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了解希腊历史和璀璨文明的特展,联合希腊文化部,由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共同呈现。“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汇聚了270件/套来自希腊14家顶级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希腊化时代”六个单元来展示希腊数千年的文明演进历程。展览更以年代为线索,把希腊各时代与同时代中国朝代进行对比,对希腊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h3><b>希腊历史年表:</b></h3>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6800年-前3300/3200年<br>早期青铜时代 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br>中期青铜时代 公元前2000年-前1600年<br>晚期青铜时代 公元前1600年-前1100年<br>次迈锡尼文化时期 公元前1100/1090-前1050/1025年<br>几何风格时代 公元前1050/1025年-前700年<br>原始古风时代或东方化时代 公元前700年-前610 年<br>古风时代 公元前610年-前480年<br>古典时代 公元前480年-前323年<br>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323年-前31年<br> <b>希腊的新石器时代:</b>自公元前6800年起,希腊逐渐告别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为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成为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农人。希腊不仅是欧洲最早的农业中心,也是欧洲农业传播的始发地。人们在那里建造房屋,耕种土地,同时祈求神灵的庇佑。 <b>女人像</b><div>年代:公元前5300-前4800年<br>材质:灰白软石<br>出土:埃伊纳岛的阿洛内斯山谷地表</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这件雕像描绘了一个站立的女性,鼻子形似鸟嘴,双臂交叉在胸前,属于希腊大陆新石器时代流行的自然主义雕像。这类小型雕像因其便于携带,推测常用于与生育和女神崇拜仪式有关的场合。</div> <b>罐</b><div>年代:公元前5800-前5300年<br>材质:陶<br>出土:弗西奥蒂斯州的利亚诺克拉季<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这件罐可能是饮食用器,适合盛放一人份的食物。器物表面的双色刮擦纹饰,需要在器物尚未烘干时,用刮片刮掉外层,然后再将器物烧制成红黄双色的外观。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成熟的制作工艺。</div> <b>护身符</b><div>年代:公元前4800-前3200年<br>材质:深绿色滑石<br>出土:色萨利大区的季米尼</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这是一块经过抛光处理的深绿色滑石块,形似一个蜷缩起来的人,或者子宫里的胎儿。石块边缘的V形切口和五条刻痕,勾勒出弯曲的肢体。推测可能用于葬礼习俗,也可能用于祈求顺利分娩。护身符上打了两个洞可作吊坠使用。</div> <b>爱琴文明和希腊的青铜时代:</b>以基克拉泽斯文明为开端,以米诺斯文明为中间过渡,以迈锡尼文明为终结。<br><br> 公元前3000年前后,最早的希腊文明出现在基克拉泽斯群岛上,学界称之为基克拉泽斯文化。基克拉泽斯这个名字可能来自古希腊语“圆圈”,古希腊人用这个词指代环绕着提洛岛(阿波罗出生地)的一圈群岛。基克拉泽斯位于爱琴海中部,紧邻克里特岛和希腊本土,考古证据表明岛上居民很早便与周边地区往来,这意味着航海在爱琴海早已存在。岛上居民制作的大理石人物雕像是远古艺术的杰出代表,希腊最早的青铜文明出现了。<div> 同时,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克里特岛迎来了新的定居者,就是传说中的国王米诺斯的名字来称呼他们,他们是克里特文明的缔造者。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米诺斯人开始在克诺索斯等地建造第一批宫殿建筑群,卡马雷西风格的陶器是米诺斯人最典型的艺术风格。</div><div> 迈锡尼文明,因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强邦迈锡尼城而得名,其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年至前1100年。迈锡尼人通过与爱琴海、地中海地区的其他文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自身文明的发展。迈锡尼文明以其巨大的宫殿、城墙和贵族墓葬著称,留存下来的艺术品,如金器和陶器也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成为希腊青铜文明的代表。<br></div> <b>扬臂女神陶像</b><div>年代:约公元前1250年-前1150年<br>材质:陶<br>出土:克里特岛的加齐<br>馆藏: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br></div><div>女神头部所戴王冠装饰特殊,由三条分叉条纹、两个舌形元素以及一只鸟构成,可能是一种象征符号。推测神像头部的开口可以用来放置头冠或鲜花。王冠上装饰符号的变化,对应着不同的女神形象,此类型雕像普遍被认为是自然女神,或者是女祭司遗留在神圣场所的纪念标志,雕像所展现的扬臂姿态,可能与女祭司在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动作相呼应。另外,以雕像外表遗留的痕迹可以看出,神像原先应该是通体上色的。<br></div> <b>屈臂女人像</b>(1号展品)<div>年代:公元前2800年-前2300年<br>材质:白色大理石<br>出土:阿莫尔戈斯岛和纳克索斯岛<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div>双手交叉于胸前,是基克拉泽斯文明早期人物雕像最常见的造型,此造型再细分又有多种类型。1号展品属于典型的德卡提斯玛塔类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平整的面部、三角形头部、宽阔瘦削的双肩、几乎笔直的双腿以及三角形的耻骨。德卡提斯玛塔类型雕像是20世纪艺术家重要的灵感来源。</div> <b>屈臂女人像</b>(2号展品)<div>2号展品具有斯派多斯类型的特点,头部展现出一种仰面的姿态,颈部长而宽,身形轮廓弯曲。斯派多斯类型是基克拉泽斯人物雕像各个类型中流传最广的一种。<br></div> <b>小提琴形女人像</b><div>年代:公元前3200-前2800年</div><div>材质:白色大理石</div><div>出土:帕罗斯岛</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这类雕像因形似小提琴而得名,是基克拉泽斯文明早期特有的器物类型。长棒状的突出部分表示头部和颈部,人物双臂收于胸下,两侧宽的凹槽代表腰部,底部刻画有三角形耻骨。推测当时的人们可能携带这类雕像参加各类察祀仪式。<br></div></div> <b>“烤盘”形器</b><div>年代:公元前2800-前2300年</div><div>材质:棕云母陶器含杂质</div><div>出土:锡罗斯岛</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烤盘”形器是早期基克拉泽斯文明的标志性器物。关于它的用途,有盘子、食盐贸易的量器、天体观测仪、察祀用品或镜子等多种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这件器物上雕刻的线条相互连接,形成螺旋形网络,让人联想到波涛汹涌的海浪。在盘的下部,一艘多桨无桅长船正在海浪中航行,或可印证当时爱琴海地区流行的有桨长船。船头附近还刻有鱼的象征图案。<br></div></div> <b>油灯形罐</b><div>年代:公元前3200年-前2800年</div><div>材质:白色大理石</div><div>出土:帕罗斯岛</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罐的外形类似于希腊东正教堂的油灯,而罐的内部并未完全挖空,可能不是生活实用器。</div> <b>矛头</b><div>年代:公元前2800年-前2300年<br>材质:青铜<br>出土:阿莫尔戈斯岛帕罗斯岛<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 <b>灯具模型</b><div>这件小型三嘴灯具模型质地坚硬,没有使用过的痕迹,中部未被掏空,周边三个突出的部位可能代表三个喷嘴或者壶口。</div> <b>碗</b><div>这只碗可能是用不太圆的工具以轮制工艺制成,其口沿并非规整的圆形,器壁高低也略有不同,内壁上带有非对称的环形痕迹。晚上多处磨损标明它在用于随葬之前曾被长期使用。</div><div><b>盘</b><br></div><div>这件盘是和盛放干食,推测用于葬礼会餐的场合。盘由大理石制成,在制作过程中可能采用了轮值工艺,其精细的做工表明这是一件贵重物品。盘的表面磨损,有使用过的痕迹。</div> <b>碗</b><div>碗内部残余的土黄色残渣表明它曾装过液体或半流质的颜料。基克拉泽斯岛民习惯用颜料装饰面部和身体,这只碗可能是化妆用具,在仪式上用于调制或盛放颜料。</div> <b>带流碗</b>(左)<div>这是基克拉泽斯地区相当常见的一种带流碗,适合混合、稀释和倾倒液体。碗的内壁有使用痕迹,表明它并非专门的陪葬用品。</div><div><b>带流碗</b>(右)</div><div>碗底正中有一个直径0.7厘米的圆形凹陷,可能是为了稳定中心而设计,亦有可能是制作时留下的痕迹。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件器物可能是个灯。</div> <b>卡马雷西风格双耳瓶</b><div>年代:约公元前1750-前1700年</div><div>材质:陶</div><div>出土:费斯托斯第一宫殿西翼区16号房间</div><div>馆藏: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br><div>双耳瓶的瓶口被设计成弯弧形,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倾倒液体时更好地控制液体的流出,增加了实用性。推测这种双耳瓶是后来在新王宫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细长双耳瓶的前身之一。<br></div></div> <b>卡马雷西风格陶盘</b><div>年代:约公元前1750-前1700年<br>材质:陶<br>出土:费斯托斯第一宫殿大废墟西厅<br>馆藏: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br></div><div>这个大型托盘内外表面均装饰多种颜色的图案,特别是盘面上错综复杂的螺旋形设计,呈现出辐射运动效果,这是卡马雷西风格陶器的主要特征之一。用这种方式装饰陶盘表明它可能是一个陈设器,而不是实用器。<br></div> <b>卡马雷西风格陶罐</b><div>年代:约公元前1750-前1700年<br>材质:陶<br>出土:费斯托斯第一宫殿西翼区19号房间<br>馆藏: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br></div><div>罐身上描绘了两棵白色的棕榈树,树叶大小不同,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黑色的底纹象征土地。通过极简方式来描绘植物是卡马雷西风格陶器发展到后期的典型特征。这类陶器的大量生产也表明当时米诺斯人的烧陶工艺已非常成熟。