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雁杂记155

耀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秋雁杂记15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雕塑的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些天,在微信圈里看到樊教授发出的一组照片,其中一张雕塑我特别注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人,身躯没有了头颅。被砍的头颅在哪?被自己双手抱在胸前,且向前行走。由头冠可知,这是位信徒。我,深深震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常的雕塑,讲究身躯完整。完整,才趋于完美。而这尊,失去了头颅,不完整,更谈不上完美,只有惨烈。然而,头颅依然在,观者可以通过意想让头颅回归殉道者的脖子,使得整体形象复原,照样符合美学的黄金分割律。这种审美的圆全,堪称奇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更重要的,这尊身躯雕塑完成了一个悲剧,彰显了不惜牺牲坚守信仰的殉道精神。据传,圣丹尼是公元约3世纪巴黎的首位主教,因传播基督教被意大利人斩首于此,被斩首后仍步行数公里才倒下。从此,艺术形象有了“捧头圣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讲,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看到惨烈时,也看到悲壮、不屈和精神的强大。那位殉道者抱着自己的头颅行走,宛如抱着自己的信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我看到这尊雕像,恍若见到东方的凤凰涅槃。这尊雕像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既能触亮人的眼睛,又能震撼人的心灵。十几年前,我在巴黎住过十来天,没看到这雕像。樊教授告诉我:巴黎有地名——圣丹尼,此镇离巴黎一个半小时车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巴黎,乃至欧洲雕像甚多,每一处,每一尊都非常精美。雕刻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湛,明显有别于其他国家、民族。能镜像历史,又能作用于人的灵魂。或许与石雕、铜雕可观,可摸,不易腐朽,雕像沉重、庄重,有一定关系吧。是的,在我感觉中,雕塑是艺术品类中最有分量的形式之一。在欧洲巡走的日子,我常常在雕像前驻足凝视。看到作品的不凡,马上能联想到该国诸多的不凡,肃然起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到雕塑,我陡然想起中国的吴为山来。在中国雕塑界,他似乎可以称“吾为山”了。有600多件雕塑作品,多是中国历史伟人、文化名人。用雕塑讲述中国故事,传扬中国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其中不乏获国际级大奖。现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在我眼里,应该是中国美术界的特级大师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人合一——老子》(铜雕)获2012年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雕塑类金奖,是唯一的雕塑类金奖。经过30多稿的设计、修改、打磨,最后定型。以老子哲学思想为内核,融合中国写意雕塑风格,获得国际艺术家高度好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头前倾,背微驮,有老之态,亦有老者之老到。非昂首望天,气势凌人。然,身躯如大山巍峨,胸怀若谷。幽谷空蒙,似有,若无,似无,若有,浩然而不可测。但见环背金光闪射,有甲骨文藏焉,《道德经》历历可辨。哲学,美学,浑然一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曾购得一尊老子木雕像,金丝楠木。立式,与我身高相近。老子昂首,目光深邃,遥望远方。双手向前方伸展,宽大的敞篷向后潇洒飘曳。是一尊木雕佳品。但是,此类造型、款式多矣,几乎成为统一的制作模式。比之吴为山的《老子》只有工艺性,缺了独创性,唯一性。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完全不能相提并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吴为山雕塑,有大量历史题材作品,也有现代题材作品,表现出浓郁的家国情怀。他父亲曾对他讲,要爱国,先要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吴为山在选材上,首先基于了解和挚爱。进而体会到,在雕塑中,要把精神、理念、家国情怀、审美感觉融入灵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也把视野投向域外,以至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齐白石超越时空与达芬奇对话。雕塑家的这种构想,可谓奇妙,充满浪漫,充满憧憬。这是视全球为一体的大胸怀、大境界。难怪吴为山声称,要用中国的美影响世界。这话,气吞山河,颇有大师之自信。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曾这样评价:“吴为山的雕塑作品蕴涵的不仅是一个国家,更是全人类的灵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吴为山造诣深厚,构图之奇特每每超常人想象。《戏水》,是一位女郎在一滴水上的活动情形。一滴水放大,成为人的载体。作为一滴水,是夸张的,可是放大开去,或是池塘,或是江湖,或是大海,水滋养着人类,这却是事实,而且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永恒的主题,当然有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白《举杯邀明月》,那构图真是大写意的精品。李白挺胸昂首后仰,几乎成为半圆,青铜的属性运用到极致。放浪不羁,右手举杯,奋力向前邀月,那挥去的衣袖飘飘荡荡,同时又似乎是遮月的云霾。只有那一抹泻出的银色月光溢满了诗人的胸脯。为了突出主旨,为了写意,强化某种审美感觉,吴为山常常对某部位某道具进行夸张,比如对身躯大幅加长,对胸脯大幅加宽,对手杖大幅加高,绝不受实际比例局限,只有似与不似亦真亦幻的最佳艺术需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雕塑中,金木水火土,全部得到最佳运用。乃至新材料,新工艺。我还注意到雕塑家力度的运用。鲁迅的头像(青铜)引起我强大的震撼和持久的瞻望。显然,雕塑家对鲁迅非常了解,深刻把握了作为“民族魂”式人物的精气神。他忧国忧民,有难掩的忧郁,同时,又是倔犟刚毅的,有强烈劲健的风骨。他,深邃而峭厉。这一点,很难被精准认识和表现。可是,吴为山做到了,而且表现得极其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尊鲁迅头像,我俨然感觉到了鲁迅的深邃和峭厉,从竖立的头发到宽展的前额,从冷峻的眉骨到瘦削的面颊,从刚正的鼻梁到随时欲说的嘴,无不证明。然而,雕塑家的雕刀,极其简练有力,尤其那面颊像是简单几雕刀的一气呵成。大胆极了,精准极了,源于雕塑家的超凡功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预感吴为山的雕塑会在国内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作为中国雕塑界的领军人物,他正在为山九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8.9</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刘耀仑,中国作协会员,江汉大学特约研究员。文字,原创。图片,借自网络。模版,源自平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