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立秋的夜晚有些凉爽,白天的暑气已消散很多。月光从云层里透出来,将周围的云彩晕染成紫红色。抢险工作刚刚结束,许多工作还未收尾,多么期盼明天还是晴天。</p> <p class="ql-block"> 参与抢险的老师令人敬佩,大家既是同事又是战友。劳累了一天,每个人都像归巢的鸟儿,可能现在已安然入眠。我也有些疲惫,但神志还是清醒的,白天经历过的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浮现。</p> <p class="ql-block"> 早上看到公告群的视频和图片,让人有几分不安,又有几分疑惑。领导昨天发送的下暴雨的情形,使人恍若回到四年前720的情景,可是真真切切,却是8月7日下午特大暴雨留给我们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 陇海路一马路的隧道,已经被洪水填满。地下道限高的栏杆,已与水面齐平,手握栏杆的男子险些被洪水冲走,幸好被市政人员解救下来。路边的共享单车,像浮萍一样在水中摇摆。马路中间的积水已到腰部,骑电动车的行人被洪水围困,站在高处等待救援。</p> <p class="ql-block"> 正对一马路紧邻陇海路的校园,已经被洪水倒灌。在校值班的老师展开了学校保卫战,但难以抵挡汹涌的洪水,不多久,校园已成一片泽国。老师们以守为攻,构筑了第二道防线,用沙袋堵塞进入教学楼和职教楼的洪水,尽管杯水车薪,也只能亡羊补牢,尽量减少洪水的侵袭。</p> <p class="ql-block"> 作为被动受害者,我们的校园已经第二次被洪水淹没。这轮短时暴雨在1小时内降水量达到了87.5毫米,刷新自2021年720特大暴雨以来的单小时纪录。值得庆幸的是,8月7日下午的暴雨来得急也走的快,学校的受灾情况要好于720。老师们吸取了720水灾的教训,把车停在地势较高的操场西边,结果汽车安然无恙,可是东边几栋楼的一楼普遍过水,存放自行车和电动车的地库,也被洪水灌满。</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洪水已经褪去。看到公告群的通知,抢险突击队的老师相继来到学校,做好水灾后的恢复和重建工作。来到学校举目四望不见一人,心中不免忐忑。原来值班领导和先期到达的老师,正在教学楼和职教楼干得热火朝天。</p> <p class="ql-block"> 教学楼真是命运多舛,一楼办公室教室的地面墙壁和办公用品,已经在720水灾中遭到了破坏,8月7日洪水卷土重来,令人防不胜防。“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面对生活的劫难,老师们并没有灰心丧气,精神却更加饱满,干劲也更足了。</p> <p class="ql-block"> 保洁阿姨是抢险工作的先遣队,她们齐心协力,将走廊和楼梯间的积水清理出来。何书记身体力行,一边坐镇指挥,一边清扫走廊里的存水。周校长带着几个老师,学着环卫工人的样子,用布带把积水兜出教室,再由其他人收拾干净。我也加入他们的行列,用墩布把地面上残留的水拖干。</p> <p class="ql-block"> 图书馆和保管室都在一楼,也是水灾的重灾区,地面的木地板已被水泡得翘起来,部分图书也被雨水浸湿了。保管室刚从综合楼搬过来,就赶上了水灾,管理员笑称:这可能是天意吧。管理员不等不靠,自己先把涉水的东西整理好。赶来支援的老师们,协助管理员清扫地面的污水,把被水打湿的图书和物品拿到室外晾晒。</p> <p class="ql-block"> 学前班老师的办公室也进水了,而且水还很深,因为地上铺的是地板革,所以积水无法向地下渗透。领导一声令下,老师们闻风而动。大家分工合作,五六个老师在室内铲水,其他老师将水倒入室外的花坛和草坪。一桶桶清水,映照着大家纯洁的心灵。在抢险活动中,年轻人表现突出。看到我提水倒水,他们就抢过我手里的水桶。老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得以体现,工会孙主席从头到尾,一刻也没有停歇,额头的汗珠一直往下淌,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从他身上,看到了良好作风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抽地库的水,是抢险工作的重头戏,综合楼是C级危房,地基经不起存水的浸泡,尽快把地库里的水抽干,必须和时间赛跑。忙完了教学楼、图书馆和职教楼的污水清理,老师们顾不得休息,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地库的抽水工作中来。</p> <p class="ql-block"> 河南抢险支队的红色抢险车格外抢眼,大功率的抽水机“龙吸水”像蛟龙出海,在支队战士的操控下潜入地库的水中。再强大的机器也代替不了人,在这里,老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彰显。