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风的旷野去读《去有风的旷野》

快乐 . 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有风的旷野》作者阿来,也是《尘埃落定》的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选书一般不关注作者,只是通过书的内容简介来取舍的,选择《去有风的旷野》是受了它文章题目中的一个个“行记”“行记”的诱惑,我向来对游记散文没有免疫力的。书刚拿到手的那段时间人特别忙,忙里抽空翻看了第一篇《十二背后》顿觉头大,满篇的地质学知识和植物学知识看的我直蒙圈,一遇到岩石、崖壁就讲地质形成的原因,一看到植物就讲科属分类,就讲花、叶、根、茎特征,就讲生长分布和习性,我怀疑我拿到的是一本某学校给学生们使用的教学课本,我也怀疑这本书的作者阿来是一位教这方面知识的老师,遂上网查了一下惊讶的发现阿来就是《尘埃落定》的作者,有点尴尬了,真是对不起作家阿来了,《尘埃落定》电视我看了一遍半,书也看了一遍半,那半遍是时不时的在遇到和土司、和藏民、和罂粟、和保卫战有关的话题时找出书中的相关篇章再翻一翻的,故事内容深入我心我竟一直没有记住作者就是阿来,真是抱歉、抱歉。为着这份抱歉和对作家阿来的崇拜我也一定要把这本《去有风的旷野》认真读完。所以这次进山我带了它,并读完了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欣喜的是书的第二篇《四姑娘山行记》就是我的菜了。有游有记,既记了吃住行,又记了花鸟树,是我要的那个味了。虽然还是写了多多的地质学和植物学知识我也乐意看了,植物我本就很感兴趣的,就当跟着作者进行专业学习了,地质知识我不感兴趣,那就粗略过过好歹跟这些地质专有名词混个脸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阿来是成都人,是成都深山中马尔康县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从文中能看出作者是一个致力于坚守初心的人,所以作者对那些最原始的、最初形态的东西很是珍爱。他写这些岩石、写这些崖壁总是忧心人们的过度涉足而被破坏,写这些花、写这些草总是有些排斥园林中的过度迎合人们而被驯化过的物种,他总是要不辞辛苦的去旷野探寻那些:野桃花、野梅花、野梨花、野樱花、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一个俗人,颇爱那些艳丽的、花团锦簇的、绿意盎然的景象,但俗人俗世呆久了偶尔也会雅一回,和朋友一起去有风的旷野野一野,我们也曾见过漫坡满谷的野梅花、野桃花,但拿出手机照相后总是对它们不够满意,因为它们的那种粉红太淡了拍出来总是不够惊艳,看了书中作者的描绘我想我以后不会再嫌弃了,因为作者说“眼前是一片粉色的雾”你听听,你听听,这种感觉多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对杜鹃花是真的爱到骨子里的了,每遇杜鹃花都是如数家珍。高山杜鹃我以前做驴友的日子里也有幸见过多次,但大多数都是远观,只有穿越太白山那次,在太白山顶真正的和杜鹃花近距离接触过,看作者写米仓山、大凉山的高山杜鹃的生长环境也和我在太白山上见过的环境极相似只是可惜了当时还没有见到这本书也就没有能力去细细的观察它属于哪一种类了,这次来厚畛子也是想再走走太白山的,虽然知道以自己现在的腿脚功夫绝对是上不到太白山顶的,但还是想走一走,能走多远是多远,毕竟这条路线也可算得上是移步换景,处处有惊喜的。哦,对了,在这本书中我还知道了为什么太白山顶那几个深水坑坑叫“海”了——高山湖泊就叫海子。可见我在太白山所见的那几个不是很大的“水坑”曾经多年前也是蓄水量十分壮观的湖泊的。(在这里插一句广告:同是上太白山,从我们周至县厚畛子镇这边登山你看到的景致绝对甩太白县那边几十条街,只是这边旅游开发的没有太白县那边方便现代化,登山全靠两条腿要有一定登山经验和强健的身体才可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爱梅花我也爱梅花,除了梅花我还爱古梅树那古朴的、神韵极佳的虬枝,我们周至县楼观台正殿的院中就有两株古梅树那姿态一看就让人觉得它一定是一棵可以有故事的树。当时和友人约定等梅开时一定再去,可随后总是忙忙碌碌的也就又不了了之了。小时候是一次梅花都没见过的,只在书中的诗词、篇章中领略过,最先入心的是梅那种凌寒独自开的精神,近几年绿化带中、小公园中经常能见到梅,但因我们当地气候的原因甚至让我都怀疑那句“凌寒独自开”应该改写成“阳春三月梅花开”了。有幸的是大前年腊月快过年的时候突降大雪,第二日我便一个人开着车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几经打听终于在我们周至县竹峪镇周城上坡处找到了那片可踏足的雪中梅园,第一次闻到了“凛冽的清香”,😊😊😊之后只要看到这个词我就会想到我在雪中梅园兴奋的嘴巴合不拢的大口嗅梅香的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初夏时和闺蜜小来(此小来非阿来)在周至县广济镇的清凉寺中见到了树上结的一种红红的似梨又似海棠果的果子我纳闷了:树我很确定是梅树,但我从不知梅树开过了花也是会有梅果的。百度识物后确定了它就是梅果,随后又在好几棵树上都见到了梅果,嘿嘿嘿,“不是君不在,只是不识君”啊,正巧今日在书中也看到了作者对梅果的详细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来想着读完这本书可以做个计划安排一次书中某个地方的旅行,但当我看完之后心里一片窃喜,😊😊😊不用了,不用了,我是周至人我骄傲,书中所描绘的大山中的各种景象我们周至的山山沟沟中都能找到,还真没有必要舍近求远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个人认为,这句话不是那么的对,书是用来开蒙启智的,试想一个懵懂无知的人满世界的乱跑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先读书,后行路。当然了有条件的话边读书边行路,或者说先读书再行路,然后返回来再读书这应该是最好的安排了。🦜🦜这点小建议想给每到假期就计划着带孩子出去旅游的各位家长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雨天写于厚畛子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8月9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