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7日,领着孙女从太原来北京参加在广播大厦举行的中华少儿行诵朗演讲总决赛,任务完成后。女儿一家陪着我们,顺便在京城里再走走看看。7月30日上午来到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景区参观。</p>  <p class="ql-block"><b>①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b>,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总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古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孔庙和国子监始建于公元14世纪,曾经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和皇帝祭孔的场所,</b>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两者通过“左庙右学”的空间布局紧密关联,孔庙承担祭祀功能,国子监履行教育职能。</p><p class="ql-block"><b>2005年3月成立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14日正式对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2010年,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导游图</i></b></p><p class="ql-block">几点重要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国子监始建。</p><p class="ql-block">元皇庆二年(1313年),修建崇文阁</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七年(1528年),修建敬一亭。</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开始修建辟雍。</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亲临辟雍讲学。</p><p class="ql-block">1956-2005年,辟雍作为首都图书馆。</p><p class="ql-block">2005年对国子监进行大规模修缮,恢复了历史上的格局和规制。</p><p class="ql-block">2006年,国子监和北京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p><p class="ql-block">2008年,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挂牌并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穿行在去往孔庙国子监的北京和同里。</i></b></p>  <p class="ql-block"><b><i>北京孔庙的琉璃牌坊</i></b></p><p class="ql-block">进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b>②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b>,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3号。<b>为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b></p><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建成,总面积2.2万平方米。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孔庙大规模修缮,民国五年(1916年)竣工。至此孔庙形成现有的规模和布局。</p><p class="ql-block">孔庙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三进院落,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p><p class="ql-block">孔庙历经700l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遗留下来的文物,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孔子儒学、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史料和实物。</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北京孔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内现存三座孔子雕像,分别位于大成门前雕像:汉白玉材质,高约7.9米,双手合于胸前,左侧佩剑,为孔庙主入口的标志性雕像。</p><p class="ql-block">后院雕像:翡翠玉石雕刻,形态与大成门前雕像一致,细节更为精致。</p><p class="ql-block">国子监辟雍楼附近雕像:材质石料,呈现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佩剑的标准姿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大成殿</b>:北京孔庙大成殿是元、明、清三朝帝王举行祭孔典礼的正殿,始建于元朝,元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扩建,主体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重檐庑殿顶结构,黄色琉璃瓦覆顶,规制与故宫太和殿相当。</p><p class="ql-block">内部陈设:正中设木龛供奉“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殿内陈列清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祭器、礼器及编钟等古乐器。</p><p class="ql-block">祭孔仪式:清代皇帝即位后需至大成殿题匾并“临雍讲学”,乾隆御笔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辟之宫墙”至今留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庙大成殿、大成门共有三块“丹陛”石刻,其中大成殿前石阶中间镶嵌的青石丹陛浮雕,长7米,宽2米,不仅体积大且雕刻最为精美。上、下雕刻二龙戏珠,中间盘龙吞云吐雾,雕工精致,周围雕饰卷草纹,并有海水江崖、祥云环绕,气势磅礴,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屋檐下悬康熙御笔“万世师表”匾,殿内保留清代九位皇帝及民国黎元洪题匾,体现历代对孔子的尊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大成殿匾额:</p><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大成殿是元、明、清三朝帝王举行祭孔典礼的正殿,其内外悬挂的匾额多为清代皇帝御赐,体现了历代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p><p class="ql-block">最著名的匾额是“万世师表”匾,悬挂于前檐,康熙帝原为曲阜孔庙题字,后摹刻悬挂于北京孔庙。</p><p class="ql-block">雍正帝“生民未有”匾,题于雍正三年(1725年),意为孔子之德空前绝后。</p><p class="ql-block">乾隆帝“与天地参”匾,寓意孔子之德与天地并列。</p><p class="ql-block">嘉庆帝“圣集大成”匾,赞扬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p><p class="ql-block">道光帝“圣协时中”匾,强调孔子的中庸之道。</p><p class="ql-block">同治帝“圣神天纵”匾,颂扬孔子为上天赋予的圣贤。</p><p class="ql-block">光绪帝“斯文在兹”匾,题于光绪元年,意指世间文化皆源于孔子。</p><p class="ql-block">民国黎元洪题“道洽大同”匾,反映了时代变革。</p><p class="ql-block">这些匾额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更是历代统治者借助儒家思想巩固统治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里的陈设</p>  <p class="ql-block">陈设的祭祀用乐器,虽然允许游客们拨弄,但弄出的都是不和谐的声调。</p>  <p class="ql-block"><b>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碑林</b></p><p class="ql-block">碑林位于孔庙第一进院内,共198块碑刻,记录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及录取名次。碑刻始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多为明清时期所刻。 </p><p class="ql-block">碑刻既有浮雕祥云瑞兽的精美碑首,也有素面简洁的碑身。文字多采用正书书写,风格有别,清晰记录了儒生金榜题名的荣耀时刻。 </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见证,碑林不仅反映了700年来人才选拔的盛衰变化,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碑前留个影,还不解石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楹联也很多,如清雍正帝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题写的楹联:“德参天地道贯古今,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但对每付楹联的解读则要看人的学识水准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庙里的古柏苍桑繁茂,如同一位沉默的老人注视着朝代的兴衰更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③ 国子监:</b>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b>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b></p><p class="ql-block">国子监1957年10月28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国子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北京国子监平面图</i></b></p><p class="ql-block">国子监坐北朝南,按“左庙右学”之制,东邻北京孔庙,由三进院落组成,占地2万多平方米。主要建筑全部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和敬一亭。附属建筑围绕各自的主体建筑分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辟雍 </b>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造的皇家讲学建筑,位于北京国子监中心位置。该建筑覆盖黄色琉璃瓦,顶部立有铜胎镏金宝珠,四面环以象征"天圆地方"的圜水池与汉白玉石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辟雍作为清代唯一专供皇帝讲学使用的宫殿,乾隆帝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此举行首次临雍典礼</b>,参与听讲的官员、监生及朝鲜使臣达3000余人,开创了清代帝王即位必行讲学的礼制传统。</p><p class="ql-block">乾隆之后,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四帝均在此举行过讲学活动,最近一次临雍记载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国子监彝伦堂:</b>三朝帝王讲学的核心殿堂。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306年),初名崇文阁,为藏书之所。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重建后更名彝伦堂,成为皇帝视学、举行临雍大典的核心场所,清代增设辟雍后改为藏书处。</p><p class="ql-block">康熙御书“彝伦堂”匾额悬于正门,另有雍正题“文行忠信”、乾隆题“福畴攸叙”等御匾揭示儒家伦理核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士厅</p>  <p class="ql-block">博士 是多少年青人追求渴望的啊!但门槛可不是好进的。</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向博士厅投掷的小钱。</p>  <p class="ql-block">一行人来到国子监内的修道堂前。</p>  <p class="ql-block"><b><i>孙女给我们拍的照片</i></b></p><p class="ql-block">酷暑时节转悠参观了一上午,人困马乏,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初次参观,真有点懵懵懂懂,不识皮毛。待静下来再向历史探寻,真正了解这处国宝级文物的一二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