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将在船上生活16天(7月31日至8月16日)。</p><p class="ql-block">公主游轮 <span style="font-size:18px;">Princess Cruise Ship,</span>翡翠号 Emerald。</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游轮计划中的航线,我们将从英国出发,游历四个国家:英国(英格兰),爱尔兰,格陵兰,冰岛;最后回到英国的英格兰。</p><p class="ql-block">本来想用一篇文章写游轮的历程,结果实在写不下,只好分为两篇:游轮(上) 格陵兰-冰岛;游轮(下) 英格兰-爱尔兰。</p><p class="ql-block">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文章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而是把来不及完成的“英格兰-爱尔兰”部分放到了下篇。</p> <p class="ql-block">公主翡翠号2007年4月下水,载客量:3,080人。船员:1,200人。总吨位:113,561吨。长度:290米。</p> <p class="ql-block">到达格陵兰之前,有三个在海上航行的日子 Sea days,赶上今天的正装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span>Botticelli餐厅用餐时,一行六人留下了这张集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格陵兰 Greenland</b></p><p class="ql-block">格陵兰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约216万平方公里)。 <span style="font-size:18px;">格陵兰位于北美洲东北部,格陵兰与加拿大陆地之间的距离只有26公里,并且</span>格陵兰位于北美板块上,与加拿大地盾地质相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格陵兰虽然在政治上是丹麦的自治领土(自1979年起高度自治),</span>但不是欧盟成员,1985年公投退出欧盟前身欧共体。</p><p class="ql-block">下图的橘色方块,就是我们踏足的格陵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格陵兰冰盖是仅次于南极的世界第二大冰盖,覆盖了格陵兰岛约80%的面积,平均厚度约1500米。</span></p><p class="ql-block">格陵兰位于北纬 59°~83°,大部分在北极圈内-见红圈。蓝线表示10度等温线。绿线表示树线,即由于低温,绿线以内(以北),树木无法生存。</p><p class="ql-block">我们所到达的是树线以南的地方,偶尔可见树木。</p><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船上的讲座)</p> <p class="ql-block">关于格陵兰的通讯</p><p class="ql-block">出发前,我在Amazon上找不到格陵兰的sim卡,好奇格陵兰人怎样与外界联系?原来这里的data价格昂贵。</p><p class="ql-block">格陵兰的互联网费用高昂,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p><p class="ql-block">1. 地理位置偏远,地广人稀,冰雪覆盖,地形复杂,导致网络基础设施(如光纤电缆、基站)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极高。</p><p class="ql-block">2. 格陵兰部分地区依赖卫星互联网。卫星通信的带宽有限且费用昂贵。</p><p class="ql-block">3. 海底电缆覆盖非常有限。</p><p class="ql-block">4. 人口密度低(密度只有0.03/平方公里),人口均分摊成本高。</p> <p class="ql-block">格陵兰总人口5.6万,其中90%是因纽特人。其他为丹麦裔及其他北欧移民组成。主要语言:格陵兰语(Kalaallisut)(属因纽特语系),丹麦语为第二语言。</p><p class="ql-block">(照片摄于展览馆展示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格陵兰旗帜,右侧是丹麦国旗。色彩的一致代表了格陵兰的归属,图形的不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象征着格陵兰人的身份与自治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该旗帜由格陵兰本地艺术家设计,并在1985年的一场公开竞赛中胜出,取代了原先使用的丹麦国旗。 </p><p class="ql-block">2009年,格陵兰获得更广泛的自治权,旗帜的使用更加普遍,成为格陵兰文化自豪感的标志。 </p> <p class="ql-block">格陵兰的发现者是红发埃里克(<span style="font-size:18px;">Erik Thorvaldsson,约950–1003年)</span> ,在10世纪发现的。他因在冰岛犯下杀人罪而被流放,被迫出海探险,最终在982年左右发现了格陵兰。埃里克之所以给这片土地取名“格陵兰”(Greenland,意为“绿色的土地”),据说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北欧移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发埃里克的雕塑在格陵兰首府Nuuk,并不在我们登陆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来源: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u>纳诺塔利克 </u></b><b><u>Nanortalik</u></b></p><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登陆的是格陵兰最南端的小镇,也是港口。位于北极圈以南约100公里处。其名称在格陵兰语中意为“北极熊出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到了,游轮正在抛锚。由于港口太小,不具备大型游轮停靠的条件,所以游轮要抛锚在海中,然后由游轮上的救生艇作为轮渡接送旅客。</p><p class="ql-block">趁早上色温低,赶快在阳台上拍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纳诺塔利克港</span>口建于1797年,是丹麦的一个捕鲸站。如今,该港口是一个渔港,许多人仍是传统的海豹猎人。</p> <p class="ql-block">这个指示牌上显示:</p><p class="ql-block">超市 375米,教堂 450米,学校 110米, 医院 450米, 公墓好景 700米。</p><p class="ql-block">足见,这个镇之小。该镇只有人口1080人。今天的景点有限,且都是步行距离。</p> <p class="ql-block">到来的时机合适,虽然这里偶见树木,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遍地黄花的以最灿烂的亮黄色迎接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纬度:北纬61度!很难置信这些鲜艳的花朵绽放在寒冷的近北极地区!各色叫不出名字的野花野草插空在这个暂短时间开花结果,完成生命的周期。</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家在码头边的鱼店。还未进门,就闻到了小店里散发出来的浓郁的海腥味。</p><p class="ql-block">左下角的是鲸鱼皮,黑色是表皮,粉色是厚厚的脂肪。生食鲸鱼皮是因纽特人的一种吃法。我们曾经在阿拉斯加的因纽特人的家里吃过一块,记得当时几乎是吞进去的。</p><p class="ql-block">右下角是鲸鱼肉。</p> <p class="ql-block">教堂 Nanortalik Church</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建于1916年的木结构教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所当地的学校。对于一个只有一千人的小镇而言,学校的规模显然太大了。也许政府鼓励生育,在为更多的孩子入校做准备吧。</p> <p class="ql-block">纳诺塔利克露天博物馆 Nanortalik Open Air Musuem</p><p class="ql-block">因纽特人的面具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因纽特人的船叫 umiak,船的外皮是用海豹皮或其他动物皮制成,包裹在浮木或鲸骨框架上,并用桨划动。</p><p class="ql-block">妇女用 umiak 来运送人或物;男人用 umiak 来捕鲸。</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个木板大通铺。通铺上放了许多张海豹皮,用来铺垫。</p><p class="ql-block">下图是起居用品和大门</p> <p class="ql-block">格陵兰南部的夏季,定格在这画面里。</p> <p class="ql-block">乘客在岸上玩够了,想回船时,才发现回船成了大问题。等待摆渡的人已经大排长龙。其瓶颈问题是,这个小镇的小码头,只能容纳一条船,<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只摆渡船 (救生艇) 只能容纳108人!</span>尽管游轮上有再多的救生艇,也是无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排队时,云多了起来,遮住太阳,气温一下子降了下来。我们在寒冷中等待了两个小时才上了摆渡船,还有人排了三个小时的队。好在游客们都很守秩序,耐心地在风寒中排队等待。</p><p class="ql-block">看来,这样小的地方不具备接纳几千人大型游轮的条件。