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话题评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严师何处寻?(上)</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观察发现,这些年随着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的变化,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心理也在发生微妙的改变,佛系躺平、息事宁人的教师似乎变得越来越多,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严师”不再严了。一想到严师这个优秀的教师群体可能面临消失的时候,一种莫名的伤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近日在网络上观看了电影《老师•好》,该影片塑造了一位严格管理学生、爱岗敬业的“严师”形象。影片中“管你最狠的老师,爱你最深”这句话引起笔者的强烈共鸣,引发我们思考“严师出高徒”这一传统教育理念的内涵。</p><p class="ql-block">严师出高徒,本来是老祖宗几千年来教育智慧的结晶,但现在,谁还敢做严师?谁还能做严师?将来还会有严师吗?严师稀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育观念的改变;维权意识的增强;零成本的投诉举报;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有机构把中小学教师岗确定为高危职业。如此种种,就是孔子在世,也难成严师。</p><p class="ql-block">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不少孩子是在溺爱与放纵的环境里长大的。当下逐渐消失的不仅是严师,随之消失的还有严师的教鞭和教法,教师的师道尊严,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的融洽和互信。这种状况发展下去,我们不能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教育生态产生深深的忧虑与惆怅。</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一起探寻严师稀缺的根源,并思考如何重建这份珍贵的教育力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严师出高徒”的哲学思考</b></p><p class="ql-block">明·王守仁《严师箴》曰: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遵,教乃可施。强调了严师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古代的教育,最难得的是严师。老师严格而所讲的道理又具有权威性,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p><p class="ql-block">严师出高徒,意味着尽心竭力的好师傅或好老师,能教出本领高超的好徒弟或好学生。严师靠的是自己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魅力四射的人格,一丝不拘的严格要求。所谓严师出高徒,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智力、功底、修养、水平、品德等方面的总和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教师的内功与学生学习活动相结合,外化为学生进步超群、出类拔萃。严师为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根本保证。</p><p class="ql-block">严的本质是因材施教的负责态度。可以用“金匠精神”来比喻严师: 既要用火淬炼(严格要求),也要懂得金属的延展性(尊重规律);既要剔除杂质(纠正错误),也要保留独特的纹理(发展个性)。真正严师之“严”,是对教育原则的坚守,而非情绪化的苛责。严在过程,而非结果。严在标准,而非控制。严是对真理的敬畏而非对权威的屈从。</p><p class="ql-block">严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严谨负责的态度,注重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并通过制定与执行严格的纪律规定,维护课堂秩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专注的环境中学习。此外,严师还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展示什么是真正的学问和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在严师的教导下,学生逐渐培养出自律和勤奋的品质,明白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达到卓越的目标。这种自律和勤奋成为他们未来成功的基石。</p><p class="ql-block">“严师出高徒”作为一种传统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严师出高徒”的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我们也需要对其进行反思和调整。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发扬严师的精神内核——高标准、严要求和严谨的教育教学态度;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避免过度压力和负面情绪的积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严师稀缺的根源探析</b></p><p class="ql-block">当下“严师”为何难寻?严师稀缺背后的原因有多种,我们认为,以下几种原因尤为突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社会环境与教育理念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过度强调“快乐教育”与“宽松教育”:部分理念被误读或执行走样,将“快乐”等同于“无压力”、“无要求”,忽视了教育中必要的引导、约束和挫折教育。</p><p class="ql-block">过度保护与维权意识增强: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呵护,对教师的批评、惩戒行为异常敏感,动辄投诉、举报甚至网络曝光,让教师“不敢管”、“不愿管”。学生权利意识提升的同时,责任意识教育没能同步跟上。</p><p class="ql-block">社会评价单一化:社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过度聚焦于学生成绩(升学率)和“满意度”(尤其指学生和家长的不投诉),迫使教师倾向于“讨好”学生,避免冲突,而非坚持原则严格要求。</p><p class="ql-block">教育功利化倾向:教育目标被简化为分数和升学,部分教师可能更关注如何快速提分,而对学生行为习惯、品德修养、思维深度等需要长期严格要求才能见效的方面关注不够、投入不足。</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教师面临的困境与压力</b></p><p class="ql-block">职业风险高:严格的管教(尤其是惩戒)极易引发争议,教师可能面临来自家长、学校甚至教育行政部门的压力、处分甚至法律风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老师们的现实选择。</p><p class="ql-block">工作负担过重:教师面临教学、行政、非教学任务(如各种检查、评比、填表、值班)等多重压力,精力被极度分散,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实施精细化、个性化的严格要求和教育管理。</p><p class="ql-block">专业支持不足:面对复杂的学生行为和心理问题,教师缺乏足够的培训和支持(如心理学、沟通技巧、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用来实施严格有效、能被学生和家长理解和接受的教育方式。</p><p class="ql-block">职业倦怠与价值感缺失: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容易导致教师职业倦怠,当严格教育不被理解甚至遭受打击时,教师的职业价值感会严重受挫,致使积极性下降甚至倦怠躺平。</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学生与家长的直接影响</b></p><p class="ql-block">个体差异与教育难度增加:学生个性更加多元,成长背景复杂,部分学生存在行为问题或心理困扰,实施严格而有效的教育需要更高的技巧和更多的精力。</p><p class="ql-block">家庭教育缺位或失当:部分家长对孩子溺爱、纵容,或自身缺乏教育方法,导致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未能与学校形成合力,甚至抵消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和敬畏之心,对老师的严格要求抵触强烈。</p><p class="ql-block">学生抗挫能力较弱:在相对优渥和受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部分学生,对批评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或过激反应。</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制度与政策层面的挑战</b></p><p class="ql-block">教育惩戒权界定模糊与保障不足:虽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教师的教育惩戒权,但在具体操作细则、尺度把握、程序保障以及教师免责机制方面仍不够清晰和完善,导致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顾虑重重、犹豫不决。</p><p class="ql-block">评价体系存有偏差: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体系过于侧重升学率和短期可量化的成绩,而非学生的全面发展、品德塑造和成长潜力,间接抑制了教师进行“费力不讨好”的严格品格教育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未完,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