<br></div> <b>男性陶像</b><div>年代:约公元前1300-前1200年</div><div>材质:陶</div><div>出土:帕莱卡斯特罗II区</div><div>馆藏: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div><div>这件雕像是后王宫时期陶塑雕像的典型代表,其主流特征是忽视人像身体比例,通过宽大的肩膀来凸显面部特征。<br></div> <b>扬臂女神陶像</b><div>年代:公元前1375-前1200年</div><div>材质:陶<br>出土:克诺索斯双刃斧神殿</div><div>馆藏: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br></div><div>这件雕像的头顶上栖息着一只鸟,是扬臂女神像的早期实例。它出土于克诺索斯宫殿东南区的一间房间,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将房间命名为“双刃斧神殿”。双刃斧神殿为米诺斯宗教膜拜活动的延续和变化提供了证据。<br></div> <b>双刃斧</b><div>年代:约公元前1700-前1600年</div><div>材质:青铜</div><div>出土:阿卡洛豪里洞穴</div><div>馆藏: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br></div><div>双刃斧是米诺斯文明长期使用的一种多征性符号,它可以多种形式和材质表现,如金属制品、陶器、珠宝和大理石制品等。这件文物为大型祭祀用斧,并非实用器。轴孔直径约25毫米,表明可能有柄与其相连。<br></div> <b>带盖小器皿</b><div>年代:公元前2600-前2300年<br>材质:滑石<br>出土:莫克洛斯墓葬<br>馆藏: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div><div>这是一件微型容器,体现了米诺斯时期的工匠在微缩石器制作方面的高超技艺。这类微型容器大多数用于葬礼,是作为祭品献给逝者的,其中一部分容器里盛有少量的油或较浓的油膏。<br><div><b>小双耳瓶</b><br></div><div>年代:公元前2600-前2300年<br>材质:绿泥石<br>出土:莫克洛斯墓葬<br>馆藏: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br></div><div><b>带足碗</b></div><div>年代:公元前2600-前2100年</div><div>材质:大理石<br>出土:莫克洛斯墓葬<br>馆藏: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br></div><div>在莫克洛斯墓地发现的石器数量众多,质量上乘,是克里特岛制石手工业蓬勃发展的证明。这只碗采用大理石材质制作,碗身的条纹呈水平状态。尽管这种带底座的碗形也曾出现在陶器中,但使用大理石材质却颇为罕见。<br></div><div><b>针饰</b></div><div>年代:公元前2600-前2100年<br>材质:金<br>出土:莫克洛斯墓葬<br>馆藏: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br></div><div><b>带坠链饰</b><br></div><div>年代:公元前2600-前2100年<br>材质:金<br>出土:莫克洛斯墓葬<br>馆藏: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br></div><div>矛头<br></div></div><div>年代:公元前2600-前2100年<br>材质:铜合金<br>出土:莫克洛斯墓葬<br>馆藏: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br></div> <b>带状头饰</b><div>年代:公元前2600-前2100年<br>材质:金</div><div>出土:莫克洛斯墓葬<br></div><div>馆藏: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div><div>头饰由金箔制成,上面刻有尾巴卷曲、张嘴、成对面向中心站立的四只小狗,并点缀圆点图案。头饰两端都有穿孔,推测它最初被固定在某种材料背衬上。<br></div> <b>阿伽门农金面具</b>(复制品)<div>年代:公元前 16 世纪下半叶<br>材质:金<br>出土: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5号墓<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复制品迈锡尼考古博物馆藏<br><div>在墓圈A出土的五枚亡者面具中,只有这一件展现出如此生动的面部特征。面具由厚金箔制成,其形制在史前希腊世界中是独一无二的,反映出以其覆盖面部的死者生前的实际样貌。施里曼坚信面具主人就是阿伽门农,故而如此命名。但是,面具真正的主人后经证实是迈锡尼文明早期统治阶层的一员,其所处时代比传说中阿伽门农的时代要早三百年。此复制品由19世纪知名考古绘图师埃米尔·吉列龙制作。<br></div></div> <b>带状头饰</b><div>年代:公元前 16 世纪下半叶<br>材质:金<br>出土:迈锡尼卫城墓圈A<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br></b></div> <b>杯</b><div>年代:公元前 16 世纪下半叶<br>材质:金<br>出土:迈锡尼卫城墓圈A<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br></b><div>杯身由一块金片整体制成,杯底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可能使用了圆规。这种杯形可能起源于王宫时期的克里特岛,在整个爱琴海地区都很常见。<br></div></div> <b>带盖容器和杯</b><div>年代:公元前 16 世纪下半叶<br>材质:金<br>出土:迈锡尼卫城墓圈A<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div>带盖容器由一整张金片卷制而成,底座中心位置有明显的圆形痕迹,表明工匠在设计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圆规。特殊的固定方式使得盖子只能打开一点缝隙,推测其内容物可能是香料、药物或化妆品。</div><div>酒杯的杯身较大,为了保持重心、增强稳定性,底座可能加入了少量铅。工匠利用14个铆钉将杯身和底座固定,并巧妙地将铆钉隐藏在连接处的两块金属板中。<br></div><div><div><br></div></div> <b>章鱼牌饰</b><div>年代:公元前 16 世纪下半叶<br>材质:金<br>出土:迈锡尼卫城墓圈A<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br></b><div>这些黄金牌饰描绘了运动中的章鱼,作为一种装饰物缝在纺织品上。所有牌饰的尺寸、造型一致,应该是用模具制作后再刻画细节。海洋生物图案在米诺斯和迈锡尼艺术中都非常受欢迎。<br></div></div> <b>山羊针饰</b><div>年代:公元前 16 世纪下半叶<br>材质:金<br>出土:迈锡尼卫城墓圈A<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br></b><div>这种针饰通常被称为棒形纽扣,用来固定衣物。这件针饰的顶端饰有一只站立的公羊,羊角长而卷曲。这种羊的造型来源于中亚和印度、伊朗边境地区常见的野生盘羊。<br></div></div> <b>三方神殿牌饰和燕子牌饰</b><div>年代:公元前 16 世纪下半叶<br>材质:金<br>出土:迈锡尼卫城墓圈A<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br></b><div>三方神殿牌饰上方饰牛角,在米诺斯和迈锡尼文明里是神圣的象征。下方为三方神殿,饰有三根圆柱。神殿顶部两侧各站立一只展翅欲飞的小鸟,可能代表神的显灵。<br></div><div>燕子牌饰上的图案为岩石及两只飞翔的燕子。有观点认为当时人们相信燕子参与了神的显灵,并在仪式中发挥了作用。推测这件牌饰的主人生前可能是祭司。</div></div> <b>印章、斯芬克斯牌饰和狮鹫牌饰</b><div>年代:公元前 16 世纪下半叶<br>材质:金<br>出土:迈锡尼卫城墓圈A<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br></b><div>印章上描绘了一个人和一头狮子之间的较量。狮子是米诺斯和迈锡尼艺术中最为流行的动物图案,通常以攻击者或猎物的形象出现。<br></div><div>斯芬克斯牌饰和狮鹫牌饰分别描绘了斯芬克斯和狮梦的形象。这两个形象具有相似性,都有着狮子的身躯,都充当"守卫者"的角色,不同之处在于狮鹫的头部是鹰头,而斯芬克斯呈现的是人面像。</div></div> <b>昆虫牌饰</b><div>年代:公元前 16 世纪下半叶<br>材质:金<br>出土:迈锡尼卫城墓圈A<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br></b></div> <b>提水罐</b><div>年代: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div><div>材质:青铜</div><div>出土: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4号墓</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div>这件提水罐由三块青铜板制成:一块用于颈部和上肩部,一块用于器身主体部分,还有一块用于器腹的下部以及圆盘形底座。三块青铜板均用铆钉固定。为了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罐的下方还设计了一个水平的把手。<br></div></div></div> <b>杯</b><div>年代: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div><div>出土: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6号墓<br></div><div>材质:红褐色陶</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此杯属希腊大陆彩陶类型,是希腊青铜文化晚期一期的代表性作品,广泛分布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尤其在半岛南部颇为流行,表明早期希腊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频繁互动交流。<br></div><div><b>“圣餐杯”</b></div><div>年代: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br>出土: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5号墓<br>材质:白雪花石膏<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div>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由于和其他青铜器放在一处,杯身上有绿色铜沁。杯的形状类似基督教仪式中使用的圣餐杯,故以此命名。这种杯型可能源于克里特岛,与米诺斯和迈锡尼的宗教文化相关。<br></div><div><b>贮酒罐</b></div><div>年代: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div><div>材质:红褐色陶<br>出土: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5号墓</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div>这件贮酒罐是典型的希腊大陆多色器皿,是希腊青铜文化晚期最初阶段的典型代表。该贮酒罐从希腊大陆流传至伯罗奔尼撒半岛,出土于迈锡尼卫城墓圈A这样的高等级墓葬,足可见其珍贵。