从船上的讲座中得知,公主游轮公司从明年开始将不再到格陵兰来了。</p> <p class="ql-block"><b><u>卡科尔托克 Qaqortoq</u></b></p><p class="ql-block">游轮带着我们慢慢向北航行,停在另一个稍大些的港口。现在居住人口3000人。约4,500年前,因纽特人的祖先曾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卡科尔托克坐落在连绵起伏的陡峭山丘之间,山丘上点缀着色彩鲜艳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超市,公交车,医院,学校,教堂,甚至还见到了警车。</p><p class="ql-block">去超市里转一转,商品种类繁多,价格比加拿大贵些,因为几乎所有东西都不是本地生产,加上运输费用,所以价格贵些是合理的。</p> <p class="ql-block">港口附近的广场是当地社交中心,有一座青铜喷泉雕塑,围绕着小广场,有教堂,咖啡馆,旅馆和商店等。</p> <p class="ql-block">居民区</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里的居民喜欢色彩斑斓的房子?我猜想,这里半年冬季的只有白色,夏天又没有树木。所以,因纽特人不论服饰,艺术品还是房子,都以色彩鲜艳为特点,以期丰富极地生活的单调。</p> <p class="ql-block">石雕艺术(Stone & Man)</p><p class="ql-block">小镇遍布30多座由艺术家创作的岩石雕刻,被称为“Stone & Man”</p> <p class="ql-block">港口对面是格陵兰大鞣革厂。这个工厂专门处理海豹皮。要不是参考了朋友转发的文章,我们几乎会错过这个景点。</p><p class="ql-block">怎样去到这家工厂得不到任何明确的指示和引导,在寻找工厂入口的反复探索中,我们几次想放弃,好在老金的执着和坚持,我们终于穿过“闲人免进”的工地,迈过红色“禁止通行”线,来到了工厂的大门,似乎大门只为执着者打开,大大的“OPEN”,让我们如愿以偿。究其原因,恐怕是备受动物保护组织的压力吧。</p><p class="ql-block">除了前面的展示和售卖厅,后面是皮革加工车间。正值午餐时间,车间里没有人,偶尔进来一位员工,一看面孔,就知她是因纽特人。</p> <p class="ql-block">这家名为“格陵兰大鞣革厂”的公司成立于1977年。从那时起,它主要专注于海豹皮的鞣制。</p><p class="ql-block">鞣制和保存海豹皮是古老的工艺,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鞣制过程可以保留皮革的自然外观和触感。它是全球领先的海豹皮鞣制公司。其鞣制过程完全使用天然物质。的确,经他们处理的海豹皮,其手感特别柔软和舒适。</p><p class="ql-block">能够像我们这样找到这里来的同船游客非常有限。不知道这家工厂在这种压力下还能生存多久。</p> <p class="ql-block">在镇上参观时,先后分别碰见不同的三位当地因纽特人,他们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他们的猎获。</p><p class="ql-block">右下角的小伙子正向我们展示驯鹿的蹄子,他已将猎物分割出售,还有几块肉和这只蹄子等待着买主。另外两位都是渔民,从他们的表情便知,他们对手中的鱼获相当自豪。</p> <p class="ql-block">本来预订了出海看小岛上废墟,但船坏了,旅行社将我们的行程取消。G大姐为此事反复与旅行社交涉,最后旅行社终于同意以看冰山项目作为补偿。</p><p class="ql-block">海面上风大浪大,会很冷。尽管套装太大,有总比没有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换装待发。</span></p> <p class="ql-block">小船开起来还是挺颠簸的。好在有晕船可能性的三个人都吃了晕船药。小船径直朝着大块冰山 (iceberg)开去…</p> <p class="ql-block">一路不仅颠簸,而且风很大。看到了冰山,一切都值了!</p> <p class="ql-block">晶莹剔透的冰山</p><p class="ql-block">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冰山浮在水面时,排开海水的重量等于冰山的总重量。所以大约 90% 的冰山在水下,而飘在海面上的部分,大约只有整块冰山的10% 。</p> <p class="ql-block">回到船上时,脑子有点发懵:游轮上的豪华与喧闹 PK 格陵兰的原始与宁静,对比实在太强烈了!</p><p class="ql-block">同一个地球,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早上醒来,游轮已经接近峡湾口。偶见藏在峡湾深处的小村,依旧以其绚丽色彩与周围的山崖形成强烈对比。