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赏析</p><p class="ql-block"> 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阔别三十八载的井冈山,抚今追昔,挥毫写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p><p class="ql-block"> 1976年初,这首词公开发表,迅即引发广泛关注与深刻共鸣。记得1976年新春,我家乡东山岛县城首办迎春灯会,彩楼两侧的对联,选用的正是毛主席这首新词中的名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值此词创作六十周年之际重读,更觉其意蕴隽永,倍感亲切。</p><p class="ql-block">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开篇即气势磅礴。“凌云志”一语双关,既指重游故地之夙愿,更象征着崇高的革命理想。“久”字凝练,道尽对井冈山的深深眷念与牵挂。而“旧貌变新颜”短短五字,高度概括了井冈山翻天覆地的巨变,字里行间充溢着对革命与建设辉煌成就的欣慰与自豪。</p><p class="ql-block">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词人笔触所及,既有莺啼燕啭、流水潺潺的自然生趣,更有“高路入云端”的建设新貌。听觉的“莺歌”与视觉的“高路”,动静相生,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画卷,也折射出当时国家在克服困难后呈现的良好发展态势。“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作为井冈山五大险要哨口之一,其保卫战意义非凡。此句既唤起对峥嵘岁月的追忆,更彰显出历经革命风暴洗礼后,无惧任何艰难险阻的非凡自信——最险峻的关隘已然征服,前路何惧?</p><p class="ql-block"> 下阕“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笔锋陡转,将视野从井冈山推向寰宇,展现革命洪流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宏大图景。“风雷”激荡,象征革命伟力;“旌旗奋”飞扬,尽显革命者昂扬斗志。寥寥数语,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长卷跃然纸上。“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时空感骤然拉大。三十八年人生漫长,置于历史长河却不过瞬息。这既是对光阴飞逝的慨叹,更蕴含着对历史进程的深邃洞察与宏观把握。</p><p class="ql-block">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是何等惊天动地的豪情壮志!词人以浪漫主义的大手笔,抒发了中国人民征服自然、战胜一切困难的凌云气概与必胜信念。结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则以极其质朴却力透纸背的语言,揭示出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它既是对过往光辉历程的凝练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有力号召,激励着人们永葆进取之心,勇毅攀登前行。</p><p class="ql-block"> 整首词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有对井冈山焕然新貌的生动摹绘,又有对革命烽火的深情回望;既喷薄着气吞山河的壮志豪情,亦蕴含着深邃通达的人生哲思。词风雄浑豪迈,意境宏阔辽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广阔胸襟与伟大抱负。其历久弥新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如不灭的灯塔,持续激励着一代代人为崇高理想而接续奋斗。(林长华 文/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