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你以为呢?每个人都是对的。放下我知我见,把别人真正装在心里,以Ta为主,这样良好的关系就很容易建立。有了关系,才有一切。咨询亦如此,永远贴着来访者走,用Ta的眼睛看,用Ta的耳朵听,用Ta的心感受。咨询师放低姿态,淡定从容,知道也不说,智慧启发,相信Ta看到了就能做到。是的,看见即疗愈。</p><p class="ql-block">向外求是问题,向内求是答案。没有人能替代我们成长,除非我们自己。问题不是被解决的,而是自然消失的。所以,放下问题,成长自己是让自己的生命得以救赎解脱甚至嘹亮暂放的唯一选择。相信明天的我们一定会感谢今天精进的自己。</p><p class="ql-block">活在过去是痛苦,活在未来是焦虑。不想难为自己,也不为难别人。只有活好当下,放过别人,就是放生了自己。连自己都不爱自己,有什么资格拥有别人的爱呢?爱自己,最起码得让心有安放处,得劲吧。</p><p class="ql-block">是人,免不了有情绪,但要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有情绪的表达。正如老师说的“生气的时候不打孩子,打孩子的时候不生气。”冲动是魔鬼,有情绪时千万不要做决定,而是先让子弹飞一会儿,想办法让自己静下来,如干活转移法。心情好了,事情自然就好解决了,甚至解决好了。特别是最亲近的家人,我们往往不经意间甩脸子,说不中听的话,得,结果可想而知。深爱做根,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家和万事兴。请呵护好自己这颗心,请善待家人,这是自己的需要和责任。</p><p class="ql-block">最后的领悟和践行就是老子的教诲: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p> <p class="ql-block">“压力来自于自己”,是这样的,内心的期待和需求渴望不被满足造成现实中的压力。所以要带着观照的心,练习及时满足自己潜意识的需求。同时,也要透过家人或和别人表面的压力,满足他们内心的期待和需求。当然,不要无理取闹让人背黑锅,因为我是一切事事物物的源泉之源泉。再有,不要对别人有期待,也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活在当下,提升认知。压力过大或者零压力对人的成长可能都不适合,刚刚好的压力即动力,甚至能帮助激发潜能。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压力,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不容易,也都了不起。勇于面对压力,生命将得以超越。再回首,我们会笑着感恩过去的压力。</p><p class="ql-block">炉罩生火,我也是一个实践者和受益者。特别是老师讲的“家—冢,户—尸”四个字在咨询中的运用,无不透露着老师的智慧。想想人生有多少就差那么一点啊!又岂止一点啊!</p><p class="ql-block">人要有泥土味和人情味,家要有烟火味啊!</p><p class="ql-block">对某人某事某物的解读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投射,并非是真相。所以,要深悟笃行老子的教诲: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p><p class="ql-block">投射转移要不得!请不要轻易把投射转移给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自己选择的伴侣最好只拥有爱与尊重欣赏的份。否则,要自己买单。</p> <p class="ql-block">今晚通过老师与万老师的互动,最深的感受就是凡事要急不得,慢慢来,特别是在紧急关键时刻,包括咨询。否则欲速则不达。</p><p class="ql-block">咨询师“知道也不说”,主动权在自己,一步步启发当事人由肤浅的意识层面觉察到深层次的潜意识。在当事人游离时,及时把Ta拉回来,盯住关注点不放,反复启发当事人读出情绪,面对接受情绪,当然,释放情绪,转化情绪,把感悟运用到生活中就更理想了。心情好了,事情就好办了。</p><p class="ql-block">一个真正自信的咨询师一定是心胜,自然相信当事人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而当事人是问题的制造者,受害者,也是解决人。如果咨询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把知道的急于表达出来了,当事人可能会本能的阻抗,这样咨询师就会很被动,咨询可能会耗时,效果也可能会打折扣。</p><p class="ql-block">所以说,知道也不说是术,是道,也是功夫。这需要时时处处练习打磨,在心里!</p><p class="ql-block">再有,内外统一和谐对每个人来讲太重要了,但并非轻易实现。如不少人生活中总是纠结拧巴较劲内耗等等。所以,不用有感性的烦恼。(稻盛先生)要经常和潜意识沟通,听从他的指点,意识照做执行就OK了。以知促行,以行促知。让潜意识和意识两匹马同行奔跑。这种感觉特别美好和神奇。</p><p class="ql-block">在遇到所谓重要的事情或不知如何回复某人请求时,我不急于下决定,而是静坐一会儿,然后潜意识会以一个画面或者一个词提醒我,我接着坐起来照做,一切都搞定了。这个方法特别简单也很有效。比如,昨天我儿子在我们家群里提出了一个试探性的请求,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行还是不行。而是用以上方法,抱着真诚尊重的温和且有原则的态度把最终决定权交还给了儿子,结果皆大欢喜,母子关系那真是好上加好,没得说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