</p><p class="ql-block">感慨这里的人们人与外界的隔绝,想象着他们与我们的生活之差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u>克里斯蒂安王子峡湾 Prins Christian Sund</u></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游客随着游轮</span>穿越格陵兰岛南端90公里长的克里斯蒂安王子峡湾。</p> <p class="ql-block">峡湾两侧为高耸的悬崖和雪山,山峰海拔可达1,200米以上。海峡宽度仅500米至2公里,最窄处仅约100米。周围分布着数十条冰川。这条峡湾被誉为“格陵兰的缩影”,集中展现了极地峡湾的原始之美。</p> <p class="ql-block">漂在水中的是冰山 Iceberg。它们主要来源于格陵兰冰盖。冰体在重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向边缘流动,形成冰川。</p><p class="ql-block">当冰川延伸到海岸线时,其前端会漂浮在海面上,形成冰舌。由于海水侵蚀、潮汐作用或冰体自身的重力,冰舌不断断裂,崩塌,并坠入海洋,从而形成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p> <p class="ql-block">随时塌落入海的冰舌。</p> <p class="ql-block">当船驶出峡湾时,已是日落时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冰岛 Iceland</b></p><p class="ql-block">游轮的讲座给登陆前的我们先上了一课。这三张照片是讲座上拍的,是冰岛火山喷发的场面,还是相当令人震撼的。</p> <p class="ql-block">冰岛是位于北大西洋上的岛国,地跨北纬63°至66°之间。首都雷克雅未克(北纬64.1°)是世界最北的首都之一。全国人口37万,冰岛2/3的人口集中在首都雷克雅未克。</p><p class="ql-block">人口稀少但高度发达,依赖渔业、旅游和绿色能源。</p><p class="ql-block">冰岛是非欧盟国家,但通过欧洲经济区和申根协定与欧洲深度绑定。 经济韧性强,2008年金融危机后恢复迅速,现以稳定和高福利著称。</p><p class="ql-block">冰岛是一个冰火两重天的世界。除了寒冷的气候条件以外,火山地热是另一个特点。据一个月前的新闻报道,冰岛火山爆发! 冰岛首都雷克雅维克附近的松德努库尔火山(The Sundhnukur volcano)16日爆出烈焰,地表出现裂缝长达700米至1公里,涌出大量熔岩,画面震撼。火山学家警告说,该地区火山活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周期。</p> <p class="ql-block">冰岛历史从维京殖民到独立共和国,经历了自由国家、挪威-丹麦统治、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发展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冰岛的历史开始于维京人的定居(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冰岛在维京人殖民前无人长期居住)。</p><p class="ql-block">9世纪末至10世纪的移民潮,大量挪威人(因逃避国王的集权统治)和部分凯尔特人(来自爱尔兰、苏格兰)移居冰岛。</p><p class="ql-block">自由国家时期(930年–1262年)。这个时期,冰岛没有国王,而是由各地酋长组成的松散联盟。</p><p class="ql-block">之后,冰岛先后被挪威和丹麦统治,又经历了黑死病和1783年拉基火山爆发灾难,冰岛人终于觉醒。1918年通过《联合法案》,冰岛成为主权国家,但仍与丹麦共主。(共主就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同时担任冰岛国王,即两国共享君主但互不隶属)。</p><p class="ql-block">二战期间,丹麦被德国占领,冰岛由英美保护。1944年6月17日,冰岛通过公投宣布完全独立,成立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b><u>雷克雅未克 Reykjavik</u></b></p><p class="ql-block">雷克雅未克是冰岛的首都。我们参加了8小时的黄金圈巴士观光团 Golden Circle Sightseeing。</p> <p class="ql-block">大巴在雨中行进。沿着公路到处都是被植被覆盖的火山喷发物。黑色的基底,大大小小的,疙里疙瘩的,面积广阔。说其苍凉吧,似乎也不贴切,因为夏季的植物正在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照片基本拍摄于同一个地方,只是季节不同(下图是2019年冬末来冰岛时所摄)。</p> <p class="ql-block">尽管这里是冰岛的最南部,可是8月最高气温仍然只在10度左右。好在老天爷今天给力,天气晴朗。</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家利用地热资源发展的农场,叫<span style="font-size:18px;">Friðheimar。主要产</span>番茄。</p><p class="ql-block">Friðheimar的核心特色是利用地热能源(温室热水和电力)全年种植番茄。