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月30日狂风暴雨中走进浦东美术馆,一位提着鸟笼的窈窕淑女就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东方少女》创作于2000年,是陈逸飞创作中难得一见的雕塑作品。该雕塑诞生于艺术家位于泰康路的工作室,并于2000年参与了法国文化部主办的“现代雕塑回顾展”,在巴黎杜乐丽花园与贾科梅蒂等世界艺术大师作品并列展出,构成跨文化艺术语境中的典范性对话。</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6年4月14日-2005年4月10日)</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籍华裔现代画家、导演、视觉艺术家,浪漫写实主义画家。</span></p><p class="ql-block">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6个月随父母来到上海。</p><p class="ql-block">1960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预科;</p><p class="ql-block">1963年,预科毕业,直升本校大学部油画专业;</p><p class="ql-block">1965年,毕业后任职于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p><p class="ql-block">1966年,到上海市郊农村参加劳动;</p><p class="ql-block">1980-1984年,就读于美国纽约亨特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83年10月,在纽约哈默画廊举办个人画展首展。</p><p class="ql-block">其主要油画作品有《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雕塑作品《东方少女》等;导演作品有《人约黄昏》《逃往上海》《上海方舟》《理发师》等。</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包括约80幅油画真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时间轴为脉络,串联起陈逸飞从知青岁月到旅美时期的艺术蜕变。尤以“江南水乡”“藏地风”“海上旧梦”三大系列为重点,展现其笔触下的东方诗意与西方技法的交融。</span></p><p class="ql-block">也是艺术家迄今以来规模最大、涵盖内容最完整的回顾展,旨在全方位地呈现他创作生涯每个阶段的整体样貌和思想转变,突出他在不同领域内的重要成就。</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被称为“浪漫的现实主义”代表,其江南水乡系列通过晨雾、水边的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桥、船及</span>摇桨的船夫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水面倒影交织</span>,定格江南古镇的温婉与宁静。<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采用西方写实技法结合东方水墨意境,使画面兼具细腻肌理与光影层次感,</span>不仅反映了对故乡的怀念,也体现了中西艺术融合的创新精神。</p> <p class="ql-block">水乡.2002年</p> <p class="ql-block">过桥.1999-2000年</p> <p class="ql-block">夏日.1999-2000年</p> <p class="ql-block">夏日的周庄.1990年代中期</p> <p class="ql-block">上图:《故乡的回忆》本展无这幅作品</p><p class="ql-block">下图:周庄双桥实景。</p><p class="ql-block">1984年春天,38岁的陈逸飞来到周庄,创作了多幅水乡古镇的油画,其中一幅以双桥为背景,题名《故乡的回忆》。后来这幅油画连同他的37幅作品一起在美国纽约哈默画廊中展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被哈默高价购藏。同年十一月份,哈默先生在访问中国的时候,将这幅油画送给了邓小平。经新闻媒体宣传,周庄古镇声名鹊起,陈逸飞的一幅油画使默默无闻的中国水乡走向了世界。</p> <p class="ql-block">该作品被美国石油商哈默购得后赠予邓小平,成为周庄文化符号的起点,并推动了中国水乡古镇的保护和建设。1985年还被联合国选为首日封图案,进一步扩大了水乡文化的国际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2002年</p> <p class="ql-block">归家.1996年</p> <p class="ql-block">老宅.1996年</p> <p class="ql-block">苏州的春天.春天2001年</p> <p class="ql-block">我的邻居.1996年,描绘的是他的浙江镇海老家,这幅画多年来一直保存在伦敦,此次经多方努力来到了上海。</p> <p class="ql-block">《拱门与桥》创作于1999年,是陈逸飞极具代表性的水乡系列作品,在本作品中采用了繁复的厚彩磨砂技巧,再现江南水乡的朦胧意境与流动气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九十年代时,陈逸飞多次来到藏区采风。