<br></div> <b>罐</b><div>年代: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div><div>材质:粗粒陶</div><div>出土: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6号墓</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这件陶罐的造型明显仿自金属器皿,器颈底部有类似金属器皿的铆钉图案,罐的把手装饰网状纹,罐身中部绘有旋涡纹,最下方则为常青藤纹。<br></div></div> <b>双耳罐</b><div>年代: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div><div>材质:带有杂质的抛光陶</div><div>出土: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6号墓</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此罐可能来自克里特岛,或是迈锡尼受米诺斯工艺品启发仿制的作品。<br></div> <b>野猪牙制作的头盔</b><div>年代:公元前13世纪<br>材质:野猪牙<br>出土:阿提卡大区位于斯帕塔的墓室</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野猪獠牙分成三排缝在皮革帽外侧。顶层的獠牙被削成了更小的三角形。头盔顶部的石膏纽扣是现代复制品,用来固定头盔。当时要想拥有一顶这样的头盔,需要猎杀大约50头野猪,因此头盔彰显了主人的勇气和力量。《荷马史诗》对这种头盔也有明确记载:“头盔的里层,交织着许多坚固的皮条,底下是一层毡制的衬里,外层两侧巧妙地装饰着雪白闪亮的野猪獠牙。</div> <b>剑</b><div>年代:公元前1400-前1375年<br>材质:青铜、金<br>出土:干尼亚市库克拉基地块35号墓</div><div>馆藏:干尼亚考古博物馆</div> <b>矛头、单刃匕首</b><div>年代:公元前1400-前1375年<br>材质:青铜、金<br>出土:干尼亚市库克拉基地块35号墓<br>馆藏:干尼亚考古博物馆</div> <b>波特尼娅印章石</b><div>年代:公元前15世纪末</div><div>材质:红玛瑙<br>出土:迈锡尼遗址卡尔卡尼地区515号墓<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这枚印章石上雕刻着“女主人”波特尼娅的形象,在她两侧各有一只后腿站立的狮子。波特尼娅头顶有代表神圣的蛇框,蛇框中间刻有双刃斧。此类印章石可能是特殊仪式中女祭司所佩戴的项链的一部分。</div><div><b>和狮鹫印章石</b></div><div>年代:公元前 1400一前1375年</div><div>材质:玛瑙<br>出土:干尼亚市库克拉基地块35号墓<br>馆藏:干尼亚考古博物馆藏</div><div>印章石上刻着一只坐着的狮鹫图案。狮鹫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有着狮子的身体和鹰的头。狮鹫图案起源于克里特岛,是米诺斯和迈锡尼文明流行的图腾,可能是政治和宗教权力的重要象征。</div> <b>印章戒指</b>(左)<div>年代:公元前15世纪</div><div>材质:金</div><div>出土:迈锡尼遗址91号墓</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戒面描绘了两名女性参加宗教活动的场景。画面正中可能是一座神殿或祭坛,两侧有树枝支撑,其顶部的流苏状线条可能代表花瓶中的植物。垂直的花形图案应该是麦穗。这些元素表明仪式可能与丰收或生育繁衍有关。<b></b></div><div><b>印章戒指</b>(右)</div><div>年代:公元前15世纪</div><div>材质:金</div><div>出土:阿尔戈利斯州丹德拉的圆顶墓</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这枚戒指的设计分为上下两区,上部雕刻了一对公羊,下部则描绘了一对公牛。每只公羊被镶嵌在链状底座和三条波浪线构成的特殊结构中,这种结构被称为“蛇框”,是米诺斯女神的象征。</div> <b>荷马时代,下启古希腊城邦文明的兴起</b><div> 迈锡尼文明崩溃以后,希腊历史进入了一段相对沉寂的时期,文字消失,考古遗址较少,因此被称为“黑暗时代”。因为相传是盲诗人荷马生活的年代,所以也称“荷马时代”。<div> 然而,对于古希腊人来说他们的神话与传说就是他们的早期历史。他们以吟唱诗歌的方式,将早期历史世代流传下来。这些讲述传说故事的吟唱诗歌被统称为史诗,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荷马史诗》。荷马时代未期的那些游吟诗人,尤其是荷马和赫西俄德,用文学的手法系统化地描写了希腊诸神与英雄,解释了他们从何而来、各自的职守与相互的关系。<br></div></div> <b>荷马头像</b><div>年代:公元2世纪中期<br>材质:大理石<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荷马被尊为古希腊最伟大的史诗诗人,然而关于他的生活和家世及其所处的时代一直性格,我们所知甚少,他的出身以来众说纷纭,至少有7个城市声称是他的出生地。公元前8世纪未或公元前7世纪初,荷马创作工《荷马史诗》(包含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不过更多人相信《荷马史诗》是一代代游吟诗人集体口头创作的结果。这尊雕像应该是公元2世纪中期古罗马雕塑家对公元前4世纪未或前3世纪初古希腊雕像的仿制。古罗马对古希腊艺术崇拜有加,定制了许多雕塑和绘画的复制件,其中有许多是我们了解古希腊原作的唯一来源。现代学术界认可的在古罗马时期雕刻的有关荷马的大理石头像有40多尊。</div> <b>黑绘陶瓶</b><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br>材质:陶<br>出土:埃雷特里亚<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塞壬是古希腊神话中危险的女妖。她们居住在海岛上,用迷人的歌声诱惑水手,导致船只触礁沉没。荷马在《奥德赛》中描述了奥德修斯命令水手将他绑在杆上,水手们则用蜡堵住耳朵,无论奥德修斯如何恳求都不为他解开绳索,以此抵御塞壬的歌声。此件瓶身上描绘的正是《奥德赛》中的这个场景:塞壬是人面鸟身的形象,她们站在奥德修斯两边的岩石上,一个弹着七弦琴,一个吹着双笛。</div> <b>黑绘陶瓶</b><div>年代:公元前520-前510年<br>材质:陶<br>出土:赛斯佩斯<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瓶身上一共描绘了5名全副武装的战士,其中英雄埃阿斯正背着死后的阿基琉斯。陶瓶上的这一情节来自与荷马史诗相关的特洛伊诗系。阿基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和凡人佩琉斯之子。为了让阿基琉斯获得不死之身,忒提斯将他浸入冥河之中,可唯独他的脚踝(一说脚后跟)未被水浸湿,成为他唯一的弱点。特洛伊战争中,阿基琉斯的脚踝中箭,这处箭伤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英语中用“阿基琉斯之踵”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致命弱点或唯一缺陷。</div> <b>黑绘陶瓶</b><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br>材质:陶<br>出土:提洛岛的旧赫拉神庙<br>馆藏:提洛岛考古博物馆藏</div><div>《伊利亚特》讲述的是: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在战争的第十年,希腊英雄阿基琉斯为了女俘的归属问题,与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发生争执,一怒之下退出战场。他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代替他出战被杀。悲痛的阿基琉斯为友复仇,杀死了特洛伊的英雄赫克托尔。此件瓶身上描绘的正是《伊利亚特》中的这个场景:阿基琉斯杀死赫克托尔后,用马车倒拖着赫克托尔的尸体,围着挚友帕特洛克罗斯的坟冢绕行三圈,以示复仇。</div> <b>黑绘陶瓶</b><div>年代:公元前500-前475年<br>材质:陶<br>出土:雅典凯拉美科斯地铁站工地古墓群530号墓<br>馆藏:雅典古代文物监委会</div><div>瓶身上描绘的是雅典娜站在阿基琉斯和埃阿斯之间,阿基琉斯和埃阿斯手持头盔和长矛面向女神。雅典娜身体朝向右侧,举起右手,对她所钟爱的英雄阿基斯做了一个在说话时表示“强调”的手势,可能在提醒或警告这两位英雄有危险即将到来。这个场景应该与荷马史诗提到的特洛伊战争有关,但是在现存的文献资料里未曾提及此场景。</div> <b>黑绘陶瓶</b><div>年代:公元前490-前480年<br>材质:陶<br>出土:埃雷特里亚<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瓶身上描绘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场景:英雄阿基琉斯年轻时被他的父亲佩琉斯送到喀戎那里去接受教育,佩玩斯的身后是雅典娜和赫耳墨斯。喀戎是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马的半人马。他不仅教阿基琉斯锻炼身体、磨练毅力,还教会他马术、音乐、舞蹈和医术,更教导他尊重诸神和父母,学习如何成为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人。对古希腊人来说,阿基琉斯是用来教育年轻人的典范题材,让年轻人对城邦产生认同感,成为善良和有道德感的公民。</div> <b>几何纹双耳瓶</b><div>年代:公元前740-前735年<br>材质:陶<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div>器身上描绘的是人们在葬礼上向死者遗体告别并送葬的场面。上部图案,人物上半身呈三角形,棺木下方画有水鸟,提手上部有长蛇造型的浮雕。蛇作为冥界的标志,表示这件陶罐是丧葬用品,很可能用于盛放逝者骨灰。下部图案描绘送葬队伍,22名士兵戴着头盔,手持“8”字形盾牌和两只长矛并佩剑。公元前8世纪下半叶,阿提卡地区的贵族势力开始崛起,他们通过生产这类器皿彰显和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br></div> <b>几何纹双耳杯</b><div>年代:公元前690-前670年<br>材质:陶</div><div>出土:*比斯<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器身上描给了一场参击比赛,参赛对手面对面地站着手臂弯曲,攀头握紧的那只手上戴着手套。站在参赛两边的是观看比赛的男性观众,他们着剑,牵着马。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拳击比赛是希腊历史最悠久、最受欢迎的比赛之一。人们在比赛中戴上用柔软的牛皮条做成的手套,或将带子从手院开始缠绕在整个手上,只露出大拇指。这些方法可以保护运动员的关节,避免手指受伤。<br></div></div> <b>几何纹双耳瓶</b><div>年代:约公元前720年<br>材质:陶</div><div>出土:雅典凯拉美科斯区的迪皮隆</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div>器身上描绘了人们在葬礼上举行战车比赛的场景。有观点认为,在古希腊,双轮战车用于游行,单轮战车才用于比赛。因此,此件双耳瓶上所绘图案应是为纪念逝者而举行的葬礼竞技活动场景之一,而这个双耳瓶则是献给逝者的陪葬品。<br></div> <b>赫耳墨斯头像</b><div>年代:公元前3世纪或公元2世纪<br>材质:大理石</div><div>出土:1885年发现于基克拉泽斯群岛的提洛岛议事厅遗址</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赫耳墨斯是信使之神,传达着宙斯的神谕。他不仅是生者的助手,更是死者的向导,引导亡灵前往冥界。他也帮助行人和旅行者,因此常被视为道路之神的化身。这种雕刻着赫耳墨斯头像的方形石柱,被称为赫耳墨斯石柱,通常设置在道路或门廊旁,作为路标或距离标记。在体育馆和其他公共建筑也常能见到这种石柱。<br><br></div> <b>黑绘双耳瓶</b><div>年代:公元前510年一前500年<br>材质:粉黄色陶土</div><div>出土:埃伊那岛</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div>神话故事中,雅典被迫进献童男童女供牛头怪米诺陶洛斯吞噬,英雄忒修斯斩杀牛头怪并成功逃出米诺斯迷宫。