温室面积约5000平方米,全年恒温,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生产。</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地上的管道,地热资源用于供暖。采用蜜蜂授粉(温室内有蜂箱),完全无农药。</p> <p class="ql-block">番茄丰收</p><p class="ql-block">冰岛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有一个多世纪。</p> <p class="ql-block">冰岛的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主要由以下两种方式构成:</p><p class="ql-block">-水力发电大约占73%。利用冰川融水和丰沛的河流资源,通过水坝和涡轮机发电。</p><p class="ql-block">- 地热发电大约占27%。通过钻探地热井,抽取高温蒸汽驱动涡轮机。</p><p class="ql-block">但产生了另一个问题:过度开采。地热田压力下降,个别地区出现热水流量减少或温度下降,甚至引发地表沉降(如雷克雅未克附近地面年均沉降1-2厘米)。</p><p class="ql-block">目前采取的措施:开采的热水利用后,通过回灌井,将冷却水注回地下。以期维持资源平衡。</p> <p class="ql-block">史托克间歇泉 Strokkur Geyser</p><p class="ql-block">每 5–10分钟喷发一次,水柱高度可达 15–40米,非常规律且壮观。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史托克间歇泉的</span>喷发是 地热加热+地下水受压释放的结果,其规律性得益于冰岛活跃的火山地质和高效的地下循环系统。</p> <p class="ql-block">当泉喷发时,我们正站在下风,热泉喷出的水像雨点一样劈头盖脸浇下来,好在泉水在喷射空中时迅速降温,不然……</p> <p class="ql-block">由于冰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地热资源。</p> <p class="ql-block">就连路边的路障的基石都是火山岩</p> <p class="ql-block"><b><u>黄金瀑布 Gullfoss </u></b></p><p class="ql-block">分为两级阶梯,第一级高11米,第二级高21米,水流从32米高的峡谷中奔腾而下,气势磅礴。冬季时,瀑布部分结冰,景色更加梦幻。</p><p class="ql-block">"Gullfoss"在冰岛语中意为“黄金瀑布”,因晴天时瀑布水雾中常出现彩虹,阳光照射下宛如黄金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1907年,一位英国人想购买黄金瀑布,当地农民托马斯(<span style="font-size:18px;">拥有瀑布产权一半)</span>拒绝出售。于是这位英国人为整块土地开出了更高的价格。仍遭托马斯女儿<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格丽杜尔的</span>拒绝。之后一位冰岛商人设法诱骗托马斯签署了黄金瀑布150年的租约,之后又转手。托马斯的女儿试图取消租约的努力屡屡受挫,终于1928年,租约因未支付租金而作废。</p><p class="ql-block">由于西格丽杜尔为保护瀑布所做的努力,她被称为冰岛第一位环保主义者。</p><p class="ql-block">后来一条徒步小径以西格丽杜尔命名,纪念她为保护黄金瀑布所做的英勇斗争。</p> <p class="ql-block">黄金瀑布冬季和夏季的不同。</p><p class="ql-block">左图是2025年8月夏季的现在。右图是2019年3月冬末,我们第一次来冰岛时所拍,两张照片几乎在同一地点拍摄。那块夏季可以站人的凸出岩石上,冬季时则全部被冰覆盖,茫然一片,更加梦幻。</p> <p class="ql-block">冰岛之所以火山地震频繁,是因为冰岛地处北美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汇处。</p><p class="ql-block">这张地图清楚地表明了两大板块在冰岛的交接线的分布。</p><p class="ql-block">我们所看到的是冰岛东南角的交接部分-辛格维利尔国家公园。</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b><u>辛格维利尔国家公园 Thingvellir N. P.</u></b></p><p class="ql-block">这是冰岛三大国家公园之一。公园于1930年成立。2004年,辛格维利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辛格维利尔位于大西洋中脊裂谷带,是欧亚板块和北美板块的分界线,两大板块以每年约2.5厘米的速度继续分离,形成裂谷、断层和火山活动。