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青山有幸埋忠骨;科技独兴造后人<br><br> 当歼-20战机划破长空的音爆在云层间回荡,当"东风快递"的尾焰在戈壁滩上书写现代弹道学诗篇,当量子通信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让信息传递变得无懈可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金属与代码的胜利,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科技维度上的精神觉醒。国防科技的发展史,恰如一部浓缩的民族奋斗史诗,记录着从追赶者到并行者再到领跑者的惊人跃迁,镌刻着无数科技工作者以智慧为笔、以热血为墨写就的壮丽篇章。<br><br> 回望来路,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压缩式发展"特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两弹一星"的宏伟征程中,钱学森、邓稼先等先驱者们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绎出最尖端的航天方程式。西北戈壁上的那朵蘑菇云,不仅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更在精神层面完成了民族自信的重构——一个曾经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民族,如今以自主研发的尖端武器捍卫自己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这种从零到一的突破,其意义远超过技术本身,它成为民族精神重新挺拔的脊梁。<br><br> 在导弹驱逐舰的甲板上,在隐形战机的座舱里,在卫星导航系统的终端中,我们能看到当代国防科技工作者创造的群体肖像。他们中有的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归国,有的隐姓埋名三十载只为一项核心技术攻关,有的在试验场上献出生命却连墓碑都不能留下姓名。王飞雪团队在北斗导航系统研发中突破"原子钟"技术封锁,马伟明院士在电磁弹射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这些故事共同诠释着何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境界。正是这种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安全的精神品格,使得中国国防科技在短短几十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百余年的历程,在超高声速武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等领域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局部"领跑"的历史性跨越。<br><br>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防科技的竞争已演变为体系对抗的全新形态。传统机械能武器正在让位于定向能武器,制信息权成为现代战争新制高点,生物科技与认知科学的军事应用正在改写战争伦理边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争"中,中国国防科技展现出惊人的创新活力——"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连续问鼎全球榜首,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构建起无法破解的信息通道,无人机蜂群技术重新定义未来战场形态。这些突破不仅改变了军事力量对比,更重塑着国际战略格局,使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逐渐掌握话语权。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的报告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5G、量子计算等21项关键军事科技中已有13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种结构性变化正在引发全球力量平衡的深刻调整。<br><br> 国防科技的发展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迭代,其背后跃动着一个文明古国的精神脉搏。从墨子的小孔成像到如今的量子通信,从万户飞天的传说到神舟飞船的常态化太空驻留,中国人对科技的探索始终包含着"止戈为武"的和平智慧与"以技卫道"的文明担当。当今中国国防科技既保持着"两弹一星"时期那股自力更生的志气,又展现出拥抱全球创新的开放胸襟;既传承着"国之重器不可示人"的战略定力,又践行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情怀。这种独特的科技伦理观,使得中国国防进步不仅没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对抗逻辑,反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稳定性力量。<br><br>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回望,中国国防科技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这个古老民族面向未来的全部精神光谱——这里有卧薪尝胆的坚韧,有敢为人先的胆识,有开放包容的智慧,更有守护和平的担当。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将战机送入苍穹,当"北斗"系统为全球提供精准导航服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件国之重器,更是一个文明在科技时代的全新表达方式。这种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的科技长征,终将在人类文明星空中留下属于东方的永恒坐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