有人从青海湖畔出发,用三年时间磕完十万长头;有人背着经书翻越雪山,在佛前供上一盏故乡的酥油灯。这里的时间从不以数字计算,而是以叩拜的次数、酥油的香气、转经筒转动的圈数来丈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晨曦漫过拉萨城的屋脊,扎基寺的山门前早已排起长队。这里没有布达拉宫的巍峨神圣,没有大昭寺的恢弘庄严,却因一缕最鲜活的烟火气,成了藏地最“忙碌”的财神庙——人们揣着银行卡与心愿,捧着白酒与哈达,像拜访一位亲切的老友般,走进这座藏传佛教唯一的“财神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烟火缭绕的扎基寺——它让财神有了温度,让愿望有了形状,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在白酒的醇香与酥油的甜味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扎基寺,今天来来往往香客众多,本来不大的寺院爆满,我也挤入其行列,换来领钱,买来美酒,佛像面前一一作揖,将零钱一张一张投入功德箱,佛佑在职干部和退休干部年年涨薪,祝福其家庭美满,健康平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