</p><p class="ql-block">无人机拍摄被禁,照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走向板块之间的裂谷</p> <p class="ql-block">从这条谷中间走过,两侧属于不同的板块,好像可以伸手同时触及两个板块。<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有些不可思议。</span></p> <p class="ql-block">丝浮拉大裂缝(Silfra)</p><p class="ql-block">2019年,我们曾在这里浮潜,这是当时下水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除了干的谷地之外,有的裂缝流入了冰川融水,丝浮拉大裂缝就是之一。</span>裂缝中的水来自朗格冰川(Langjökull)的融水,经过多孔熔岩层过滤,水质极度纯净。<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澈的冰川水能见度超100米,清澈透明,几乎无悬浮物。水温常年2-4°C。潜水者可同时触摸两大洲板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摄于2019年我们下水准备浮潜)</span></p> <p class="ql-block">这几个白房子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辛格维利尔(意思是:议会平原)。历史上,</span>这里是阿尔庭自公元930年起召开露天议会的地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被称为北欧民主的摇篮。</span>2004年,辛格维利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阿尔庭(Alþingi)意为“全民集会”或“全国性议会”。具解决争端、制定法律和宗教活动的功能,是维京时代部落议事传统的延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维京社会的特殊性,当时的冰岛无君主,阿尔庭作为最高权力机构,避免了中央集权。阿尔庭的持续存在(除1799-1844年短暂中断外)使其成为民主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案例。议会持续运作近900年,</span>这在封建时代的欧洲独一无二。<span style="font-size:18px;">冰岛是早期民主实践的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哈尔格林姆教堂 Hallgrímskirkja</p><p class="ql-block">是雷克雅未克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冰岛最高的教堂之一。教堂于1945年动工,1986年完工。 </p><p class="ql-block">其灵感来自冰岛的自然景观,特别是玄武岩柱外观呈阶梯状,象征火山与冰川的壮丽。高约74.5米,是冰岛第六高建筑。</p><p class="ql-block">虽然团费里面包含了雷克雅未克市区游的Hop-on Hop-off的票,但我们回到市区时,时间已经不早了,不确定是否还有车,不如直接步行去景点,好在并不远。</p> <p class="ql-block">在教堂前方,还有一座人物雕像,该雕像所刻画的人物是冰岛人莱夫·埃里克松(Leifur Eiriksson)。</p><p class="ql-block">莱夫是挪威裔冰岛探险家埃里克·红毛(Erik the Red)的儿子,尽管莱夫<span style="font-size:18px;">血统上是挪威人,但因为他是在冰岛出生的,所以</span>被视为“冰岛之子”。</p><p class="ql-block">冰岛位于北大西洋,介于挪威和格陵兰之间。公元9世纪,维京人从挪威出发,经冰岛,再向格陵兰和北美扩张。冰岛成为远航北美的“跳板”。<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公元1000年莱夫率领北欧人抵达北美洲,比哥伦布早了近500年。</span></p><p class="ql-block">1930年美国赠送雕塑是为庆祝冰岛议会(Alþingi)成立1000周年(930年)。底座刻有“文兰的发现者”(Discoverer of Vinland),直接挑战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正统叙事。</p><p class="ql-block">冰岛作为维京文化的继承者,通过雕塑莱夫像来纪念这段历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莱夫被视为冰岛探险精神的化身。</span></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内部</p><p class="ql-block">与欧洲繁琐的设计理念相反,哈尔格林姆教堂的内部设计既简洁又充满北欧特色,完美呼应了其外部独特的现代表现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管风琴于1992年安装。高15米,宽5米,重达25吨。