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水下广角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b>铭记英烈,致敬不朽</b></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之行</span></p> 站在陵园入口,一条笔直的石板路延伸至远方,两旁绿树成荫,庄严肃穆。我缓步前行,心中回荡着那段7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br> <div>无数英雄儿女穿着单薄的棉衣,食不果腹,冒着极度严寒与美帝为首的十六国联军进行了一场为期三年的殊死搏斗,最终将敌人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沿途可见刻有战役时间的黑色石碑,从第一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再到上甘岭战役、夏季反击战役,每一块碑都记录着一段血与火的历史。这些战役时间镌刻在石碑上,也镌刻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中。</span></p> 第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击退到清川江以南,毙伤俘敌1.5万余人,粉碎了“联合国军”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为以后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作战中,志愿军伤亡1万余人。<br> 第二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占领全朝鲜的企图,解放了朝鲜北半部除襄阳外的全部地区,将战线推至“三八线”,并占领“三八线”以南瓮津半岛和延安半岛,迫使“联合国军”由进攻转入防御,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在作战中,志愿军基本歼灭南朝鲜军第7、第8师,歼灭土耳其旅大部和美军第7师1个加强团,给予美军第2师、陆战第1师以歼灭性打击,重创美军第25师、骑兵第1师,共毙伤俘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W.H.沃克也在撤退中身亡。此外,并缴获与击毁各种炮1000余门、汽车3000余辆、坦克与装甲车200余辆,缴获飞机6架。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伤亡3万余人。 美国于1950年12月14日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成立所谓“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的决议,打出“先停火,后谈判”的幌子,企图争取时间,整军再战。为不给“联合国军”以喘息时机,在政治上取得更大主动,毛泽东决定志愿军立即越过“三八线”。据此,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于1950年除夕发起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这次战役,采取稳进的方针,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度线附近地区,占领汉城,并适时停止了战役追击,第三次战役结束,共毙伤俘敌1.9万余人。 <p class="ql-block">第四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进行坚守防御、战役反击和运动防御作战,历时87天,毙伤俘敌7.8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完成防御任务,赢得时间,掩护了志愿军后续兵团集结,为进行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役,志愿军伤亡4.2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第五次役,中朝人民军队取得了胜利。经50天奋战,毙伤俘敌8.2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6.7万余人),挫败了"联合国军"以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的企图,摆脱了第四次战役时的被动局面,锻炼了新入朝的部队。经过这次较量,"联合国军"对中朝人民军队的力量重新做出估计,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这次战役由于发起时间提前,准备比较仓促,战役歼敌目标企图过大,进攻纵深过远,志愿军伤亡较大(7.5万余人),因而取得的胜利不够圆满。</p> 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是在志愿军和人民军刚刚转入阵地防御,工事不坚,洪水为患,后方交通遭严重破坏,供应困难等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作战中,共毙伤俘敌15.7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11万余人)。志愿军伤亡3.3万余人。“联合国军”占去土地646平方千米。这次作战,迫使美方不得不恢复停战谈判,并放弃其原来的无理要求。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军民的配合下,为打破侵朝美军以摧毁朝鲜北方铁路为主要目标的空中封锁,保障交通运输而进行的斗争。1951年8月,侵朝美军依赖其空中优势发动大规模的“绞杀战”,对朝鲜北方铁路干线和交通枢纽实施持续而猛烈的轰炸,企图摧毁朝鲜北方铁路、公路,切断朝鲜北方的运输补给线,窒息志愿军和人民军作战力量。志愿军高射炮兵、铁道兵、歼击机航空兵、工兵、后方勤务警卫部队、铁路公路运输部队及在二线休整的陆军部队,在朝鲜军民配合下,共同展开了反“绞杀战”斗争,采取防空(包括空中和地面对美军飞机的打击)、抢修、抢运相结合,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人畜力运输相结合等措施,建立了被称为“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1952年6月,美国空军宣告“绞杀战”彻底失败。 <p class="ql-block">据统计,在反细菌战过程中,最终查出并确认的病菌,包括鼠疫杆菌、沙门杆菌群、痢疾杆菌、霍乱杆菌和炭疽杆菌等,达10余种。确诊和疑似与细菌战有关的传染病患者384名,死亡126名,其中包括确诊和疑似的鼠疫患者57名,死亡7名;疑似霍乱患者13名,死亡7名;确诊天花患者6名。 至1952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经过将近一年的斗争,终于彻底战胜了美国进行的细菌战。在这期间,我军同美军进行细菌战有关的疫病患者三百八十四人,其中有二百五十八人治愈;军民卫生健康水平,也随着反细菌战的斗争的开展,得到了显著提高。1952年同1951年相比,朝鲜北部传染病发病率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大减少。美军实施细菌战,不仅未达到其预期目的,而且在政治上、道义上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p> 1951年12月~1952年8月,志愿军和人民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毙伤俘敌11.7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8.7万余人),占领了外谷南山、159高地、库藏洞东山、116.9高地、榆岘北山、新村南山、官垈里西山等地,把敌我中间地带和敌之部分警戒阵地、突出的支撑点变成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前沿阵地,从而改善了防御态势。同时,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的形成,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阵地空前巩固,面对现代化装备之敌,不仅可以依托坚固阵地进行坚守防御作战,而且可以进行阵地攻坚作战。