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道德经》云:</p><p class="ql-block">“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p><p class="ql-block">不出户知天下可能吗?完全可能。</p><p class="ql-block">如古代《推背图》《烧饼歌》,现代曾仕强教授的预言以及万年历,天气预报等……</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不出户知天下的佐证。</p><p class="ql-block">那此处的“不出户,知天下”的知与我们日常的知有何不同呢?</p><p class="ql-block">此处的“知”,不是表面看和行的经验累积和感官的见闻,而是对前面现象的参悟和经验的总结,悟透了现象背后的规律,洞察了道的真谛。</p><p class="ql-block">宇宙万象纷繁无尽,但背后有一套永恒不变的规律法则,如同数理模型或数理公式一样,只要掌握了这个模型或公式,就不需要再亲历其境,就能洞察全局。</p><p class="ql-block">如天文历法,不必出门,就能用公式规则推演出哪一天会日食?哪一年冬至在哪一刻?甚至未来几百年的天象变化……这些都不再需要“看到”或“经历”,只需要一个模型或公式,找到规律,这就是道德经所讲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圣人境界。就是告诉我们,若我们洞悉了宇宙的规律和变化逻辑,就可以闭门不出而了然天下。</p><p class="ql-block">若我们参透了规律的本质,不靠张望窥视,也能明白“天道”的运作。</p><p class="ql-block">而反过来,如果我们舍本逐末,一味外求,只依赖眼睛和双脚,在表相中打转,被万相所迷,没有内在定盘针,不知看什么?为什么行,那么就会“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是说我们走得越远,见得越多,反而越容易被幻象迷惑,远离真理,更有甚者,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选择不对,努力白费。”</p><p class="ql-block">选择的前提是明确知道自己是谁?擅长什么?需要什么?也就是清晰自己的人生之道。所以知是基础,是核心。</p> <p class="ql-block">那怎么知呢?</p><p class="ql-block">这就离不开经验,真理是经验的总结,是参悟的智慧结晶。</p><p class="ql-block">所以圣人教导我们:</p><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p><p class="ql-block">行万里路不知阅人无数;</p><p class="ql-block">阅人无数不如明师点悟,</p><p class="ql-block">明师点悟不如自己领悟。”</p><p class="ql-block">没有自悟的读,行,阅,点都是徒劳无功,只是增加了知识和阅历,并未增加智慧,也就是学了一辈子,懂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圣人通过读,行,阅,点,参悟了事物的规律,即事物背后的道,所以就能“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p><p class="ql-block">道是真善美的集合,真是不变的起点,善是自由的选择,这两者共同完成了宇宙美的图画。</p><p class="ql-block">道如一条无形之河,从天道深处,流向万物之间。这就让我们明白,原来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走出去寻找,更是找准自己的道,对准道的频率,让自己成为宇宙的回响,成为道的本身。</p><p class="ql-block">外求者迷,内知者明。</p><p class="ql-block">我们不要因为追光而忘记了发光。</p><p class="ql-block">追光者累,发光者安。</p><p class="ql-block">迷时师渡,悟时自渡。</p><p class="ql-block">始终明白:</p><p class="ql-block">大道不在远方,而在心中。</p><p class="ql-block">真理不在表面,而在背后。</p><p class="ql-block">“不为而成”就是顺道而行,善道而动,那么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会偏离那最初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