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花~参观天工掇绣基地展示馆

水许源

<p class="ql-block">  当非遗技艺与文创产业深度融合,将会呈现什么样的惊喜?</p><p class="ql-block"> 在位于固原市原州区的宁夏思含掇绣文化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伴随着心灵手巧的原州织女“手艺人”的灵巧织绣,憨态可掬的各类布偶、造型独特的花艺摆件、制作精美的掇绣包饰从“指尖”到“货架”,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心头好”。 </p><p class="ql-block"> 近日有幸参观了宁夏思含掇绣基地,原州非遗掇绣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  宁夏思含掇绣文化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非遗掇绣传承、设计、研发、生产、研学、营销网络与仓配一体化运营的文创企业。而掇绣这一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手工技艺,在非遗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近年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据了解,因为每天订单量超过3000单。</p> <p class="ql-block">  2023年,公司创始人刘飞荣获原州区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掇绣)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表彰他对掇绣传承的卓越贡献。同时,刘飞创办的公司也双喜临门,不仅被录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还荣获了“原州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宁夏思含掇绣保护传承基地”的称号。公司的发展更是助力周边300余名农村妇女实现就近就业创业,为她们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p> <p class="ql-block">  他们产品的创作不再传统的拘泥于花花草草、鸟语花香、鸳鸯戏水,而且融入了更多的当代元素,与时俱进。比如看起来更加可爱的十二生肖、车内摆件等,用刘飞的话说就是“只要可以提供图案,他们就可以通过掇绣的方式在产品上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公司与客户进行互动,而客户的反馈更为直观地展现了大众的需求。从而促使公司做到顾客想看什么就能看到什么,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p> <p class="ql-block">  掇绣,又名墩绣、戳绣,是北方的特色绣种,也是非遗技艺。与其他传统刺绣相比,掇绣的绣法独特、绣线粗密,刺绣时绣针与布面垂直,像小鸡捣米,轻墩布面,因此掇绣厚重、鲜艳、饱满,立体感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六盘山地区村里的女孩出嫁时,都会亲手绣制鞋垫、枕套等作为嫁妆,寓意吉祥如意、平安幸福。</p> <p class="ql-block">‌ 掇绣‌作为中国北方传统刺绣技艺,起源于元代北方移民传播,历经明清时期工艺体系完善,在当代通过非遗保护与文创开发实现活态传承。‌</p> <p class="ql-block">  掇绣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汉族移民的服饰装饰需求,伴随北方将士南迁传播至云南隆阳等地。其别称“墩绣”“戳绣”反映了地域性称呼差异,核心工艺特征为使用空心针具垂直戳刺布面形成立体绒面。‌‌</p> <p class="ql-block">  2000年后,掇绣被列入多地非遗名录。传承人通过以下路径实现技艺活化;</p><p class="ql-block">‌工具革新‌:采用注射器形空心针具提升效率;‌‌</p><p class="ql-block">载体拓展‌:开发装饰挂画、香包、文创包饰等新产品;‌‌</p><p class="ql-block">传播方式‌:通过电商直播、海外展销等途径扩大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他们宁夏思含掇绣文化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将传统非遗掇绣技艺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的国家级科技型企业,一共有三层楼,一楼是展示馆,二楼是研学空间,三楼是生产车间办公区等。他们的文创产品已经有2620项著作权登记,还有多项专利。</p> <p class="ql-block">  我对掇绣感兴趣原因也许因为在儿少时,经常看着母亲和那些姑姑姨姨们在闲暇时间在家里,坐在炕头用掇绣、刺绣、剪纸等来丰富生活。虽然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但心灵手巧的家中女性总会用她们灵巧的双手来妆点美化我们的生活。像家里的门帘、枕套、鞋垫、小孩子的围裙等都有她们绣的各种美丽的图案。那时候祖母、母亲、小姑姑和小姨们还会给我们这些小孩子教一些简单图案像小狗、小猫、小兔子、梅兰竹菊等花花草草让我们边玩边学,那就是小时候无意识的受到的审美教育的启蒙,在童年时代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回忆。后来在长大的过程一直忙于上学工作、成家立业、时代在前进,物质也极大的丰富,生活也一天天变得越来越好,审美也多元化……似乎对这些民间技艺关注的越来越少,所以现在看到这种承载着故土情感的传统刺绣掇绣技艺重新走入我们的生活,感到格外熟悉亲切。</p> <p class="ql-block">  有位文化专家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延续,是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我们也看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并不容易。不仅需要整理、记录,还需要培养传承人;不仅需要传承精华,还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而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和传承人发挥作用,也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p> <p class="ql-block">  非遗之魅力,源于生活,源于民间,源于传承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摄/编辑:水许源</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浏览</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9日于山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