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若非当地朋友宋先生提点,我大约永不知晓,江西高安这个寻常名字底下,竟埋着元青花惊世的光华——此小城,竟藏有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元青花!</p> <p class="ql-block"> 高安市元青花博物馆,本身便是青花写就的宣言:外墙镶嵌着青花瓷盘菊纹,序厅突兀如一只巨大的荷叶盖罐,其上盘踞青花瓷龙纹。建筑无声,却以最直白的语言宣告:此乃青花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步入一楼展厅,19件国之重器安然列阵。6件青花梅瓶尤引遐思,盖底墨书“礼”、“乐”、“书”、“数”、“射”、“御”——六艺俱全,分明是《周礼》的活化石。它们曾属于谁?是仓惶出逃、草草埋宝的蒙古官员?抑或是崇尚儒学、权倾一时的伍兴辅父子?器物静默,答案早已随风化入战火烟尘。然而六艺的字迹灼灼,如一道光,照见窖藏主人胸中的儒家山河,在异族统治的穹顶下,亦未黯淡。</p> <p class="ql-block"> 更有9件高足杯中,一器内壁草书赫然:“人生百年常在醉,不过三万六千场”。这泼洒的醉意,竟与我在海南南海博物馆所见另一只元青花高足杯遥相呼应——那杯外壁亦书:“人生长在醉,三万六千场”。同样酣畅淋漓的笔触,是元人骨子里的慷慨与苍茫。他们纵马天下,征服了无垠疆土;醉眼朦胧间,却对时光流逝生出如此痛彻的叹息。青花湛蓝如凝固之海,其内里却奔涌着生命苦短的灼热岩浆。</p> <p class="ql-block"> 遥想1980年那个寒日,江西第二电机厂的工人挥锄掘土,无意撞开沉睡六百余年的窖口。六箩筐珍宝重见天日,其中元青花19件、釉里红4件,典雅端凝,惊动尘世。此后三十五年,它们深锁于钢筋混凝土地库,如幽兰藏于深谷。直至2015年此馆建成,这批瑰宝才真正向世人展露真容——一次施工的偶然,竟复活了时光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 当世所存元青花珍品不足300件,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藏39件居首,伊朗国家博物馆33件次之,高安元青花博物馆以20件位列探花。这数字背后,是文明长河冲刷后的珍贵遗存。元青花是烈火与蓝调的交响,是草原雄风与江南灵秀的结晶。 每一笔钴料描绘,都蕴含了当时顶尖的工艺智慧与审美追求。每一件成型作品,都堪称陶瓷星空中最耀眼的巨星。 </p> <p class="ql-block"> 立于博物馆中,凝视那六艺梅瓶与醉诗杯盏,我忽而彻悟:青花之美,岂止于钴料在高温下的幻化?它承载的是蒙古铁蹄下未曾断裂的汉家文脉,是乱世之人对礼乐精神的执着与对生命狂歌当哭的顿悟。高安何其有幸,能以一方小城之地,怀抱这足以睥睨天下的文明星火。</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大幕开合,多少王朝与豪杰终成齑粉。惟这些深巷中的青花,带着“六艺”的庄重与“三万六千场”的醉意,穿越战火与黑暗,将元朝那个既豪气干云又敏感于生命流逝的时代灵魂,稳稳递到了我们掌心——器物不灭,精魂永存,让高安这个名字在陶瓷史上,从此有了青铜的分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