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陵

蔡文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及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是明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陵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永乐十一年(1413年)正月玄宫建成后,已故明成祖仁孝皇后的棺椁从南京运来安葬。永乐十四年(1427年)三月,陵恩殿宇工程竣工,前后工期近18年,陵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此后又陆续增建了神道墓仪设施,陵寝建置逐渐完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三陵的陵寢建筑均由神道、陵宫及附属建筑组成。十三陵中,长陵神道建筑规模最大,明朝其他帝陵的神道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此神道分出的,所以长陵神道称为总神道。由南往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下马碑、大红门、神功德碑亭、石华表、石望柱、石像生、棂星门、五孔桥、七孔桥等建筑,错落有致,气势恢宏。但是现在的长陵已分成若干个旅游景点,如今所说的长陵景区是由陵宫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陵宫是陵寝建筑的主体部分,基本沿用明孝陵制度,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前面的方形院落共有三进,第一进院落以陵门为门,内建龙趺碑亭、神厨、神库。龙趺碑亭建成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五月,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内施天花,亭内竖石碑一通,碑首、碑座各雕一条巨龙。碑上原无文字,清代时添刻了清顺治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的谕旨和御制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进院落以稜恩门为门,内建稜恩殿、神帛炉,门两侧有掖门。长陵稜恩殿是明代皇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是供奉帝后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仪式的场所。大殿坐落在须弥座台基和陡板式的小台基上,周围有汉白玉石栏板、望柱围绕,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1138平方米,殿内有60根整材的金絲楠木大柱,承托着全部殿顶的重量。其中明间四根楠木大柱最粗,底径达1.2米,两人合抱不得交手,为世间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神帛炉为单檐歇山顶,炉身正面为四扇假棱长隔扇,正中辟券门,门内为砖砌发券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文。其余三面各砌黄琉璃砖,炉基座为须弥座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进院以内红门为门,内建棂星门,石供案及香炉、烛台、花瓶等五供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方院之后是圆形的宝城,据《大明会典》记载,“宝城,唯长陵最大,径一百一丈八尺”。宝城入口设有方城,方城上建明楼,楼内树圣号碑,上刻“明成祖文皇帝之陵”,明楼后为墓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陵的主要建筑有左右配殿、神厨、神库、宰牲亭、祠祭署、神宫监等,但是遗址已不可辨。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二十八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病逝于北征途中,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葬于长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陵于1955年辟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主要参观地上建筑,地下宫殿目前尚未打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敬请提出宝贵意见!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