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军魂】吴有文/勋章在左,月光在右——读《颂万排》有感

唯吾知足*秀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勋章在左,月光在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读《颂万排》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作者/吴有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一首《颂万排》,寥寥数语,却如一枚投入心湖的沉石,激起千层涟漪。它凝练地勾勒出一位拉祜族军人从思茅景谷的青山绿水走向铁血疆场,又最终回归故土的生命轨迹。“思茅景谷到部队,拉祜小伙肯吃苦”,开篇的朴素叙述,已为这位边寨青年注入了坚韧的底色。他如同一棵南疆特有的树苗,被移栽到军营的熔炉之中,接受淬炼,终成“精兵小老虎”。这“小老虎”的称号,是勇猛的象征,更是无数汗水、泪水甚至血水浇灌出的生命勋章。</p> <p class="ql-block">  “出境作战二等功”,“罗家坪防御英雄”——这两行重若千钧的诗句,是这位军人生命中最耀眼的勋章,也是最深沉的烙印。它们记录着烽火硝烟中的舍生忘死,镌刻着保家卫国的赤胆忠诚。然而,当目光触及紧随其后的“凯旋归建三七花”时,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悄然弥漫。三七花,这南疆特有的植物,既是止血疗伤的良药,也常被用于喜庆装点。它在此处,象征着凯旋的荣光与和平的回归,象征着“喜结良缘蕴后代”的人生新篇。可这喜庆的红,是否真能覆盖住战场带回的硝烟底色?那胸前沉甸甸的勋章,在寂静的夜晚,是否会变成冰冷的负担?当婚宴的喧嚣散去,当“三七花”沾着酒渍在夜风中摇曳,这位“小老虎”,这位“营副”,是否曾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窗外的异响惊得心头一颤?是否在妻儿熟睡的鼾声中,恍惚看见罗家坪上凝固在青春里的战友身影?原诗里“喜结良缘蕴后代”的欢欣之下,潜藏着多少未被言说的惊悸与无措?功勋的荣光有多耀眼,那刻在灵魂深处的伤痕就有多幽深,它们像隐形的藤蔓,在“小老虎”的威名之下,在“营副”的责任之中,在每一个看似圆满的日常里,无声地缠绕、撕扯。</p> <p class="ql-block">  命运的轨迹并非直线向前。当“两山拨点再出征”的号角再度吹响,这位身经百战的军人再次披挂。然而,诗句清晰地告诉我们,他的角色已然转变——“前送后运作保障”。从冲锋陷阵的“小老虎”到坐镇后方的“营副”,这看似顺理成章的晋升,实则蕴含着巨大的生命转折。那曾经奔腾在枪林弹雨中的青春热血,或许已在岁月的磨砺和战火的淬炼中沉淀、冷却;那曾经矫健的身躯,可能已承载了过多伤痛的重量,如同被磨损的利刃,不再轻灵地劈开前方的荆棘。他退居幕后,成为支撑前线的磐石,成为“前送后运”的生命线。他目光复杂地注视着新一代的“小老虎”们奔赴前线,那目光里有殷切的托付,有深沉的守护,或许也有一丝对逝去青春与无法再并肩的怅惘。战争这台无情的机器,碾过每个人的生命,无论在前方搏杀还是在后方保障,都在不同位置、以不同方式,承受着它留下的或深或浅的刻痕。</p> <p class="ql-block">  终于,“南疆战事趋缓和”,和平的曙光降临。他得以“解甲归田回故乡”,回到魂牵梦萦的思茅景谷。故乡的炊烟温暖,泥土芬芳,乡音亲切。然而,原诗结尾那两句深情的咏叹,道尽了老兵心中永恒的牵绊:“一生情系边关月,魂牵梦萦边城人。” 这“边关月”,是南疆清冷孤悬的寒玉盘,曾照亮他巡逻的足迹,也见证过生离死别;这“边城人”,是与他同生共死的战友,是守护家园的同胞,是那片土地上所有鲜活的生命印记。这明月,这故人,早已化作他精神血脉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他灵魂深处永不褪色的胎记。身体回到了故乡的屋檐下,灵魂却仿佛一半留在了边防线上的界碑旁。他走在故乡的田埂上,脚步或许会不自觉地踏出当年巡逻的节奏;听到风声掠过山林,耳畔响起的,却可能是边城特有的号角或呼唤。“魂牵梦萦”四字,其分量远超过胸前所有的勋章,它是比任何军功章都更深入骨髓的忠诚印记,是生命与那片土地、那段岁月缔结的生死契约。</p> <p class="ql-block">  当夕阳的余晖洒满思茅景谷的山岗,这位老兵或许会再次抚摸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勋章。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脑海中翻涌的却是滚烫的硝烟、呼啸的子弹、战友的呼喊、凯旋的号角、归家的期盼……这勋章与伤痕的交响,这荣光与乡愁的缠绕,这“边关月”的清辉与“故乡土”的温热,共同谱写出他生命最深沉、最完整的乐章。他解下了军装,却永远无法卸下融入血脉的军魂与边关情结。那轮高悬的边关明月,于他,早已超越了自然的天象,升华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图腾,一个存放着青春、热血、牺牲与无尽思念的“精神故乡”。</p> <p class="ql-block">  《颂万排》不仅是一位拉祜军人的个人史诗,更是一曲献给所有以血肉之躯守护家国安宁的无名英雄的颂歌。它提醒我们,每一枚闪亮的勋章背后,都承载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沉重;每一段“凯旋归建”的旅程终点,都伴随着需要一生去抚平的心灵褶皱;每一次“解甲归田”的回归,都伴随着“魂牵梦萦”的永恒回望。那轮照耀万排的边关月,也照耀着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戍边人。当我们仰望夜空中的皓月清辉,那光芒里浮动的,是无数“万排”般的身影——他们以青春为笔,以忠诚为墨,以生命为纸,在祖国的万里边防线上,共同书写了一段段由血火淬炼、用乡愁浸润、以明月为证的壮丽传说。这月光,是冷寂的见证,是深情的凝望,更是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它朗照之下,那些被功勋照亮又被伤痕蚀刻的生命,才得以在历史的星河中,显露出其最本真、最崇高的轮廓:勋章在左,是铁血的荣光;月光在右,是灵魂的归途。两者共同深刻地表达出对《颂万排》及其所代表精神的理解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声明】本文由作者授权原创首发,文责自负。图片由小雨、秀儿提供,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拍摄者、提供者与本平台所有,人物照片不得盗用,违者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