他被这里独特的风俗民情深深吸引,</span>无惧极端气候与身体条件,通过切身体验寻找最真实的当地生活图景,只为将这片神圣之地诉诸笔端,<span style="font-size:18px;">推出独具个性的“西藏系列”,在艺术生涯、物质条件的鼎盛期完成绘画、人文、宗教、伦理的一次融合,并以回归粗犷的画风迅速引起艺坛的广泛关注。</span></p> <p class="ql-block">上:西藏青年.2003年</p><p class="ql-block">下:牧马人.2002年</p> <p class="ql-block">寻找过去.2000年</p> <p class="ql-block">老人.2000年</p> <p class="ql-block">绿绿的草原.1996年</p> <p class="ql-block">西藏青年.1998年</p> <p class="ql-block">西藏家庭.2000年</p> <p class="ql-block">高原母子情.1990年</p> <p class="ql-block">回家.2000年</p> <p class="ql-block">《山地风》.1994年,作品通过“顶天立地”的构图与宽大藏服动态呈现人物,运用厚重笔触和积色技法营造静谧深沉的意境,展现高原藏民粗犷精神风貌,被视为陈逸飞西藏题材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上海旧梦》 这一系列作品以老上海为题材,如《夜宴》《玉堂春暖》《丽人行》等,将东方情愫与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画中的上海女性形象柔媚、优雅、时尚,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上海的繁华与精致。作品在色彩运用上独具匠心,暖色调的运用营造出旧时的氛围,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右:丽人行.1997年</p> <p class="ql-block">海上旧梦.1998年</p> <p class="ql-block">左:私语.1999年</p><p class="ql-block">右:执扇双美.1998年</p> <p class="ql-block">创作于1993年的《玉堂春暖》堪称陈逸飞“海上旧梦”系列的又一巅峰之作,极具戏剧性与文化象征意义。京剧《玉堂春》的人物角色增加了历史的深度以及戏剧的张力,以民国时期老上海为背景,在封闭空间中构筑出一幅华美的群像。</p> <p class="ql-block">《夜宴》.1991年。是陈逸飞难得一见的音乐主题人物群像。画面中,五位乐师姿态各异,共同构成了一幅精致饱满、诗意盎然的艺术画卷。彼时,画家正处于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他的画笔穿梭于过去与当下,构建出一个充满理想的艺术世界。</p> <p class="ql-block">扇.1996年</p> <p class="ql-block">人物.1993年</p> <p class="ql-block">西厢待月.1994年</p> <p class="ql-block">笛韵.1992年</p> <p class="ql-block">琵琶韵.1992年</p> <p class="ql-block">《浔阳遗韵》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灵感,融入了画家在周庄偶遇琵琶评弹的经历,为观众呈现了一个音乐与情绪流动的时空,一个欲语还休的时刻,集中呈现陈逸飞炉火纯青的油画技巧。1991年9月,该作首创中国油画百万元成交纪录,标志着中国当代油画首次进入国际拍卖市场。</p> <p class="ql-block">忆浔阳.1991年</p> <p class="ql-block">仕女与鸟笼.1992年</p> <p class="ql-block">思念,出生于上海的吴思远不仅是陈逸飞的同乡好友,更是其电影事业的领路人。本次展览中的油画《思念》是由陈逸飞赠予吴思远的作品。时隔20年,这幅作品在本次展览中的亮相不仅丰富了展览本身,更纪念了两位文艺界传奇人物之间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展览中的画幅都较大,构图均衡稳重、<span style="font-size:18px;">造型严谨、</span>色彩饱满和谐、笔触奔放潇洒、技巧娴熟丰富;<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平和,在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美感。无论是描绘江南水乡的风景还是生动传神的女子肖像,无不体现画家的一种追求:“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他的电影精致唯美,就像是一幅幅他的油画,故事在画中演绎,情感在诗中抒发;他的时尚杂志记录了他的“大美术”“大视觉”理念。在电影、服饰、环境设计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成就。</p><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入选国家文物局“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p> <p class="ql-block">文字介绍资料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