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广州市市花—木棉花</p><p class="ql-block"> 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全称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水荫路113号,是为纪念1932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阵亡的1983位将士而建,1933年由华侨捐资建成,现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凯旋门:高13.74米,门额镌刻林森题写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背面为宋子文所题“碧血丹心”。</p> <p class="ql-block">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闸北,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领下奋起抵抗,激战33天,毙伤日军万余人,史称“淞沪抗战”。此役延缓了日军侵华步伐,成为局部抗日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 十九路军凇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东门。</p> <p class="ql-block"> 先烈纪念馆:展示军服、战地照片等300余件文物,详述抗战史实。</p> <p class="ql-block"> “先烈纪念馆”由蒋光鼎将军所书。</p> <p class="ql-block"> 浮雕墙:长46米,以“闸北巷战”、“大刀队”等场景再现淞沪抗战壮烈场面。</p> <p class="ql-block"> 抗日亭:方形攒尖顶建筑,“抗日亭”三个大字,由“一.二八”凇沪抗战将军、时任凇沪警备司令戴戟于1932年书。</p> <p class="ql-block"> 抗战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 凇沪抗日暨历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建于1933年,墓区呈圆弧形设计,墓碑由蔡廷锴题字。</p> <p class="ql-block"> 将军墓:安葬蒋光鼐、蔡廷锴两位将领骨灰,1997年从北京市八宝山公墓迁葬于陵园。</p> <p class="ql-block"> 戴戟将军的骨灰于2016年从苏州迁葬到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十九路军凇沪抗日战士墓。</p> <p class="ql-block"> 广东省航空纪念碑。“航空救国”四字由孙文题写。</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一侧由徐向前题写:“广东省航空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十九路军凇沪抗日阵亡将士题名碑,共计1983位阵亡将士的英名。</p> <p class="ql-block">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碑位于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中轴线的最北段,该碑建于1932年,纪念碑底座为立体方形的花岗岩石,镌刻有李济深的题字“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碑“和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沪卫戍长官陈铭枢、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会同立石” 碑字,其上竖立了一座十九路军战士铜像,纪念碑四周由铜狮和铜铸立鼎,还有古罗马式半圆柱回廊组成,在回廊的左右亭墙有1933年林森撰文并手书的《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全文和《十九路军公墓纪念碑》碑文。此碑也是陵园中的主体和代表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先烈纪念碑:高19.2米,碑座刻有战役经过及烈士名录,顶部为持枪战士铜像。</p> <p class="ql-block"> 参观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感受到这座陵园不仅是对英勇将士的纪念,更是一段民族抗争史的生动见证。</p><p class="ql-block"> 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十九路军将士用鲜血铸就的丰碑,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