这件陶器上描绘了忒修斯手握利剑,牛头怪则半跪在地,似乎在哀求饶命。画面右侧的女性为忒修斯戴上桂冠,画面左侧还有一位拿着琴的青年。<br></div> <b>红绘陶瓶</b><div>年代:公元前450-前440年<br>材质:陶</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div>陶瓶正面描绘了一个祭坛,祭坛左侧是阿波罗,他一手拿着七弦琴,另一手拿着酒具正在祭酒。祭坛右侧的女性将酒倒入阿波罗的酒具中,推测她可能是阿波罗的母亲勒托或阿波罗的姐姐阿尔忒弥斯。<br></div> <b>宙斯雕像</b><div>年代:公元前480-前470年</div><div>材质:青铜</div><div>出土:多多纳宙斯神殿遗址</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div>这尊雕像塑造了宙斯的形象,他迈步向前,左臂前伸,右手持雷电。宙斯以雷电为武器,维护着世间的秩序与平衡,雷电元素象征着他的存在与权威。<br></div> <b>红绘带盖圆盒</b><div>年代:公元前470-前460年<br>材质:陶</div><div>出土:来自艾伊纳岛<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div>盒身上描绘了波塞冬劫持海洋女神安菲特里忒为妻这一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场景。画面中波塞冬手持三叉戟,伸手去抓安菲特里忒。祭坛另一侧是安菲特里忒的三位同伴。一个长着人身鱼尾的男子正在向一位老妇人打手势,可能代表安菲特里忒的父亲告知她的母亲这一消息。<br></div> 阿佛洛狄特雕像和熟睡的厄洛斯雕像 <b>阿佛洛狄特雕像</b><div>年代: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br>材质:浅橙色陶<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div>这尊雕像表现的是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特双手握着一片织物,将其在膝上展开,其身后环绕着贝壳。<br></div> <b>熟睡的厄洛斯雕像</b><div>年代:公元前4世纪<br>材质:陶</div><div>出土:发现与培拉东部墓葬群B96墓<br>馆藏:培拉考古博物馆<br>这尊雕像塑造了一个年幼的、熟睡中的爱神厄洛斯的形象。厄洛斯头发束起好似一团焰火,翅膀上施以蓝色,左腿和身体前部着有黑色,其余大部均绘以白色。<br></div> <b>阿波罗头像</b><div>年代:公元2世纪中期</div><div>材质:大理石</div><div>出土:1932年在塞萨洛尼基瓦尔达里乌广场发现</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这尊雕像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阿波罗的形象。其发型在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的男性和女性头像中很常见,经常出现在手持七弦琴的阿波罗雕像中。这尊雕像也是古罗马雕塑对古希腊雕像的仿制。</div></div> <b>厄洛斯雕像</b><div>年代:公元前3世纪-前2世纪<br>材质:陶<br>出土:发现与培拉的众神之母与阿佛洛狄特神庙<br>馆藏:培拉考古博物馆<br></div><div>这尊雕像表现的是爱神厄洛斯倚靠在赫尔墨斯石柱旁。厄洛斯左侧的部分翅膀及其双手缺失。</div> <b>赫拉克勒斯雕像</b><div>年代:公元前350一前325年<br>材质:大理石<br>出土:1885年发现于雅典</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赫拉克勒斯为宙斯与凡人所生,他在完成十二功业的过程中,展现出超凡的力量与才智,也展示了拳击、摔跤、赛跑等各项技艺,最终成为神。他的雕像竖立在古代体育场等多处地点。这尊雕像中他的头部被狮子皮覆盖,狮子皮以“赫拉克勒斯结”的形式系在他的胸前。</div> <b>古风时代,城邦制度的形成和确立。</b>当时的希腊人生活在成百上千个独立的城邦里这些城邦遍布希腊本土、爱琴海诸岛,以及地中海及黑海居边的各个殖民地。尽管在希腊化时代到来之前,希腊从未形成过统一的国家,但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和宗教崇拜,以及共同的在城邦里生活的方式,让身处各地的城邦居民都毫无疑问地确认自己是希腊人。公元前8至前7世纪,泛希腊的神明崇拜中心开始陆续出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奥林匹亚的宙斯崇拜圣地和德尔斐的阿波罗崇拜中心。希腊人定期在这些圣地举行盛大祭神仪式,包括各种竞技活动,最早的奥运会就由此诞生,民族认同得以强化。 <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奥林匹亚运动及艺术描绘:公元前776年在希腊西南部的奥林匹亚,运动员们摩拳擦掌等待着比赛开始。古代奥运会从那一年起,每四年举办一次,延续了一千多年。最初的比赛项目是赛跑,之后发展出跳远、掷铁饼、标枪、摔跤、五项全能、拳击和格斗,以及赛马和战车比赛等多个项目。</span><br></h3> <b>红绘陶器</b><div>年代:公元前4世纪早期</div><div>材质:陶</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器身上描绘了体育场内的一幕场景。画面中三名青年头戴花环,中间的青年手持油瓶,左侧的同伴倾倒护理油,右侧的青年手中拿着刮汗器。</div> <b>黑陶涂油瓶</b><div>年代: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div><div>材质:陶</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运动员进行角力比赛时,一般用这种小瓶盛放涂抹身体的油。涂油瓶通常是用细绳悬挂在运动员的手腕上,或者与海绵和刮汗器等装备一起挂在体育训练场地的墙上。</div><div><b>青铜三足鼎</b></div><div>年代:公元前8世纪</div><div>材质:青铜<br>出土:奥林匹亚考古遗址中菲迪亚斯工坊西北<br>馆藏: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div><div>青铜三足鼎在古风时代被视为崇高而珍贵的贡品。此类型的鼎一般设计有三个支脚,鼎的边缘配置两个把手,把手以人形或兽形的小雕像进行装饰。这只鼎的把手就采用了公牛头作为装饰。</div> <b>刮汗器</b><div>年代: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div><div>材质:青铜</div><div>出土:埃雷特里亚</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 <b>红绘陶器</b><div>年代:约公元前500一前490年</div><div>材质:橙红色陶</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摔跤这项运动在古希腊神话中就有体现这件陶器上描绘了两组人物之间的搏斗:一边是英雄忒修斯和强盗普洛克路斯忒斯之间的搏斗,另一边是赫拉克勒斯和巨人安泰俄斯之间的搏斗。</div> <b>红绘双耳杯</b><div>年代:约公元前460年</div><div>材质:橙红色陶<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器身上描绘了两组画面。第一组画面中,一名手持刮汗器的青年扭头看向他的同伴,他的同伴将手指放入护指中,准备投掷标枪。第二组画面中,一名青年将挂在手腕上的涂油瓶伸手递给同伴,而他的同伴正在脱衣服,身后的标枪表明他准备参加比赛或训练。这两组人物的旁边都站着一位身披长袍的人物,可能是教练。背景画面绘有凉鞋、涂油瓶和刮汗器。</div> <b>“训练场景"墓碑石雕</b><div>年代:公元前400-前375年</div><div>材质:大理石<br>出土:比雷埃夫斯的泽亚港</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碑石上描绘了一名正在训练的运动员及其随从。画面右侧为运动员,他抬腿试图将一个球稳住。运动员的衣服整齐叠放在他身后的石柱上。画面左侧是他的随从,手里拿着刮汗器和涂油瓶。</div> <b>持矛者还愿浮雕</b><div>年代:公元前4世纪</div><div>材质:大理石</div><div>出土:伯罗奔尼撒大区的阿尔戈斯</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浮雕刻画了一个手持长矛、牵马而立的公元前4世纪初男子形象。画面中的男子左腿呈放松姿态,身形比例十分协调,具有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波利克里托斯的风格特点。波利克里托斯十分强调和谐平衡的比例关系,赋予雕像一种理想的美感。<br><div><br></div></div> <b>战车比赛胜利者纪念碑基座</b><div>年代:公元前400-前350年</div><div>材质:大理石</div><div>出土:来自阿提卡大区</div><div>馆藏: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div><div>这是一座纪念碑的基座,纪念碑原本竖立在泛雅典娜大道上,是为了纪念一个名叫克拉特斯的人在战车比赛中获胜。基座正面雕刻着一辆四马二轮战车,驾车者转头望向身旁的战士,这位战士刚刚登上战车,左脚还悬挂在车轮之后。这一场景生动再现了战车比赛的激烈瞬间。战车比赛是古希腊体育赛会上最激动人心的项目,参赛者需从飞驰的战车上一跃而下,沿车奔跑后再跳回车上。</div> <b>铁饼</b>(左)<div>年代:公元前490-前380年</div><div>材质:青铜<br>出土:奥林匹亚赫拉神庙遗址</div><div>馆藏: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div><div>饼最初是石制的,后来采用青铜和红铜来制作。竟技用铁饼直径在17至32厘米之间,重量在4至5千克之间,超过这个重量的铁饼通常用于供奉。这块铁饼两面凸起,无装饰,重量远远超过竞技用铁饼的重量,说明是供奉用的铁饼。</div><div><b>铁饼</b>(右)</div><div>年代:公元前6-前5世纪<br>材质:青铜<br>出土:奥林匹亚议事厅遗址以西</div><div>馆藏: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div><div>掷铁饼这项运动是古希腊人的发明《荷马史诗》中就有提及。公元前632年,奥林匹亚赛会增加了掷铁饼项目,规则和现在类似,投掷五次,取最好成绩。掷铁饼也是五项全能项目之一。</div> 库罗斯与科莱: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雕塑家开始尝试用更自然的手法表现人体的比例和姿态。库罗斯指裸体的青年男子雕像,科莱指身着华服、佩戴珠宝的青年女子雕像。它们是古风时期最重要的雕塑类型,标志着希腊雕塑家对人体结构的初步探索,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分水岭。<br> <b>库罗斯</b>(男性立像)<div>年代:约公元前500年<br>材质:大理石<br>出土:维奥蒂亚州普同山的阿波罗神庙<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库罗斯是一种年轻男性的裸体雕像,通常为站姿,一只脚向前,双臂放在身体两侧。它一般作为祭品被放在祭坛上,献给年轻人的守护神阿波罗,有的也会被放在坟墓里。关于库罗斯的观点众多,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它体现了古风时代男性的理想,即无论是作为普通公民还是贵族,男性都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成为一名具有高尚品格的战士。