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探秘塔克拉玛干最后的沙漠部落“克里雅人”

高建军

<p class="ql-block">“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干黄沙漫天,人迹罕至,寂静的仿佛凝固了时间,然而,那顽强挺立的胡杨林,却在这片“死亡之海”中谱写生命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在这中国最大沙漠腹地,隐居着一个神秘的原始部落——“克里雅人”。他们的沿克里雅河繁衍生息了400余年,主要是分布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久乡(意为河畔),距县城240公里。这个部落至今保持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方式,胡杨林搭建的木屋,馕饼和羊肉为主的饮食,几代人同堂而居的筒朴生活。</p><p class="ql-block"> 关于克里雅人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西藏阿里古格王朝后裔,一说于神秘消失的楼兰古国有关,还有学者认为他们是400年前于田绿洲的牧民为寻找草场,顺克里雅迀徒至此而定居,天论源之何处,这个沙漠部落都在用独特的方式延续着生命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站在无边的荒漠中,几棵孤零零的胡杨在风中摇曳。远处卷起的沙尘随风而来,又悄然消散。望着眼前这片浩瀚的黄沙,心中竟涌起一种奇特的平静。那些倔强挺立的胡杨,宛如大漠最后的守望者——它们以虬劲的枝干对抗岁月的风沙,也默默见证着克里雅人世世代代在这片"死亡之海"中创造的生存传奇。</p> <p class="ql-block">沿着沙土小路,一位克里雅男子背着成捆的胡杨枯枝缓步走来,身后低矮的茅草屋在夕阳下投下细长的影子。他的脚步沉稳有力,黝黑的面庞透着平静,仿佛这样日复一日的劳作早已融入生命。在这里,生活简单得只剩下最本真的模样——无需繁华,只要能与这片荒漠和谐共生;不必富足,但求与胡杨林世代相守</p> <p class="ql-block">克里雅人的住所就地取材,用胡杨木搭起框架,然后再用红柳技和芦苇杆扎成篱笆后,再去河边取来淤泥糊上,只能挡住沙子,挡不住光亮,他们的房子没有窗,只有门。门也是用大的天然胡杨木,一壁两半做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克里雅女主人在做“库麦其”。“库麦其”是一种用沙子和红柳枝烤制的面饼。克里雅人家里的火膛里永远都有一堆沙子,用胡杨在火膛里燃烧,将沙子烧烫,然后将和好的面饼摊在热沙上,盖一层热沙和胡杨炭火,大约二十分钟后,拔开沙子和炭火取出面饼,拍去上面的沙子,外焦里软的“库麦其”就做好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