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古都知无涯 “习”有所得赋新能

看白云

<p class="ql-block">今天是8月9日,在“名师优课——2025年教师核心能力深度训练营”里,已是第四天。名师优课——2025年教师核心能力深度训练营小学语文培训的第4天。这是看得见的研修,带得走的能力,传播优质教育教学新方法,能够让我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定位。</p> <p class="ql-block">早上我们主要进行的是习课堂六上习作八《有你,真好》,有樊老师执教。接着由管老师进行《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讲座。下午习课堂四上习作《生活万花筒》,由顾老师执教。最后由樊老师进行了作文教学讲座《习作任务单,我这样用》!每一堂课,都让在场的老师们心有所思。</p> <p class="ql-block">且行且忘且随风,且行且看且从容。早上樊老师的六上习作教学游刃有余,教师教的非常轻松。本堂家常作文课一共完成了四个任务。任务一学习例一,同学们自由读,齐读,然后读讲义。接着老师和学生共同梳理写作方法。方法一,用第二人称“你”。方法二,罗列了三个“真好”的事例。最后,教师进行了写作小结即写这次习作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该从何下笔,从而为任务二做铺垫,体现了读是为写做准备的。在学生完成任务单上任务的时候,老师又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小片段。这样的习作指导,学生眼睛看得见方法,动起笔来有方法可循。</p><p class="ql-block"> 樊老师的习作教学,给了我们三个写作知识的框架,就是要学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应用身边的案例,融会贯通写作的方法。因此,写作教学绝对是个技术活。</p> <p class="ql-block">学员们在课堂上,时而端坐静听,时而执笔记录。</p> <p class="ql-block">管老师的讲座《我的作文教学改革》,从学生作文的各种现象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围绕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人文交流这根主线,阐述了学生习作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心里的话用文字用笔写出来,然后让人看,最好能发表。管老师从自己指导学生如何习作,如何发表学生习作方面,介绍了丰富的案例,让作文教学的工作从说真话开始。</p> <p class="ql-block">管老师阐述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真正含义。其中为什么是和呢?在作文习作教学中,儿童的世界里两者是可以自我打通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童言无忌。因此孩子的习作教学,要让孩子们从身边人,身边事,心里话的方面去写作。让孩子写真话,就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金钥匙。</p> <p class="ql-block">写日记就是一种不错的自我表达的练习法。管老师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进一步阐明了写作从写真话开始,在场的学员们都会心的笑了。</p> <p class="ql-block">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让学员们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微微一笑,时而凝神思索,时而握笔书写。</p> <p class="ql-block">通过上午的讲座和习作教学展示,老师们学到了很多习课堂作文教学的秘密绝技,希望在今后的习作课上,也能用用文字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教孩子们学会写作,就是用笔说话。</p> <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进行了习课堂四上习作五《生活万花筒》,有顾老师执教。从自由读到齐读,再到读讲义,再到学生练习写作。每一次练习都是从任务一的读,到任务二的写,再到任务三的读,最后落实到任务四的写。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总结习作三个方法。一写之前要理清事情的起团,经过和结果。二写经过要分三次去写。一次一次写详细。三动作加语言加内心等于写好一次。</p> <p class="ql-block">对比自己平时的习作教学,我们会发现,顾老师将“教”充分的介入了学生的写作过程。不是给学生硬塞写作知识,而是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支架。教师借助支架,设计了多个写作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之间有延时性、延续性。在这堂课当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这是一节习作课。</p> <p class="ql-block">樊老师的作文教学讲座《习作任务单,我这样用》。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大量学生的任务单成果展示,让老师们对习课堂的习作任务单使用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p> <p class="ql-block">每天的培训,老师们都会有“梳理与交流”学习环节。老师们积极参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疑惑,或者直接向管老师提问。这一环节为老师们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尤其是管老师现场互动幸福时刻,解答了大家对于家常课认知和理念上的一些困惑。</p> <p class="ql-block">每天管老师都会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分别进行答疑解难,在场教师边听边记,课堂间隙进行沟通交流。老师们都表示获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今天的培训,让老师们对习课堂作文教学有了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和认识,也让老师们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路上找到了实践的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