</div></div> <b>科莱</b>(女性立像)<div>年代:公元前520-510年</div><div>材质:大理石</div><div>出土:1886年发现于伊瑞克提翁神庙以西</div><div>馆藏:雅典卫城博物馆</div><div>科莱(女性立像)与裸体的库罗斯(男性立像)截然相反,、穿着美丽的服装,佩戴着华贵的珠宝。科莱通常作为祭品献给察坛,或者作为墓标放在年轻女子的墓前。有观点认为,科莱最初描绘的是一位女神,后来成为希腊神坛的一种还愿祭品;也有观点认为,神坛里的科莱代表了侍奉神灵的妇女;还有观点认为,科莱是贵族女孩和妇女在祭坛公开露面时的典型形象。这件科莱雕像的头部残存一青铜构件,可能为驱鸟之用。<br></div> 城邦里的贵族:考古发现,从迈锡尼文明衰落至公元前7世纪初,古希腊社会政治发生深刻变革。 土地贵族在这一时期崛起,凭借土地、牲畜、掠夺和交易积累巨额财富。随后,城邦应运而生。城邦不仅是一种国家形态,更是一种公民共享身份认同的政治共同体。<br> <b>针饰</b>1<div>年代:公元前540-前530年<br>材质:银</div><div>出士:辛多斯墓群48号墓</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这对针饰属于一位三四十岁去世的妇女,用于在肩部固定衣物。这种针饰最初流行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从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开始在马其顿的金属器作坊中制造,标志着马其顿金属加工工艺开始蓬物发展。<br></div><div><b>针饰</b>2<br>年代:公元前520年<br>材质:银、金<br>出士:辛多斯墓群62号男性墓<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这枚针饰摆放在一名二三十岁年轻男性慕主人的盆骨部位,表明针饰很可能是当时用来固定赛尸布的。同墓葬出土的还有头盔、镀金银面具、金戒指,以及铁剑、铁枪头等武器。<br></div><div><b>弓形针饰</b></div></div><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div><div>材质:银</div><div>出土:辛多斯菜群20号墓</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弓形针饰的历史尅追溯到古风时代,并延续至古典时代晚期。最初用它将项链固定在肩部的衣物上,后转变为用它来固定袖子。</div> <b>彩砂珠饰</b><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br>材质:彩砂<br>出土:幸多斯墓群20号墓<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b>玻璃珠饰</b><br></div><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br>材质:玻璃<br>出土:幸多斯墓群20号墓<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由深蓝色玻璃制成,四面装饰着眼睛图案。公元前6世纪,马其顿地区出现了各种色彩组合的眼纹珠。</div><div><b>玫瑰花型饰件</b></div><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br>材质:骨<br>出土:幸多斯墓群20号墓<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这件玫瑰花形饰件可能原先用于装饰木质珠宝盒或化妆盒。</div><div><b>手镯</b><br></div><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br>材质:青铜<br>出土:幸多斯墓群20号墓<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两只手镯的末端原本均有蛇头装饰。在古风时代,带有蛇头装饰的手镯很常见,这种设计一直延续至吉典时代和希腊化时代。<br></div> <b>青铜头盔与金覆口</b><div>年代:公元前550-前525年<br>材质:青铜、金<br>出土:阿尔孔提科西部墓群<br>馆藏:培拉考古博物馆<br></div><div>头盔为马其顿式的青铜头盔,从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在希腊北部地区广泛流行。覆口呈菱形,中央刻有十六瓣玫瑰花形浮雕,周围饰以线性装饰,与青铜头盔组合成一套完整的头部防护装置。<br></div> <b>青铜三足盆</b><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br>材质:青铜<br>出土:辛多斯墓群20号墓<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 <b>盛酒器</b><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br>材质:青铜<br>出土:辛多斯墓群20号幕<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b>酒壶</b></div><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br>材质:青铜<br>出土:辛多斯墓群20号墓<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b>黑绘陶杯</b></div><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br>材质:陶<br>出土:辛多斯墓群20号墓<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b>酒杯</b></div><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br>材质:银<br>出土:辛多斯墓群20号墓<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银质双耳杯,也被称为康塔罗斯酒杯用作酒会上的饮酒器具。在辛多斯的贵族妇女墓葬中,这件酒杯与酒壶、盛酒器一同出土,表明在马其顿地区,贵族女性同样可以积极参与酒会活动。</div><div><b>铁桌和铁椅模型</b></div><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br>材质:铁<br>出土:辛多斯墓群20号墓<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这两件是宴会或酒会上使用的桌子和椅子的模型,将其置于墓中,说明墓主人想要延续生前享乐的生活。在辛多斯的墓葬中,椅子模型替代了原有的宴会代表性家具"餐榻“,可能印证了古典文献中关于马其顿人习惯坐着进食的说法。<br></div><div><b>三足架</b><br></div></div><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br>材质:铁<br>出土:辛多斯墓群20号墓<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 <b>面具</b><div>这件面具的面部特征已模糊不清。面具由梯形金片制成,制作时可能使用了模具,但由于鼻子的突出性,无法直接纳入模具,因此这部分需要单独制作。面具中央部分被裁去,形成倒置的T形空隙,工匠在此空隙处用一片单独的金片来塑造鼻子的形态。面具各角有孔,可用绳子穿过,系在逝者脑后,以此固定面具。<br></div><div><b>螺旋带链饰</b><br></div><div>金带两端有钩子,穿戴时可能与头饰或头巾相连接,悬挂在胸前。此类型金带仅在马其顿地区墓葬中有所发现,非常罕见。<br></div> <b>针饰</b><div>这两枚针饰可能由技艺高超的金匠利用辛多斯附近河出产的黄金制成。针饰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肩部,应是用来周定她的衣物。<br></div> <b>吊坠</b><div>这对吊坠形如尖头花瓶,球形主体为"瓶身”,端部圆柱体为“瓶颈上有小管可与链饰相连。尖头“瓶底"处设计了一朵倒置的花萼。复杂的设计与工艺展现了古希腊工匠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br></div><div><b>蛇头链式项链</b><br></div><div>这条项链的两端有蛇头形的装饰,非常罕见,只发现于马其顿古风时代极少数富有的女性墓葬中。<br></div> <b>三角形金箔片</b><div>在古风时代的墓葬中金箔很常见,通常用来装饰妇女的衣服,或者装饰男性的盔甲和武器。这片金箔上可能原本有花卉纹饰,现已不存。金着顶端有孔洞,可通过孔洞将金着与衣物缝合。<br></div><div><b>耳环</b><br></div><div>在几处马其顿地区的女性整葬中,这种类型的耳环均有发现。早先认为其为手镯,后来考古学家在其他草葬中发现这种装饰出现在墓主人的旁,因此认定这种饰物可能是耳环。<br></div> <b>戒指</b>(略)<div><b>螺旋带发饰</b><div>这件螺旋金带是在墓主人的太阳穴旁发现的,可能用于装饰脸的侧面。螺旋带发饰在铁器时代早期就有发现,通常仅由几个旋组成,如此多层的施金带非常少见,仅出现在马其顿地区的古风时代墓葬中。<br></div><div><b>带饰</b><br></div><div>金带上有小孔,间隔不规则,线从小孔中穿过,可将金带固定在衣物上。相似的金带饰在马其顿其他地区的墓葬中也有发现。<br></div></div><div><br></div><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div><div>材质:金<br>出土:辛多斯墓群20、67号墓</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 <b>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标志着希腊进入了古典时代。</b>希腊人取得了空前的政治和文化成就。雅典人建立的古代民主制度,逐渐完善成熟,为人类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组织实践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除了以帕特农神庙为代表的古典建筑和以古希腊戏剧为代表的文学成就,古典时期的希腊还给我们带来了“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著名历史人物,他们都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b>温泉关战场的箭簇和矛头</b><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前5世纪早期</div><div>材质:青铜、铁</div><div>出土:温泉关南端通路的克诺索斯山</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div>在希波战争期间,古希腊军队首次接触到了波斯人的重要武器-弓箭。为了抵御这一攻击,古希腊人在公元前490年的拉松战役及公元前479年的普拉提亚战役中,开始在军队中部署弓箭手,古希腊军队所采用的箭簇类型多样,包括菱形、三菱型和凹槽形,这些箭簇的运用充分展现了古希腊军队在战争中面对新局势时,展现出的战术调整和技术创新的能力。<br></div></div> <b>雅典娜头像</b><div>年代:公元2世纪</div><div>材质:大理石</div><div>出土:1931年发现于雅典</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雅典娜是雅典城邦的守护神,雅典以她的名字命名。这尊雕像也是古罗马雕塑家对古希腊雕像的仿制。古罗马对古希腊艺术祟拜有加,定制了许多雕塑和绘画的复制件,其中有许多是我们了解古希腊原作的唯一来源。这件原作推测是古希腊雕塑家菲迪亚斯在公元前5世纪创作的。菲迪亚斯是最伟大的古希腊雕塑家之一根据文献记载,他负责设计和监督帕特农神庙的装饰雕塑,神庙中用黄金和象牙雕刻成的雅典娜神像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div> <b>德摩斯梯尼头像</b><div>年代:公元2世纪<br>材质:大理石<br>出土:1849年发现于雅典国家花园<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演说在雅典政治和法律生活中至关重要。