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8年,为抗美援越一大批风华正茂的工人、知识分子、退伍军人,从湖南,湖北,广东,上海,来到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的钱鉴工业区,建设三线军工厂一一东方红机械厂(简称东机),后改为华南船舶机械厂(简称华机)。</p><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那些拥有特殊代号(604、541、845、805……)的三线厂矿,往往代表着先进的技术、严格的管理和国家沉甸甸的托付。经过努力,山沟沟造出了机关枪,高射炮,迫击炮等军工产品。</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华机厂有职工1000多人,加上家属近二千人,生活区是一个小型社会,小卖部、理发店、俱乐部、幼儿园、子弟学校、食堂、宾馆、招待所等样样俱全。</p><p class="ql-block">沿着华机小区前行,人影稀少。如今小区已经呈现出一片旧色,这里仍保留着七八十年代的样子,沿山冲建立了一排排1一5层高的红砖步梯房,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和可敬可爱的三线人已远离我们而去,家属区遗留当年的建筑还在继续向世人静静地诉说过去的时光。</p><p class="ql-block">父母是同事,同学是邻居。张工的孩子和李师傅的闺女是同桌,王主任的爱人和陈工的老婆在一个托儿所上班。</p><p class="ql-block">谁家包了饺子,左邻右舍都能尝个鲜;谁家父母上夜班,孩子自然就在邻居家蹭饭睡觉。</p><p class="ql-block">婚丧嫁娶,几乎全厂皆知。这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织就了一个无比紧密、安全感满满的“熟人社会”。</p><p class="ql-block">融合了天南海北口音的独特“厂矿普通话”、操着吴侬软语的姑娘、说着湘音的小伙,“食乜野”的粤语混集在钱鉴市场。广播站清晨的号声,军号声和傍晚的新闻联播、电影散场后的人潮、篮球场上震耳欲聋的加油声,子弟学校的调皮捣蛋、厂区果园里的“顺手牵羊”、夏天在桂江偷着“野泳”的刺激、坐着厂里大卡车去“春游”的兴奋…这一切,构成了我们共同的记忆。三线人的故事,就藏在这些旧建筑的褶皱里。</p><p class="ql-block">这里还是电影《多情的帽子》外景拍摄地。</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的浪潮、市场经济的冲击、体制的转型…又有不少家庭迁回广东、上海、湖南、迁到市区,热闹的家属区渐渐空荡,子弟学校换了门牌,熟悉的面孔散落在天涯。</p><p class="ql-block">那些关于邻里之间温情的点滴,那些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就是我们三线厂子弟刻骨铭心的身份烙印,是回不去的岁月,更是漂泊半生后,灵魂深处那抹永恒的乡愁。这乡愁,总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山坳里的风轻轻牵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