抽水机的排水管有相当的重量和长度,靠几个支队战士的力量是不够的,老师们伸出援手,做好抽水机的搬运和调整工作。</p> <p class="ql-block"> 地库的水有三米多深,不到半晌的功夫,就被龙吸水抽走了三分之二,但潜在的问题应运而生。地库往西的通道被一堵墙阻断,上次720水灾抽水机马力小,地库的水就抽了五天,所以等综合楼西面的水渗透过来,水也被抽干了。这次东边的水抽的快,可是西边的存水却过不来,直接影响了工作进度。</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七嘴八舌,都在谈论着自己的想法,但拿主意的还得是领导。其实李校长心里比谁都着急,崔主任跑前跑后,也在制定抽水的可行性方案。否决了从体育馆的旁边的地库出口抽水的方案后,李校长和几个老师蹚水,到地库实地查看,做出了在隔墙上打洞排水的决定,这样可以缓冲西边存水的压力,等东西两边的水面持平以后,水深才能保证龙吸水正常作业,也杜绝了直接砸墙对人造成的安全风险。</p> <p class="ql-block"> 负责打洞的王师傅却犯了难,他的电锤和电钻都被水淹了不能使用。这时候,骆一飞老师主动请缨,一个人背着铁锨到地库勘探。他冒着危险用铁锹挖洞,发现用铁镐更便捷安全。真是“人狠话不多,艺高人胆大”,关键时刻能站出来,这就是骆老师的做事风格。</p> <p class="ql-block"> 经过骆老师的探险,大家心里都有数了。在李校长的带领下,夏林、骆一飞、李磊和王树瑞几个老师,穿着拖鞋和胶靴,站在到膝盖深的水里,轮流用铁镐凿洞。听着咚咚咚的铁镐声,真为李校长他们的安全担心。我一会儿到离隔墙较近的地库里看看,一会儿站在地库外听听,水流声和出水量明显比原来的大了,凿通的两个窟窿水流喷出老远,不由得让人欣喜。</p> <p class="ql-block"> 在凿墙的攻坚战中,老师们表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他们不嫌脏不怕累,为了赶工程进度,有的老师不穿胶靴,直接穿着拖鞋就上阵了。在第一轮凿墙作业中,夏林和骆一飞表现突出,铁镐振痛了手臂,汗水和着泥水,他们却全然不顾。为扩大战果,李校长又带领老师们第二次凿洞,王书瑞老大哥身先士卒,为弟兄们做出了表率。黄腾和李磊发扬军人的作风,啃下了砸墙这块硬骨头,为排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经过大家的努力,第一阶段抽水工作顺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 剩下的水深不足三十公分,崔主任又协调拉来了柴油抽水机,原来是张倩老师的老公来义务帮忙了。他是河南高速路政的一名负责人,得知学校因为水灾需要抽水,他连人带机器给我们送来了,解了学校的燃眉之急。他和抽水的师傅不断调整抽水方案,指挥老师们把抽水机调整到最佳位置。张倩还拿出自己车里的饮水,分发给每个在场的老师,使人心里倍感温暖。</p> <p class="ql-block"> 漫长的等待最考验人的意志,在抽水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人离开,大家等候在现场,随时听候调遣。夕阳的余晖映红了每个人的脸,每个人脸上的汗滴落在地上能摔八瓣。老师们的衣服就没有干过,那是烈日的暴晒和辛苦劳动留下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在别人休息的间隙,骆老师又背起药箱,穿起防护服,投入到水灾后的消杀工作中,他用实际行动,破除“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魔咒。厚厚的防护服密不透风,加上热气蒸腾,浑身的汗水令人难受。喷雾器喷出的白雾,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骆老师不会不知道,但他却义无反顾,无所畏惧。他所表现出来的“辛苦一个人,幸福千万人”的思想境界,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p> <p class="ql-block"> 两台抽水机轮流作业,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地库的积水基本抽干了,还有一些淤泥和垃圾。由于水灾断电,剩下的工作只有明天接着干。看到公告群女老师发来的信息:男同胞们辛苦了!不禁让人感动。学校为大家准备了晚餐,可是许多老师没有吃。为了抗洪救灾,有的老师已经两天没回家了,大家归心似箭,赶着回家与家人团聚。他们先奉献学校,再奉献家庭,只把最美的背影留给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 每个参加抢险救灾的男老师,工作都是称职的,无论从事教学工作还是参加学校的活动。同时,他们又是合格的老公和父亲,每个人都是妻子和孩子的守护神,他们用坚韧的臂膀,扛起了工作和家庭的重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