演说家们通过法庭答辩、政治申诉和公开演讲向公民们传达自己的观点。德摩斯梯尼是古希腊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他是雅典自由的坚定支持者,反对马其顿的统治者腓力二世,并为此付出生命代价。雅典人为纪念他,于公元前280/279年为其打造铜像。此大理石头像应是依据铜像制作而成。</div> <b>公民大会会场模型</b><div>年代:会场建于公元前500年左右</div><div>材质:石膏<br>馆藏: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div><div>在公元前508/507年政治家克利斯提尼改革后,雅典卫城西面的山坡被改造成雅典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的会场。会场建造初期可容纳约6000人,之后扩容至13500人。这里是雅典民主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场所,公民们在这里做出的决策深刻影响了古希腊历史。同时,这里也是杰出政治人物和演说家,比如伯里克利、德摩斯梯尼等发表演说的平台。</div> <b>十部落英雄纪念雕像模型</b><div>年代:雕像建于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div><div>材质:石膏</div><div>馆藏: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div><div>在公元前508/507年政治家克利斯提尼改革后,全体雅典公民被分到十个新的部落中,十个部落以十位雅典传奇英雄的名字来命石青名。这组雕像刻画的就是十位传奇英雄,他们是部落的守护者。十部落英雄纪念雕像位于老议事会厅的对面。雕像基座正面的白色涂料木板常用作官方公告栏,城邦的有关事务,比如公民大会的会期、议案、通告和决定都会在此公布。</div> <b>圆殿模型</b><div>年代:建筑建于约公元前465年<br>材质:石膏<br>馆藏: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藏</div><div>五百人议事会按部落分为十个主席团,每个主席团的轮值顺序由抽签决定。轮值期间,主席团成员共同生活,以便应对任何紧急情况。圆殿是主席团的办公地点,直径17米,紧邻老议事会厅,圆殿也是确定雅典城邦度量衡标准的所在地,负责监督市场度量衡的使用,同时还是一个与公众生活相关的祀场所。</div> <b>老议事会厅模型</b><div>年代:建筑建于约公元前500年</div><div>材质:石膏<br>馆藏: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藏</div><div>雅典每年从十个部落中各选五十名公民组成五百人议事会。除节日或特殊时期外,议事会每天都开会,主要负责起草法律条文并提交至公民大会。处理城邦日常政务等事务也是议事会的职责所在。五百人议事会厅是一座边长20米的方形建筑,由一个前厅和一个举行会议的主厅组成。主厅三面设有木供参会者使用。新议事会厅建成后,老议事会厅改作避难所和城邦档案库。</div> <b>授予列奥尼德斯荣誉公民的法令</b><div>年代:公元前440一前427年</div><div>材质:大理石</div><div>出土:罗马神庙和奥古斯都神庙地基上<br>馆藏:雅典碑铭博物馆</div><div>荣誉公民仅授予极少数人,可以是雅典公民,也可以是外邦人。当时的雅典社会包含三个群体:公民、外邦人和奴隶。只有公民才享有完整的政治权利。这块石碑上的文字显示,列奥尼德斯是城邦间的外交官,在城邦间的公共事务中为雅典利益服务。石碑上刻有两项荣誉条文:一是给予列奥尼德斯及其儿子特权,在雅典或任何雅典人管辖的城市中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享有被保护权;二是如果有人在雅典人管辖的城市中谋杀了他,将会受到与杀害雅典公民相同的惩罚。</div> 陶片放逐法 <b>放逐阿里斯提德陶片</b><div>年代:公元前482年</div><div>材质:陶</div><div>出土:雅典广场</div><div>馆藏: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div><div>阿里斯提德曾在公元前489/488年担任执行官,由于与支持建立强大海军舰队的地米斯托克利政见不合,在公元前482年遭到放逐。然而,次年西波战争形势严峻,他被紧急召回并在萨拉米海战和普拉提亚战役中担任将军,表现出色。</div><div><div><b>放逐克桑提波斯德陶片</b></div><div>年代:公元前482年<br>材质:陶<br>出土:雅典广场<br>馆藏: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br></div><div>克桑提波斯是公元前5世纪初著名的政治人物,他是伯利克里的父亲,也是第一个与僭主政治无关但遭到放逐的人。其后因公元前480年波斯攻打希腊被提前召回,他在公元前479年至公元前478年担任雅典的将军。</div><div><b>放逐地米斯托克利的陶片</b></div><div>年代:公元前472年<br>材质:陶<br>出土:雅典广场<br>馆藏: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br></div><div>地米斯托克利是雅典政坛领袖之一,公元前493年,他首次当选为执政官,致力于把雅典打造成希腊海军强国。由于政敌反对,在公元前480年前后的10年间,他多次成为被驱逐的候选人,雅典出土了大量带有他名字的陶片。</div><div><b>放逐克蒙的陶片</b><br></div></div><div>年代:公元前461年<br>材质:陶<br>出土:雅典广场<br>馆藏: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br></div> <b>有罪选票和无罪选票</b> <div>年代:公元前4世纪晚期和希腊化时代 </div><div>质地:青铜 </div><div>出土:雅典广场公民法庭遗址区域 </div><div>馆藏: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div><div>空心选票代表有罪,实心选票代表无罪。选票一面刻有“公共选票”铭文,另一面刻有字母代表选票持有者所属部落或其所在法庭位置。陪审员投票时手持两个选票,握住选票中心的轴,隐藏自己的选择,先将一个选票投入官方选票箱,再将另一个投入第二个选票箱中。</div></div></div> <b>法庭代币和工资代币</b><div>年代:希腊化时代(或更晚)<br>质地:铅<br>出土:雅典广场遗址区域 <br>馆藏: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br></div><div>代币是城邦支付给公民的每日工资凭证。公民被抽签选出来履行某些公民职务,例如:陪审员、五百人议事会成员等,等一天履职完成后,公民可以用代币兑换现金,其金额相当于一个非专业劳动者一天的工资。</div> <b>抽签器</b>(上图)<b> </b><div>年代:公元前162年-前161年 </div><div>材质:大理石 </div><div>出土:阿德良体育场遗址</div><div>馆藏:雅典碑铭博物馆藏<div>抽签是古代雅典防止腐败、维护民主的重要机制之一。在审判当天,刻有陪审员姓名的身份牌被随机插入抽签器的插槽内。抽签器一侧有管道用来投放黑白两种小球,当白球第一个落下,代表位于抽签器第一排的身份牌被选中,黑球则代表落选,每排以此类推。通过此法确定当天出席法庭的陪审员和法官,避免贿赂和腐败产生。抽签目的确定了插槽的数量,用于分配法官和陪审员的抽签器上有多列插槽,图中抽签器的插槽数量较少,可能用于确定主席团轮值顺序或部落官员的人选。<br><div><b>青铜身份牌</b>(下图)</div><div>年代:公元前4世纪</div><div>材质:青铜</div><div>出土:公民法庭遗址区域</div><div>馆藏: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div></div></div> <b>水钟</b>(复制品) <div>年代:原件为公元前5世纪制作</div><div>材质:陶</div><div>出土:雅典广场圆殿区域</div><div>馆藏: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藏 <div>法庭审判过程包括当事各方或其代表的陈述、宣读法律、询问证人、出事证据和总结。陈述总结时,当事各方都有平等的发言时间,并用水钟来计时。水钟由两个这样的容器组成,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使用时,先将水瓶装满上部容器至其溢出孔,发言开始时按开底部塞子放水,流入下部容器。有经验的发言者可以通过观察水压变化来估算剩余时间。 </div></div> <b>线性文字A泥板</b><div>年代:约公元前1450年<br>材质:黏土<br>出土:干尼亚老城卡特利山卡特利街10号泥板档案库<br>馆藏:干尼亚考古博物馆</div><div>线形文字A是米诺斯人书写的一种文字,至今尚末被完全破译,并非希腊语。这两块泥板出土于米诺斯人的一个定居点,该定居点在大约公元前1450年被地震摧毁。此处出土线形文字A泥板共计72块,连同刻有铭文的黏土封条及印章,都发现于同一个“档案库”,表明当时该地区有一个先进有序的行政系统在运作。这些泥板最初由未经烘烤的黏土制成,经历地震引起的大火后留下灼烧痕迹。这两块泥板可能记录了葡萄酒、无花果、谷物和绵羊等词汇,推测记载了当时宫殿的物资出入情况。<br><div><br></div></div> <b>线性文字B泥板</b><div>年代:公元前13世纪末</div><div>材质:黏土<br>出土:派罗斯</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藏</div><div>线形文字B是迈锡尼人书写的一种文字,目前已被破译,是希腊语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形态,记录了迈锡尼时代的职业分工、社会阶层、手工业生产以及物资再分配等大量宝贵信息。</div> <b>古希腊语铭文底座</b>(上)<div>年代:公元前510年-前500年<br>材质:大理石<br>出土:雅典卫城北坡<br>馆藏:雅典碑铭博物馆</div><div>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出希腊字母,并增添了元音字母,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包含元音的字母表。现今世界上最通用的拉丁字母以及西里尔字母都源自希腊字母。这件展品一件小型雕塑的底座,刻有一段古希腊语铭文。铭文中表述了这件底座上的雕塑是陶工佩孔用其十分之一的收入定制的,以此履行他对女神雅典娜的庄重承诺。雅典娜也是工匠和艺术家的守护神。</div><div><b>古希腊语铭文底座</b>(下)<br>年代:约公元前500年<br>材质:大理石<br>出土:雅典卫城</div><div>馆藏:雅典卫城博物馆</div><div>铭文采用公元前6世纪末的典型字体书写。铭文中表述了底座上的雕像是由梅利泰斯地区的某个人敬献给女神雅典娜的。</div> <b>帕特农神庙西侧八号浮雕带</b>(复制品)<div>年代:原件为公元前442年一前438年</div><div>材质:大理石<br>出土:雅典卫城</div><div>馆藏:雅典卫城博物馆<br></div> 科林斯柱 爱奥尼柱 带铭文石柱 <b>狄俄尼索斯半身像</b><div>年代:公元前380年-前360年</div><div>材质:陶</div><div><div>馆藏:保罗和亚历珊德拉博物馆藏</div><div>这件雕像展现的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形象,他右手持酒杯,左手持一只蛋。蛋可能象征着生育,也可能代表重生的冥界符号。酒神与醉酒、舞蹈、音乐和戏剧表演关系密切,古希腊戏剧的起源常常归功于他。酒神节上,城邦会组织戏剧比赛,参加比赛的诗人必须创作四联剧(包含三部悲剧和一部萨提尔剧)。萨提尔剧在形式上与悲剧有相似点,但内容轻松诙谐,缓解了观众因观看悲剧而产生的沉重情绪。