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独库公路-洛阳金色年华旅游团北疆游之十二

文广— 善泳者用漂

<h1><b>2025年6月15日下午17点30分,结束了从那拉提镇沿独库公路到达独山子的一天行程,前去参观独库公路零公里的独库公路博物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独库公路博物馆。</b></h1><div><b><br></b></div> <h1><b>独库公路北起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南至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全长562.75公里。</b></h1><div><b><br></b></div> <h1><b>独库公路博物馆中展示的沿途各重要地点。</b></h1><div><b><br></b></div> <h1><b>独库公路建设的历史背景:在独库公路修通之前,天山这道屏障。横亘于南北疆之间。人们从北疆到南疆,必须东绕乌鲁木齐或西拐伊犁河谷,100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4天以上才能到达,交通十分不便。</b></h1><div><b><br></b></div> <h1><b>为巩固边防,加强战备,1964年4月9日,毛主席做出“搞活天山”的指示,确定“依托天山,坚守平原,长期坚持独立作战的战略方针”,批准修建0503,0602,0603,07042线4条国防公路,及其其他支线。</b></h1><br> <h1><b>国防战备公路路线地理位置示意图。</b></h1><div><br></div> <h1><b>1972年,陆军第八师二十四团施工指挥部驻地。</b></h1><div><b><br></b></div> <h1><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军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立即行动,组织各方力量投入施工。由于当时国力不足,条件有限,筑路军民历经艰辛苦战数年,公路初通告一段落。</b></h1><div><b><br></b></div> <h1><b>1974年7月2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加快天山国防公路建设》的命令。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万名官兵集结天山,开始了长达10年的艰苦筑路历程。</b><div><br></div></h1> <h1><b>十载春秋,十万官兵,开山辟路,栉风沐雨,顽强奋战,终使天堑变通途。独库公路于1983年9月建成通车,公路贯通后,南北疆距离由1000多公里缩短至561公里,战略、经济意义非常巨大。</b></h1><div><b><br></b></div> <h1><b>2008年,部队重返天山,参加独库公路改扩建任务,再次续写新的辉煌。</b></h1><div><b><br></b></div> <h1><b>飞线作业在独库公路施工中,有一处6千米长的悬崖陡壁,被称为飞线的路段。前期勘测时,测绘人员无法攀登测量,只能在图纸上用虚线标注。飞线施工风险极大,先打一个洞,铆一根钢钎,吊一根安全绳,将炮手沿悬崖缓缓放下去。他们身背风钻,腰缠炸药包,悬在悬崖边打眼儿、放炮,他们如同秋千一样荡在半空中,极其危险。群炮响起,地动山摇,图纸上的飞线就这样从虚线变成了一条路。</b></h1><div><b><br></b></div> <h1><b>独库公路有两个老虎口,绝壁呈C形,就像大大张开的虎口。虎口险石倒挂,危石时有坍塌,时刻威胁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筑路官兵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最终攻克老虎口。</b></h1><div><b><br></b></div> <h1><b>雪崩:雪害是影响公路施工推进的主要阻碍之一,尤其是在冰雪达坂路段,雪崩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困难,筑路官兵每年都要遇上几百次雪崩侵袭,雪崩不仅毁坏推土机等机械设备,对驻扎在雪线上的部队营房也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甚至夺去官兵的生命。筑路十年,部队清理冰雪800多万立方。</b></h1><div><b><br></b></div> <h1><b>防雪走廊。</b></h1><div><b><br></b></div> <h1><b>施工部队的运输。</b></h1><div><b><br></b></div> <h1><b>独库公路地质复杂,公路沿线地质多样,地质条件脆软,公路病害严重,施工极为困难。</b><div><br></div></h1><h1><b>全线有280公里地段海拔在2000米以上,氧气少,气温低,筑路时期沿线最低气温达-46摄氏度,平均年气温-9.5摄氏度。</b></h1><h1><b><br>大雪封山长达半年多,沿线受雪害影响地段100多处,一般积雪厚度1~2米,风吹雪地地段高达6米,雪崩频繁。</b></h1><div><br></div><h1><b>工程庞大,全线平均每公里土石方量4万多立方米。最多地段可达每公里70多万立方米。