战场主动权逐渐转入志愿军和人民军之手,并取得了依托坑道进行攻防战斗的作战经验,为而后进行较大规模阵地攻防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期间作战中,志愿军伤亡3.01万人。 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历时44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打小歼灭战的作战原则,视战场情况灵活采取攻克固守、反复争夺和抓一把就走三种方式,先后对“联合国军”60个目标进攻77次(其中志愿军对57个目标攻击74次),巩固占领连、排阵地17处,共毙伤俘敌2.7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2.5万余人),击毁击伤敌坦克67辆,击落飞机183架、击伤241架。作战中志愿军伤亡1.07万人。这种依托阵地的战术反击,使得“联合国军”疲于应付,一线部队频繁调动,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兵力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志愿军用较小的代价,取得了较大的战果。中共中央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在1952年10月24日给志愿军的贺电中评价说:“此种作战方法,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死命,必能迫使敌人采取妥协办法结束朝鲜战争。” 上甘岭战役中的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平均每秒钟就达6发,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联合国军”在此役中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岩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志愿军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29次,击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25次,营以下冲锋653次。志愿军伤亡11529人,伤亡率在20%以上。而“联合国军”伤亡25498人,伤亡率在40%以上。这样的伤亡率和日平均伤亡数,对美国人来说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因为美国认为伤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也只有32.6% 。 反登陆作战准备是志愿军和人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重大战略行动,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超过了任何一次战役准备。它的胜利完成,彻底解除了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后顾之忧,使志愿军和人民军大大增强了整体防御能力,在战场上完全立于主动地位。同时,为志愿军和人民军随后发起的夏季反击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铺平了道路。 1953年夏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鲜“三八线”附近地区对“联合国军”的反击作战。战役分三个阶段:5月13—26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第九兵团发起第一次进攻,先后攻击“联合国军”连以下兵力防守的阵地20处。5月27日起,第二十、第十九及第九兵团先后发起第二次进攻,至6月15日,先后攻击“联合国军”团以下兵力防守的阵地51处。7月13—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第三次进攻,主要实施金城战役,重创南朝鲜军4个师。此役历时两个半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进行139次战斗,毙伤俘“联合国军”12.3万余人,扩展阵地240 平方千米,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陵园深处,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顶部志愿军手握冲锋枪的巨大雕塑象征着英烈精神的永恒。</span></p> 我驻足在纪念碑前,向英烈们敬礼,献上鲜花,心中充满敬仰。 这里长眠着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他们的墓碑前摆满了鲜花与花圈,五星红旗随风飘扬。 <p class="ql-block">陵园后面是无名烈士墓,他们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同样是共和国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陵园内还设有展览馆,陈列着志愿军使用过的军装、勋章、医药箱、枪械等文物,每一件展品都讲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span></p> 志愿军入朝时带的棉帽,缴获美军的不锈钢饭盒。 志愿军穿过的军衣和带有弹洞的毛巾。 志愿军的军装,挎包和皮带。 志愿军使用的医药箱。 抗美援朝期间颁发的勋章,荣誉章和纪念章。 一张旧报纸、一面战损的军旗、一枚勋章,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 蔡正国烈士的勋章和牺牲时穿的血衣。 2014年韩国移交志愿军遗骸时带回来的冲锋枪和子弹。 上甘岭上的战旗。 朝鲜老乡送给志愿军的铜碗。 展室中还有抗美援朝期间中国空军战斗英雄,张积慧,刘玉堤,赵宝桐,韩德彩,王海,吴胜凯,蒋道平等的照片。 这些空军战斗英雄的照片原来都悬挂在空军前司令员吴法宪的办公室里。 入朝参战部队早期使用的步枪,卡宾枪和迫击炮弹。 二次战役以后陆续换装的苏制冲锋枪和机枪。 邱少云烈士使用的冲锋枪,枪托已被烈火烤焦。 沈阳市少儿朗诵团的小朋友担任义务讲解员。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烈士永久地留在了朝鲜。</p> 参加停战谈判的志愿军领导合影。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旁边是苏军烈士陵园,现在他们没有祖国了,中国成了他们唯一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离开前,我站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石碑前,回望这段历史,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种精神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谒志愿军烈士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单衣薄履出乡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津湖畔风雪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昼夜穿插三所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兵锋直指汉江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铁原恶战脱险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城反击促和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甘岭刻英雄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仞丰碑照宇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