<br></div><div><br></div></div> <b>红绘戏剧场景调酒坛</b><div>年代:公元前400年一前375年<br>材质:陶<br>出土:培拉的东部墓地<br>馆藏:培拉考古博物馆藏<br></div><div>调酒坛正面图案描绘的可能是阿佛洛狄特女神自洞穴中走出的场景。画面两侧,四位胡须浓密的森林之神萨提尔正挥舞着锤子:女神阿佛洛狄特诞生与成长的故事是古典时代晚期在戏剧、雕塑和绘画中常见的艺术主题。<br></div> <b>喜剧面具石雕</b><div>年代: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div><div>材质:大理石<br>出土:雅典阿塔洛斯柱廊以西区域</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这件石雕表现了一位男性人物形象,其面部特征夸张且怪诞,具有喜剧中某些特定角色的特征。喜剧的内容主要聚焦于对个人和社会的批判,以及政治讽刺。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50一前385年)在其创作中汲取了智者学派的观点、苏格拉底的嘲讽精神以及欧里庇得斯的现实主义描绘手法,为观众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和明智的建议。喜剧这一表演形式的发展充分展现了雅典社会的活力与自由。</div> <b>悲剧面具石雕</b><div>年代:公元前3世纪<br>材质:大理石<br>出土:阿提卡大区<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br></div><div>古希腊戏剧的演员均为男性,他们会根据角色更换面具进行表演。公元前4世纪后期,人们开始用戏剧面具石雕装饰墓碑,或者作为戏剧竟赛优胜者的敬献纪念物。这件石雕表现了一个悲剧中的女性角色。悲剧并非仅仅代表悲惨的结局,其重点在于严庄重地模仿高尚行为,其核心往往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公元前472年,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创作的《波斯人》上演,其剧本是西方戏剧现存最早的完整文本。<br></div> <b>斯芬克斯青铜像</b><div>年代: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br>材质:青铜</div><div>出土:奥林四亚考古遗址<br>馆藏: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br></div><div>这件斯芬克斯雕像原为一艘船只的支撑构件。雕像呈现为坐姿,头部朝向前方,头戴繁复的头饰,展现出典型的狮身人面的特征。在索福克勒斯最著名的悲剧作品《俄狄浦斯王》中,斯芬克斯坐在忒拜城外的山上,传诵一道谜语,问什么动物有时两足,有时三足,有时四足,这东西脚最多时,最是软弱。凡是回答不出来的人,都将被它处死。<br></div> <b>红绘细颈瓶</b> <div>年代:公元前470-前460年 </div><div>材质:粉红陶 </div><div>出土:埃雷特里亚</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瓶身上描绘的是家庭生活中的妇人与孩童</div></div> <b>白底细颈瓶 </b><div><b></b>年代:公元前450-前440年 </div><div>材质:陶 </div><div>出土:埃雷特里亚 </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瓶身描绘了女性闺房内的生活场景</div></div> <b>红绘提水罐</b> <div>年代: 约公元前430年 </div><div>材质: 陶</div><div>出土:阿提卡大区马尔科普洛的墓葬</div><div>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罐身描绘的是女性在家庭中举行音乐聚会的场景,这种场景常见于公元前5世纪中晚期阿提卡陶瓶的绘画中,并通常被赋予婚嫁的美好寓意。</div></div> <b>还愿浮雕</b><div>年代:公元前375年一前350年<br>材质:大理石<br>出土:可能来自伯罗奔尼撒大区<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画面中央,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倚靠在手杖上,手上缠绕着一条象征着治愈与重生的蛇。其身后是他的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医神身后的背景中用浅浮雕刻画着一个女人,可能是他的妻子或女儿。画面左边是以较小的比例呈现的前来还愿的凡人。他们带着祭品,脸上洋溢着崇敬之情,展现了人类对医神的深切感激与敬仰。</div> <b>墓碑石雕</b><div>年代:约公元前400年<br>材质:大理石<br>出土:雅典阿吉奥斯-康斯坦丁诺斯教堂附近<br>馆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div><div>墓碑上的浮雕描绘了两位男性握手的场景。画面左侧是一位年轻人,身旁陪伴着一只狗,伸手与对面的年长男性握手。这种握手礼的场景在古典丧葬艺术中颇为常见,它象征着已故儿子与父亲的深情告别。父亲手腕上挂着的涂油瓶,意味着儿子已无法再参加运动。古典墓碑浮雕通常将人物形象理想化,避免直接描绘死亡的残酷,而是通过寓意和象征来传达对逝者的哀思与缅怀。</div> <b>腓力二世金骨灰盒</b>(复制品)<div>年代:原件为公元前350-前336年<br>材质:金<br>出土:腓力二世墓<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此为国王腓力二世墓穴中出土的骨灰盒的复制品。原件是用24K黄金制成的,用于盛放腓力二世遗体火化以后的骨灰。复制品为镀金银材质制作。骨灰盒的正面和侧面都装饰有花纹图案,四条器腿的末端呈狮爪状。腓力二世的骨灰用紫色布料盛放,一同安葬的还有一件黄金橡树叶形花冠。<br></div> <b>奥林匹亚斯纪念章</b><div>年代:约公元225-250年<br>材质:金<br>出土:埃及阿布基尔<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奥林匹亚斯是腓力二世的妻子、亚历山大大帝的母亲,这枚纪念章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描绘她形象的艺术品。纪念章上的奥林匹亚斯右手轻撩面纱,这一姿态可能与天后赫拉有关,寓意着女性在婚礼当日的矜持与美丽。纪念章背面,一位年轻女性侧坐在一只海怪身上,推测可能描绘的是海洋女神忒提斯送给她的儿子阿基琉斯新铠甲的场景。<br></div> <b>葬于腓力二世墓的弓匣</b>(复制品)<div>年代:原件为公元前350-前340年<br>材质:银,金<br>出土:腓力二世墓<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弓匣表面的浮雕装饰可分为三个区域。上部与中间区域描绘了战败的士兵和抱着孩子的妇女在祭坛前避难,寻求神灵庇护的场景。下部区域饰有环状图形浮雕以及一位古希腊重装步兵的形象。类似的弓匣在塞西亚统治者的墓葬中也有发现,这一件发现于腓力二世的墓葬,可能是公元前339年腓力二世攻打塞西亚的战利品。<br></div> <b>投石</b><div>年代:公元前4世纪中期<br>材质:铅<br>出土:奥林托斯的五彩屋遗址房间A</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b>弓弩箭簇</b><br></div><div>年代:公元前4世纪中期<br>材质:青铜<br>出土:奥林托斯北山房址BI7</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这枚刻有"腓力"名字的箭簇很可能是公元前348年腓力二世指挥军队在攻打奥林托斯时所使用的武器此类箭簇体积较常规箭簇更大,需配备特制的弹射投掷器进行发射。<br></div> <b>"反对僭主制度的法律”石碑</b>(复制品)<div>年代:原件为公元前337/336年<br>材质:大理石<br>出土:雅典古代广场</div><div>馆藏: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div><div>公元前338年,雅典及其盟友在喀罗尼亚战役中败给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后,为了防范他建立僭主政治,雅典颁布了反僭主法律。该法律由公民大会批准,旨在阻止破坏民主政体的企图。法律的两份副本被刻在大理石石碑上:一份放置于战神山议事会成员集会地入口,另一份放置于公民大会会场。该法律的持续时间不长,因为在公元前322年,马其顿军队征服了雅典,该法律的两份副本被移除。</div> <b>金花冠</b><div>年代:公元前350一前325年<br>材质:金<br>出土: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div><div>此花冠为桃金娘式金花冠。气味芳香的桃金娘是女神阿芙洛狄特的圣植,象征着生命的恒久不息。在宗教仪式、祀活动、社交宴会、竞技运动以及戏剧庆典等庄重场合,人们习惯于佩戴由金、镀金或天然材质制作而成的花冠。在马其顿地区,金花冠被视为尊贵身份的标志,安放在男性和女性的墓葬中,作为他们个人荣耀的一种独特标志。</div> <b>青铜罐</b><div>年代:公元前350-前300年<br>材质:青铜<br>出土: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 <b>长柄勺</b>(左下)<div>年代:公元前350-前325年<br>材质:银<br>出土: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b>贮油罐</b>(右)</div><div>年代:公元前350-前325年<br>材质:银<br>出土: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墓葬中出现贮油器一般与身体护理和梳洗有关,这个银贮油瓶可能是为其主人举行仪式时使用。<br></div><div><b>银杯</b>(左上)<br></div><div>年代:公元前350-前325年</div><div>材质:银<br>出士: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这是一种低脚高把的银质酒杯,这种酒杯在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地区很流行,在另外几座马其顿墓葬中也发现了同时代的类似银杯。<br></div> 过滤器 <b>杯</b><div>年代:公元前300-前280年<br>材质:银<br>出土:代尔韦尼古代莱泰墓葬群</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杯内底部有一个山林之神西勒诺斯的面具,西勒诺斯是传说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养父,因此这只杯可能是宴会上用来饮酒的奢华酒器。在腓力二世的墓葬中,人们也发现了类似的酒杯。<br></div><div><b>花萼形杯</b></div><div>年代:公元前350-前325年<br>材质:银,部分镀金<br>出土: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br></div><div>杯内底部有一个银制镀金女性头像。这是一种公元前4世纪在马其顿地区非常流行的酒杯,在许多墓葬中都发现了银质的同类型器物,杯底多数都有浮雕头像。<br></div><div><b>银盒</b><br></div></div><div>年代:公元前350-前325年<br>材质:银<br>出土: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 <b>矛尖</b><div>年代:公元前350-前300年<br>材质:铁<br>出土: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b>刀</b><br></div><div>年代:公元前350-前300年<br>材质:铁,青铜<br>出土: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div> 雅典钱币<br>雅典民主政治改革后,具有象征意义的雅典娜/猫头鹰图案成为雅典货币的规范样式,并一直持续了5个世纪之久。