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精神的当代重构——许英辉水墨作品读后

刘剑桦

<p class="ql-block">  在当代艺术日益国际化、概念化的今天,许英辉的艺术实践宛如一场逆流而上的文化搏浪。这位从民间美术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艺术家,以传统水墨的工具,绘制出一幅幅令观者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觉奇观。他的作品,表面上是《水浒》英雄的再现,是《山海经》异兽的复活,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仪式——将那些被现代性压抑的民间精神,通过水墨的当代重构,将它重新召唤到我们的审美视野中。</p><p class="ql-block"> 民间美术对许英辉而言,不是拿来即用的视觉资源库,而是深植于他艺术基因中的文化记忆。长久以来,中国民间美术如年画、剪纸、泥塑、刺绣等,一直被视为"次要艺术",排除在文人艺术的正统谱系之外。然而正是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表达,保存了华夏民族最为原始而旺盛的创造冲动。许英辉匠心别具之处,就在于他超越了民间美术的形式模仿,直指其精神内核——那种对生命力的颂扬、对超自然的接纳、对世俗的神性观照。在《水浒》系列中,他摒弃了陈老莲《水浒叶子》的文人化处理,转而释放出一种原始能量——武松打虎场景被重构为力与美的图腾,李逵则升华为愤怒的抽象爆发。这种转化,正是民间美术"神似"原则的当代表达。</p><p class="ql-block"> 许英辉对《山海经》的诠释,亦可称为一场当代转世,他将这部常被视为荒诞神话的上古典籍,转化为探索集体无意识的视觉钥匙。其笔下的异兽,既不遵循传统工笔的精细描摹,也不落入西方奇幻的套路,而是呈现出一种"拙"与"巧"的悖论式统一。那些看似随意挥洒的墨块,在整体构图中却显示出精确的计算;那些夸张变形的身体比例,反而创造出一种超越解剖学的视觉真实。许英辉深谙"大巧若拙"的美学真谛,他的《山海经》系列不是对文本的插图式再现,而是通过水墨媒介进行的二次神话创作。在这些作品中,远古的神秘主义与当代的存在焦虑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当观者凝视那些扭曲的、仿佛正在经历形变的生物时,看到的不仅是想象中的异兽,更是这个技术时代人类自身异化的隐喻。</p> <p class="ql-block">  面对千年传统的重负,许英辉以"本质保留,语法重构"的策略实现水墨革新,即坚守宣纸渗透性、墨色层次等材料本质,却颠覆了传统语法系统。在他的作品中,浓墨不再仅用于勾勒轮廓,而成为具有独立表现力的抽象元素;留白不再是虚空的表现,而转化为正负形互动的活跃因子;题跋与印章这些传统要素,被重新经营为视觉构成的有机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通过水墨稀释,赋予高饱和色,以矿物颜料般的微妙层次,达成"浓艳不俗"的效果。这种语言革新,不是为变而变的形式游戏,而是为了适应他那充满魔幻色彩的内容表达——以传统水墨的含蓄、优雅所无法承载的民间传说中的原始生命力,完成他的艺术叙事。</p><p class="ql-block"> “艺术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延展、拓展,拓展艺术的边缘。”(许英辉语)许英辉的"荒诞现实主义"解开了当代艺术的二元困境:当多数艺术家在西方模仿与东方符号间摇摆时,他通过激活本土文化基因(如民间"怪力乱神"思维),同时消化国际当代经验,构建出真正的文化主体性。他的荒诞不是西方超现实主义的梦境逻辑,而是中国民间思维中本就存在的"怪力乱神";他的现实主义不是关注社会表象,而是直指集体心理的深层真实。这些作品超越了简单的讽刺或怀旧,构建出一种独特的批判性视野:现代性并未真正取代传统,两者在他的作品中形成了诡异的共生关系。</p><p class="ql-block"> 许英辉艺术中的"狂欢"特质,体现了一种对抗现代性压抑的文化策略。狂欢文化的核心,在于颠覆日常秩序,通过夸张、变形、混杂来释放被规范压抑的生命能量。许英辉笔下那些比例失调的人物、脱离重力约束的构图、色彩与墨色的肆意碰撞,无不体现出这种狂欢精神,它显然不同于西方表现主义的个人情感宣泄,而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宏阔释放,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传统的一种创造性反叛。</p><p class="ql-block"> 许英辉作品呈现的"文化返祖"现象,绝非复古怀旧,而是一种当代策略,如同生物返祖揭示基因记忆,他通过唤醒民间美术的原始思维,为当代艺术注入新的表达维度。在他的画面中,时间不再是线性流动的,而是过去与现在自由地并置、交融;空间不再是透视法规定的,而是按照心理需要任意组织;形象不再受物理法则约束,而是遵循情感与想象力的逻辑。这种思维方式的回归,实际上是对工具理性主导的现代认知模式的一种补充和矫正。当观者面对许英辉那些"不合理"却"合情"的画面时,被现代教育系统压抑的类比思维、神话思维得到了可喜的复苏。这种体验,在日益数字化的当代艺术表达与诠释中,显得尤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  在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张力日益加剧的今天,许英辉的艺术实践表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固守传统形式,而在于创造性转化传统精神;有效的国际对话不需要放弃文化特异性,而是需要找到本土资源中的普遍价值。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地域限制引起广泛共鸣,正是因为抓住了民间艺术中人类共通的那些要素:对神秘的好奇,对超越的渴望,对生命力的赞美。许英辉的成功探索启示我们: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源泉,或许不在精英艺术的传统中,而在长期被忽视的民间美学里;不是通过进一步的精美化、学院化,而是通过有勇气的原始化、野性化,中国艺术才能在国际语境中发出独特而铿锵有力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许英辉的水墨艺术,通过纸面上的狂欢,完成了民间精神的当代转化:被正统边缘化的民间美学重新获得了尊严,被现代性压抑的原始思维重新赢得了表达权,被全球化的文化特异性重新确立了价值。他的作品表面上是向后的回望,实质上是向前的开拓——证明了中国传统艺术资源在当代语境中的持续生命力与无限可能。当我们的眼睛适应了许英辉创造的既古亦新、既荒诞亦真实的艺术世界后,或许会发现:不是他的艺术太怪异,而是我们被规训的视觉太贫乏;不是他偏离了艺术的"正道",而是他提醒了我们艺术本应具有的多样与自由。在这个意义上,许英辉的水墨狂欢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解放行动。</p><p class="ql-block"> 期待许英辉未来的艺术创作,给我们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立秋后一日,</p><p class="ql-block"> 于北塘E3雨窗下。</p> <p class="ql-block">  许英辉:职业艺术家。1969年出生于河北;199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居北京。</p> <p class="ql-block">许英辉作品:《水浒》人物</p> <p class="ql-block">许英辉作品:《山海经》系列</p> <p class="ql-block">许英辉作品:焦墨及其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