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黄麻梁—沙漠与黄土在这里握手

汉水清流

<p class="ql-block">  我长期生活在南方,说到陕北榆林,给我的影响是:黄沙、黄土、缺水、干涸、荒芜、贫瘠、黄沙漫漫和尘土飞扬。然而,榆林之行颠覆我的这一认知。</p><p class="ql-block"> 来到榆林,与的歌、餐馆老板或是当地居民攀谈,谈到榆林深厚的历史,国家重要的能源(煤炭,天然气)基地和当今富裕的生活,他们无不侃侃而谈,充满了自信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具有独特的地质景观的黄麻梁,是陕北旅游必去的地方。麻黄梁镇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东北部,距市区约35公里,因麻黄得名,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与黄土高原交界。</p> <p class="ql-block">  图中,近处为毛乌素沙漠南缘局部,远处红褐色山梁即为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p> <p class="ql-block">  麻黄梁镇拥有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地质公园。黄麻梁以其独特的地质景观,成为大自然镌刻在大地上的立体诗篇。这里没有江南山水的温婉,却以磅礴的洪荒之力,诉说着千万年的地质变迁。</p><p class="ql-block"> 黄麻梁的核心景观是黄土峁梁与深切沟壑的交织。登高远眺,连绵起伏的黄土峁如凝固的波浪,在天际线处勾勒出雄浑的轮廓。经过亿万年风雨侵蚀,地表被雕琢出深浅不一的沟壑,有的狭窄如刀劈,有的开阔似峡谷,沟壑间的土柱形态各异,或孤峰独立,或群峰相拥,尽显黄土高原的粗犷与豪迈。</p><p class="ql-block"> 地质运动在这里留下了清晰的印记。裸露的岩层层层叠叠,如同大地的年轮,记录着古气候的冷暖交替与沉积环境的变迁。有的岩层质地坚硬,经风雨侵蚀后形成陡峭的崖壁;有的则质地疏松,在水流冲刷下化作平缓的坡地,不同岩层的差异造就了黄麻梁丰富多样的地貌形态。</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湖泊河流,主要河流有三卜树河、清水河、开光川河、沙河川河、段家湾河,为这片雄宏的土地增加秀丽和灵动。</p> <p class="ql-block">  黄麻梁是资源富集型重镇,境内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煤炭、天然气、盐等,其中煤炭储量为23亿吨。</p> <p class="ql-block">  麻黄素 又称麻黄碱,是从植物麻黄草中提取的生物碱,也可通过化学合成制得。它是一种重要的药物成分,具有兴奋交感神经、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轻鼻黏膜充血等作用,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鼻塞、低血压等。黄麻梁的地名直接来源于草麻黄,草麻黄的显著特征是茎枝细长、节间明显,根系庞大且木质化,能适应干旱、盐碱的黄土高原环境。在黄麻梁的沟壑、坡地及沙地边缘,常可见其成片生长。当地因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如第四纪风积沙与黄土层交错)和气候(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恰好为草麻黄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 。据史料记载,当地采集麻黄的传统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因其药用价值而被称为“黄金草”。由于麻黄草可用于制造冰毒,被列为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因此中国对麻黄属植物的采集、运输和交易实施严格管控,需持有专门许可证,未经许可私自采集、买卖草麻黄属违法行为。黄麻梁已建立省级地质公园,游客可在指定区域观察草麻黄的自然生长状态,但禁止擅自采摘。草麻黄的根系具有固沙作用,是毛乌素沙漠边缘生态修复的先锋物种。黄麻梁地区通过“草方格+麻黄种植”模式,既治理了沙地,又实现了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平衡 。</p> <p class="ql-block">  毛乌素沙漠的治沙奇迹,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在陕西、内蒙古、宁夏交界地带,曾绵延万里的毛乌素沙漠,如今正以“绿进沙退”的姿态书写着治沙传奇。这片总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的沙地,曾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如今植被覆盖率已超过80%,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典范。历史上的毛乌素并非天生荒漠。秦汉时期这里曾水草丰美,因过度开垦、气候变化等因素,逐渐沦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上世纪50年代,流沙每年以1.5公里的速度吞噬农田村庄,“沙进人退”的困境迫使当地人打响治沙攻坚战。治沙智慧:科学与坚韧并行,治沙者们摸索出一套适合沙地的治理方案:用麦草、沙蒿扎成1米见方的网格,固定流沙后再种植沙柳、杨树,为植被生长筑起“防护网”。 适地种树:选择耐旱、抗沙的乡土树种,如沙棘、柠条、樟子松等,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立体植被体系。群众参与:从政府主导的林场建设,到村民承包地、发展经济林,“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调动起全民治沙热情。经过数十年坚持,毛乌素的沙地逐渐披上绿装,流动沙地得到有效控制,黄河年输沙量减少近4亿吨,曾经的沙丘变成了农田、草场和经济林,苹果、葡萄等特色种植在沙地结出硕果。榆林市更是将市区边缘的万亩沙地改造成森林公园,实现了“城在林中,人在绿中”。治沙不仅改善了生态,更重塑了当地民生。沙区群众通过种植经济林、发展生态旅游增收,昔日的“沙窝窝”变成“金窝窝”。如今的毛乌素,风吹沙起的景象已成记忆,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树林、成群的牛羊和乡村振兴的活力。毛乌素的蜕变,是中国治沙精神的缩影。它证明: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科学治理,荒漠也能变回绿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终将实现。</p> <p class="ql-block"> 雕塑家刘若望在黄麻梁创作了12只铁老虎,灵感来自吴冠中以黄土高原为主题的画作《老虎高原》。吴冠中看到黄土高原苍桑粗犷、沟壑绵延,便将其比作“壮观虎群”,刘若望据此用雕塑形式将这种意象呈现出来 。历史文化象征:古代榆林是兵家必争之地,调动军队须以虎符作为凭证,骁勇的将士被称为虎贲之师。铁老虎象征着榆林历史上的军事重要性和曾经的辉煌,也代表着榆林人民的勇敢和坚韧 。地域特色体现:黄黑相间的老虎雕塑与黄土高原上的纵横沟壑相映成趣,它们矗立于沙地、荒野之上,与周围苍茫无垠的黄土高原融为一体,象征着榆林独特的地域风貌,是黄土高原雄浑壮阔之美的一种艺术表达。</p> <p class="ql-block">  黄麻梁不仅是地质奇观的集合体,更是一部立体的黄土高原地质教科书。它以沉默而有力的姿态,向人们展示着地球演化的神奇力量,也让每一位到访者在触摸黄土、仰望崖壁的瞬间,读懂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沧桑。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这里雄厚的矿产资源、植物资源和无限的发展前景。从纱进人退到绿进纱退,又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在治沙过程的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精神和巨大付出,展现劳动人民的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