雅典货币在古代世界非常流行,相当于一种通用的世界货币,甚至埃及等国家也使用或仿造雅典货币。古希腊货币单位1德拉克马等于6奧波尔。德拉克马一词源于希腊语"握拳”,意为用一只手可以攥住1德拉克马或6奥波尔的货币。 年代:公元前550年一前350年<br>材质:银<br>出土:雅典古代广场遗址<div>馆藏: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div><div>1组均为一奥波尔银币,前两枚是早期货币,图案有多种样式,后一枚采用了雅典娜/猫头鹰图案的规范样式。</div><div>2组均为三奥波尔银币。</div><div>3组均为一德拉克马银币。</div><div>4组均为四德拉克马银币。左面那枚银币正面为雅典娜女神头像,背面为猫头鹰图案。右面那枚是一枚青铜芯镀银的假币。公元前353年左右,雅典开始铸造新版四德拉克马银币,市场需求旺盛,造假者趁机获利。<br></div> 马其顿王朝钱币<br>腓力二世执政期间对马其顿币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且为了取代波斯大流克金币,发行了马其顿的金标币。这一时期的马其顿钱币常以赫拉克勒斯头像作为图案,因为按照马其顿人的传说,由斯之子赫拉克勒斯是马其顿王室的祖先。钱币背面通常会印有骑马者的形象,有观点认为骑马者就是腓力二世本人,纪念他参加奥林匹亚赛会取得胜利,或是与马其顿人一起欢庆作战胜利。 年代:公元前359-前315年<br>材质:金,银<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div>5组为腓力二世金标币和四分之一金标币,图案分别为阿波罗和赫拉克勒斯头像。</div><div>6组为一德拉克马和二德拉克马银币,正面为赫拉克勒斯头像,背面为骑马者形象。</div><div>7组均为五分之四德拉克马银币,正面为戴头带的年轻人头像,背面为骑马者形象。</div><div>8组均为四德拉克马银币,正面印有头戴月桂花冠的审斯头像,背面为骑马者形象。<br></div> “亚历山大式”钱币<div>印制国王的头像是这类钱币与雅典钱币在形制上最主要的区别。雅典钱币的发行者是城邦,标志性图案是城邦守护神;而"亚历山大式"钱币的发行者是统治者本人,钱币上印有王像,这一做法始于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他的部落都以亚历山大大帝的继承人自居,将其神化,发行带有他头像的钱币就成了抬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div> 年代:约公元前336-前281年<div>材质:金,银<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r></div><div>9组为金标币和四分之一金标币,印有雅典娜头像。</div><div>10组为一奥波尔银币,印有宙斯的武器雷电。</div><div>11组为半德拉克马和一德拉克马银币。</div><div>12组为四德拉克马银币,均印有赫拉克勒斯头像。</div><div>13组为吕西马科斯发行的四德拉克马银币,印有亚历山大大帝的头像,头上有羊角,寓意他是阿蒙神与审斯的结合。吕西马科斯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成为色雷斯地区的国王,发行了带有亚历山大大帝形象的钱币,寓意其统治权来自亚历山大大帝。<br></div> 吕西马科斯发行的四德拉克马银币,印有亚历山大大帝的头像 <b>亚历山大帝和希腊化时代的来临</b>。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当22岁的腓力二世继位时,马其顿已摇摇欲坠,但这位年轻的国王兼具军事天才与政治智慧,在位24年,通过大力改革使马其顿王国一举成为希腊北部强国。公元前338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接任。亚历山大大帝,不仅完成了父亲未竟事业,击溃波斯帝国,率军东征十年,横扫小亚细亚、埃及,直抵印度河流域,所到之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希腊化世界。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病逝,年仅33岁,但其建立的庞大帝国宣告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b>项链吊坠</b>(1)<div>年代:公元前300-前280年<br>材质:金<br>出土:代尔韦尼古代莱泰墓葬群</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div><div>赫拉克勒斯头像形状的项链吊坠。这件器物用于陪葬,表明逝者可能是马其顿贵族。在马其顿人看来,赫拉克勒斯是马其顿人的英雄祖先。</div><div><b>酒罐状装饰项链</b>(2)</div><div>年代:公元前300-前280年<br>材质:金</div><div>出土:代尔韦尼的代莱泰墓葬群</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div><div><b>箭簇状装饰项链</b>(3)</div><div>年代:公元前300-前280年<br>材质:金<br>出土:代尔韦尼的代莱泰墓葬群<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div><div><b>耳环</b>(4)</div><div>年代:公元前300-前280年<br>材质:金</div><div>出土:代尔韦尼古代莱泰墓葬群<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div><div>每只耳环都有一个圆盘,圆盘边缘以串珠装饰。圆盘内部有6个火焰形状的棕榈叶,每个棕榈叶有7片分叉。棕叶之间还穿插着3朵6瓣的玫瑰花。圆盘下悬挂着装饰了9个玫瑰花结的双月牙。月牙背面用环连接,悬挂着两排15条链子。前排的链子上挂着矛头或箭簇形状的吊坠,后排的吊坠为酒罐形。这种华丽的耳环属于马其顿贵族阶层妇女的装饰品,是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财富聚集的有力证明。</div><div><br></div> <b>弓形搭扣</b><div>年代:公元前300-前280年<br>材质:金<br>出土:代尔韦尼古代莱泰墓葬群</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div> <b>金链</b>(下)<div>年代:公元前350-前300年<br>材质:金<br>出土: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div><div>玫瑰花形圆片(上)</div><div>年代:公元前350-前300年<br>材质:金<br>出土: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div> <b>戒指</b>(红)<div>年代:公元前300-前280年<br>材质:金,肉红玉髓<br>出土:代尔韦尼古代莱泰墓葬群</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div><div><b>刻字戒指</b></div><div>年代:约公元前300年<br>材质:金<br>出土:代尔韦尼古代莱泰墓葬群<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div><div>戒指由纯金锻造而成,戒面上刻有古希腊文,意为“送<br>给克莱塔的礼物"。</div> <div><b>项链</b>(上)<b></b></div><div>年代:公元前375-前325年<br>材质:金</div><div>出土:代尔韦尼<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b></b></div><div><b>金珠</b>(中)</div><div>年代:公元前350-前300年<br>材质:金<br>出土: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b style="font-weight: bold;">剑柄装饰品</b>(下)</div><div>年代:公元前350-前300年</div><div>材质:金<br>出土: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div><div>此件应为剑上的金饰,原来可能置于剑柄的底端,四朵镂雕的花朵与四片棕榈叶交替分布,现有两朵花缺失。</div><div><br></div> <b>文具盒或医药盒</b><div>年代:公元前4世纪<br>材质:青铜、镀银<br>出土:塞萨洛尼基的斯塔沃波利斯区奥莱卡斯特鲁街墓葬<br>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div><div>这个折叠式的盒子可能是文具盒或医药盒,表明其主人具有识字能力,可能是祭司、预言家或者医师。盒子的上半部可能用来存放笔或医疗工具,下半部分可能用来存放墨水或药块。带孔的部分是-个内置容器,用于将药块溶解在液体中。盒子合上后呈圆状,类似于纸草卷轴,或许可以把纸草卷在外侧。最右端的两个挂环可以穿绳,将盒子悬挂起来。</div> <b>金带饰</b><div>年代:公元前330-前300年<br>材质:金<br>出土: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div> <b>神像头像 </b><div><b></b>年代:公元2世纪 </div><div>材质:大理石</div><div>出土:塞萨洛尼基圣殿遗址靠近塞拉皮斯特神庙</div><div>馆藏: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div> <b>亚历山大头像</b><div>年代:公元2世纪<br>材质:大理石<br>馆藏:保罗和亚历珊德拉博物馆藏</div><div>年轻亚历山大大帝的头像,其发型呈现波浪状,这种发型在古希腊艺术中常被用来描绘英雄和神灵。观察其侧面,可以发现头部缠绕着一条扭状束带,这是祭司身份的象征。这一细节表明,在创作过程中,亚历山大大帝被赋予了神性的特质,人们认为他能够与诸神进行沟通与交流。这尊雕像表现的是理想化的亚历山大雕像,根据其发式和雕刻技术,表明其可能创作于公元2世纪左右。<br><div><br></div></div> <div><b>亚历山大潘神雕像</b></div>年代:希腊化时代早期<br>材质:大理石<br>出土:培拉,发现于“狄奥尼索斯之屋”以西<br>馆藏:培拉考古博物馆藏<div>雕像头顶所佩戴的王权头饰已近乎难以辨识,但仍可观察到中间部分有两个触角,以及类似山羊耳朵的特征。这些元素将亚历山大大帝与希腊神话中森林之神潘神的形象联系起来。对于潘神的崇拜在当时的马其顿较为普遍。雕像的姿势和向上卷起的头发带有古希腊雕塑家留西波斯塑造的亚历山大雕像的特征。</div> <b>授予阿斯克勒庇奥多洛斯荣誉的法令石碑</b><div>年代:公元前323/322年<br>材质:大理石<br>出土:雅典卫城</div><div>馆藏:雅典卫城博物馆</div><div>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消息传到雅典,雅典派出阿斯克勒庇奥多罗斯作为使节与福西亚人谈判,组成希腊联军反抗马其顿。谈判取得成功,雅典人因此授予阿斯克勒庇奥多罗斯以荣誉。这件石碑就是授予其荣誉的纪念碑。浮雕上的人物高度与他们的重要性和地位相关,雅典娜形象最高,阿斯克勒庇奥多罗斯形象最小,正被授予荣誉。后来在拉米亚战役中,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联军被马其顿击败,被迫求和。</div><div><br></div> <b>公赫耳墨斯(墨丘利)像</b><div>年代:公元1世纪中期<br>材质:青铜<br>馆藏:保罗和亚历珊德拉博物馆藏</div><div>这尊雕像的赫耳墨斯形象与我们在展览第三单元看到的颇为不同,具有罗马时期的艺术风格。罗马人在长期接触希腊文化后,逐步吸收了希腊神话体系,将自己原有的神祇与希腊诸神对应融合。赫耳墨斯的特征和神话被罗马人融入在他们原有的神祇墨丘利之中。作为商人和旅行者的守护神,赫耳墨斯(墨丘利)在希腊化时代晚期和罗马帝国时代早期广受欢迎。这尊雕像手中原本可能握有钱袋、节杖或丰饶角,这些都是罗马神墨丘利的象征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