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p class="ql-block">昵称:枫</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718914</p> <p class="ql-block">跟着书本去旅行,不仅是为了追寻千年文明的足迹,聆听历史的回响,更是为了走进那些不该被遗忘的角落,触摸民族记忆的伤痕与辉煌。在山西大同,除了欣赏壮丽山河的风采,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每一位国人驻足与铭记——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这是一段血泪交织的历史,也是一堂沉重而深刻的爱国主义课堂。</p> <p class="ql-block">大同万人坑遗址,坐落于大同市西南28公里处的煤峪口南沟。这里三面环山,沟壑纵横,原本是一片宁静祥和的自然之地。然而,从1937年至1945年,这片土地却成了六万矿工的悲怆坟场。如今,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馆依山而建,占地约33.7万平方米,由纪念广场、主展馆、遗骨陈列厅与和平公园四部分组成,静静诉说着那段黑暗而沉痛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从纪念馆入口到主展馆的缓坡地面上,八块铸铁铭牌深深嵌入砖石之中,上面刻着“1937—1945”这一段苦难的岁月。它们如同时间的烙印,提醒每一位到访者:八年抗战,大同矿工承受了怎样的深重苦难。走进门厅,一幅巨大的遗骨浮雕映入眼帘,浮雕上“14000000”与“60000”两组数字格外醒目——这是侵略者掠夺的1400万吨煤炭,也是六万条无辜生命的血泪控诉。</p> <p class="ql-block">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同煤矿后,疯狂掠夺资源,实行“以人换煤”的暴政。无数矿工在残酷压榨下命丧黄泉,或被丢弃于荒野,或被投入废弃井洞,最终在大同矿区形成了二十多处“万人坑”。这些死难者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最小的甚至只有七八岁。他们的生命被无情剥夺,他们的苦难被深埋地下,直到今天,才得以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在日军宪兵与矿警的严密监视下,矿工们日复一日地在井下劳作,每天工作长达12至16小时。他们渴了只能喝井下的污水,饿了只能啃冷硬的窝头,住的是破旧瓦房,上百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土房中,盖的是麻袋与水泥袋。生病时无人救治,一旦倒下,便被拉尸队抬着扔进“万人坑”;若疑似染病,则被直接送入“烧人场”,还未咽气便被活活烧死。这是何等的惨无人道,这是何等的灭绝人性!</p> <p class="ql-block">展馆内陈列着不同形态的尸骸照片,包括“异常扭曲的尸骸”、“身首呈90度的尸骸”、“半截头颅的尸骸”、“齐腰断开的下半身”,每一张照片都令人震撼。背景文字详细描述了矿工被铁丝套住头颅、病亡后被丢弃的悲惨遭遇。这些影像与文字,是日本侵略者不可否认的罪行,是历史无法抹去的铁证。</p> <p class="ql-block">一份1939年煤峪口矿透水事故的密电文记录了60余名矿工死亡的事件,另一份1943年大同炭矿爆发瘟疫的证明材料,也揭示了大量矿工死亡的真相。这些文件静静地陈列在展馆中,成为那段黑暗历史的铁证,也无声地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p> <p class="ql-block">展馆中有一块刻有部分死难矿工名单的黑色展板,名单上列出了许多矿工的名字及其出生地。当时大同煤矿的矿工除了山西本地人,还有很多来自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他们被诱骗或抓捕到大同煤矿进行劳作,直至老死在这暗无天日的矿井里。他们本应是父母膝下孝顺的子女,是妻子身边温柔的丈夫,是孩子心中高大的父亲,却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化作一具具冰冷的尸骨。</p> <p class="ql-block">走出纪念馆,背后是一座巍峨的青山,山上矗立着六万块无名碑。满山不见人,满山皆是人。这些无名碑沉默地矗立着,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无法言说的苦难,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大同煤矿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时刻提醒国人:勿忘苦难历史,为民族复兴奋勇前行。</p> <p class="ql-block">“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这不仅是对死难者的缅怀,更是对后人的警示。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是日本侵华罪行的铁证,也是我们不能遗忘的历史。它提醒我们,书本中的历史不只是文字,更是血与泪的见证,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铭记于心的民族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