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春秋——云南纺织厂的前世今生

邹莉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i>战火中的一缕纱</i></b></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战烽烟席卷华夏,沿海工业被迫内迁。云南红土高原上,第一批纺织机械随着颠簸的卡车翻越崇山峻岭,在昆明城郊扎下根来。简陋的厂房里,工人们用粗粝的双手纺出军需棉布,织就民族工业的倔强——这是云南第一代纺织人用纱锭写下的抗战史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i>计划经济年代的“的确良”时代</i></b></p><p class="ql-block"> 1950年代,国营云南第三纺织厂挂牌成立。苏联援建的流水线轰鸣作响,"劳动最光荣"的标语下,靛蓝工装裤、碎花"的确良"衬衫从这里流向全国。车间黑板报记载着织女标兵王秀兰创下的"万米无疵布"纪录,厂区幼儿园、职工电影院和每月一场的纺织车间交谊舞会,编织出一代人温暖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云纺迎来最耀眼的辉煌。1988年,其产能占据全省70%份额,平均每个云南人身上就有1.3米云纺布、300克云纺纱。 </p><p class="ql-block"> 车间里,清花厂房扩建、中长纤维生产线投用,“五华牌”纱线斩获纺织部优质产品奖,首次跻身“全国优秀”行列。</p> <p class="ql-block">  锯齿厂房内,十万纱锭飞旋;职工宿舍里,搪瓷盆与明星挂历装点着工人的自豪。这座用布匹温暖了整个云南的工厂,成为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图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i>世纪末的梭声渐歇</i></b></p><p class="ql-block"> 1998年,国企改革浪潮冲击西南。沿海民营纺织厂的低价涤纶冲击市场,老旧的设备再也纺不出利润。三千工人买断工龄,曾经机杼声声的车间,只剩下残破的织机静静陈列,蛛网缠绕的纱管里,还藏着半卷未织完的棉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i>文创园里的新经纬</i></b></p><p class="ql-block"> 2023年,最后一台纺机停转,转身成为“云南纺织艺术馆”。锯齿厂房变为青少年篮球中心;射流车间投射出艺术风光……旧纺锤的魂魄正以新的经纬续写传奇。</p> <p class="ql-block">  写在最后,这是我见过的规划、布局最合理的文创园区,并且保留了几乎全部的生产设备。当你围上白围裙戴上白帽子,瞬间就化身于纺织姑娘,穿梭在纺机之间,留下美好的影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