</b></h1><div><b><br></b></div> <h1><b>路段特点:280余公里海拔在2000米以上,1/3为悬崖绝壁,1/5位于高山永冻层;翻越哈希勒根等4座海拔3000米以上冰达坂;跨越奎屯河等四条天山主要河流。</b></h1><div><b><br></b></div> <h1><b>即是到现在独库公路经过几十年的持续修建和改建,受高海拔冬季雪崩、结冰影响,通行时间只能限于每年的6月至10月开放,其余时段实行7个月冬季交通管制。</b></h1><div><b><br></b></div> <h1><b>视频:独库公路途径的冰达坂、雪山、河流、流沙、塌方、峡谷、防雪走廊,即使是通车期间,每天的雨雪天气在独库公路上随即就可发生,公路养护和路面清理也是天天都在进行!</b></h1><div><b><br></b></div> <h1><b>......,......。</b></h1><div><b><br></b></div> <h1><b>杨晓海,1946年9月至1976年7月。1965年3月入伍,69年12月入党。牺牲前任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队一一二团七连连长。七连担负天山公路556米“飞线”的施工任务。杨晓海率领全连战士奋战在工地,1976年7月15日,杨晓海在现场工作时,被垮塌下来的山体岩石掩埋,不幸牺牲。</b></h1><div><b><br></b></div> <h1><b>姚虎城,1950年1月至1978年4月。1971年入伍,同年入党。牺牲前任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队一一一团一营副营长。1978年4月9日上午带领两个班的战士,打通一条被冰雪土石埋没的“之”字形便道,完成了大半工程。4月9日中午,他让战士们先出去吃饭,与两名推土机手继续清理便道上的积雪和土石。突然,雪崩发生,3个人连机带人压在上万立方米的冰雪下。经抢救,两名推土机手脱险。姚虎城因伤重过重,不幸牺牲。</b></h1><div><b><br></b></div> <h1><b>郑林书,1956年11月至1980年4月。郑林书。,1976年3月入伍,80年4月入党。任基建工程兵12支队113团2营5连4班班长。1980年4月9日,郑林书奉命带领副班长罗强和战友陈卫星、陈俊贵前去请求山下部队救援。他们连走带爬行进了三天,途中大雪围困,筋疲力尽,在饥饿严寒顽强抗争到生命最后一息时,郑书林将最后一个馒头让给了新兵陈俊贵,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4月11日,郑林书、罗强在巩玉段36公里处不幸牺牲。</b></h1><div><b><br></b></div> <h5></h5><h1><b>为早日修通独库公路,当年官兵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爬冰卧雪攀绝壁,攻坚克险战飞线,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代价,数千人负伤致残,168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2岁,最小的仅18岁,乔尔玛烈士陵园即为纪念这些筑路英雄而建。巍巍天山埋忠骨,英雄浩气贯长虹。</b></h1><h1><br></h1><p></p> <h1><b>独库公路乔尔玛烈士纪念馆。</b></h1><div><b><br></b></div> <h1><b>《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烈士纪念碑。</b></h1><div><b><br></b></div> <h1><b>来此凭吊的游客深有感触如是说:“没有他们,我们就不可能到这里来!”</b></h1><div><b><br></b></div> <h1><b>右:陈俊贵,168位烈士的守墓人。也就是上边烈士郑林书班长,把仅有的一个馒头让给的新兵。</b></h1><div><br></div><h1><b>陈俊贵,男,汉族,中共党员,1959年1月出生,辽宁人,新疆尼勒克县乔尔玛烈士陵园守护管理员。1979年从辽宁入伍来到新疆,1984年退伍。2014年2月10日晚获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获奖年度人物。被尊称为用一生践行了对战友的承诺,被誉为“天山守墓人”。他几十年守候烈士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被誉为“心比金坚”的典范。</b></h1><div><b><br></b></div> <h1><b>我们洛阳金色年华旅游团全体成员在乔尔玛纪念馆向烈士们致敬和献花。</b></h1><div><b><br></b></div> <h1><b>视频:洛阳金色年华旅游团向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168位烈士,向为之付出鲜血和青春的英雄们,向这条英雄的天山公路致敬和献花。</b></h1><div><b><br></b></div> <h1><b>562.72公里的独库公路,平均每3.3公里就长眠着一位烈士,这是一条用生命、热血和青春铺就的天山英雄路,是天山上的英雄碑。正如乔尔玛烈士陵园的碑文上写着:路是躺下的碑,碑是竖起的路。</b><br></h1><div><b><br></b></div> <h1><b>致敬筑路英雄、致敬献身烈士、致敬独库公路!</b></h1><div><b><br></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