音管5,275根,最长音管超过10米,最短仅几厘米。</p><p class="ql-block">金属管的放射状排列:音管呈不对称的棱角分布,形似冰川的裂缝或火山喷发的熔岩流,呼应教堂外部的玄武岩阶梯设计。</p><p class="ql-block">抛光锡管反射光线,随着教堂内自然光的变化产生动态视觉效果,象征冰岛极光的流动感。</p> <p class="ql-block">因为有云下雨,这种天气登顶看不到什么好景,登顶也就免了。</p> <p class="ql-block">哈珀音乐与会议中心 Harpa Concert Hall & Conference Center</p><p class="ql-block">引人注目的是其几何立面的玻璃结构,灵感来自冰岛的玄武岩和极光。玻璃面板反射光线,随着天气和季节变化呈现不同色彩。</p> <p class="ql-block">中心拥有四个主要场馆,包括一个可容纳1800人的主音乐厅,以其卓越的声学设计闻名。</p> <p class="ql-block">标志性玻璃幕墙:</p><p class="ql-block"> 玻璃模块采用钢框架结构,部分包含LED灯,夜晚可呈现动态灯光秀,模拟极光效果。</p> <p class="ql-block"><b><u>格伦达菲厄泽 Grundarfjordur</u></b></p><p class="ql-block">冰岛的第二站,参加了5小时的斯奈山半岛巴士团 Scenic Snaefellsnes Bus Tour。</p><p class="ql-block">斯奈山半岛(Snæfellsnes Peninsula)是冰岛西部的一片神奇之地,被誉为 “冰岛缩影”,因为这里汇聚了冰岛最经典的自然景观:火山、冰川、黑沙滩、瀑布、渔村和神秘传说。</p> <p class="ql-block">这个标志上的黑色部分就是斯奈山半岛的位置——位于冰岛的西端。挺一目了然的,就被我借用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我们旅行大巴的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海事博物馆 Maritime Museum</p> <p class="ql-block">渔民晾晒鱼干</p> <p class="ql-block">这是维京时代船只,这种船于13世纪及以后的时期使用。</p><p class="ql-block">布雷扎菲厄泽湾造船厂造出十桨船和十二桨船。在1397年至1570年间,曾有20艘十桨船,其中一半位于西峡湾和布雷扎菲厄泽。</p> <p class="ql-block">海边入口处,有一座引人注目的熔岩雕塑,刻画的是冰岛民间传说中的巨人巴尔德尔(Bárðar Snæfellsás)。 他是冰岛传说中的守护神,庇佑渔民和旅行者。</p><p class="ql-block">雕像由粗糙的熔岩石块堆砌而成,形象粗犷神秘,面部表情威严,凝视大海。</p> <p class="ql-block">阿尔纳斯塔皮的海岸线由数百年的火山活动和无情的海浪塑造而成,沿海岸线遍布着高耸的玄武岩柱悬崖,不少海鸟在这里的悬崖上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玄武岩柱状节理</p> <p class="ql-block">玄武岩柱的柱状节理的形成:</p><p class="ql-block">地幔热柱上涌导致喷发出富含铁镁矿物的玄武岩岩浆。熔岩冷却时体积收缩,由于收缩应力导致岩石破裂,形成规则的六边形或多边形裂隙。裂隙从冷却面(顶部或底部)向内部延伸,最终将岩石分割成垂直冷却面的柱状结构,常见为五边或六边形柱体。</p> <p class="ql-block">因海蚀作用而形成的“天生桥”</p> <p class="ql-block">马拉里夫灯塔(Malarrif Lighthouse)位于隆德兰凯加悬崖(Lóndrangar)。这座灯塔建于1946年,是冰岛海岸线上众多灯塔之一,主要用于指引船只安全航行。</p> <p class="ql-block">灯塔附近是壮观的火山岩和黑色沙滩,景色苍凉而震撼。</p> <p class="ql-block">教堂山(Kirkjufell)冰岛最著名的山峰之一。Kirkjufell冰岛语意为“教堂山”,因外形像教堂尖顶而得名。 它又被中国游客称为“草帽山”,也是因为形似草帽。我起初根据形状,以为它是一座火山。草帽山并不是一座火山,而是一座由冰川和侵蚀作用塑造的独特山体。</p> <p class="ql-block">这是同样的草帽山,从另一个角度看,草帽变成了美国西部的牛仔帽。</p> <p class="ql-block">格陵兰和冰岛的天气多变,尽管是夏季,羽绒服也必带,甚至我们还带了冰爪鞋。十分幸运,除了冰岛最后一站,有时小雨以外,其他都赶上好天。</p> <p class="ql-block">回到游轮,游轮上的画廊 Art Gallery是我们每次必看的地方。品头论足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好在只是我们俩私下议论而已。</p><p class="ql-block">游轮继续向南航行……</p><p class="ql-block">请看另篇:</p><p class="ql-block">《2025年夏 游轮(下) 英格兰-爱尔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