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协议在中国天津老城东南相继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租借地。1860年,英国首先在天津设立租界,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在天津设立租界。同时,天津也是中国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之一。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对日战争胜利后,正式收回天津的最后两个租界,标志着天津租界历史的结束。 民国时期天津租界,留下了大量带有其文化符号的建筑,天津老城区不分区域,仍然保留着百年前的分风格,形成今日津门“万国建筑博览”之奇观。 天津十大名人故居包括张学良故居、梁启超故居、李叔同故居、曹禺故居、袁世凯故居、溥仪静园、霍元甲故居、庆王府、顾维钧旧居和段祺瑞旧居,我们只走了其中的小部分。 我们去了张爱玲旧居、张学良旧居、李叔同故居,静园、袁宅还有张园。 张爱玲旧居 1923年,张爱玲随家人迁居天津,居住在法租界三十二号路(今赤峰道),直至1928年,这段时光将近六年。这幢房子是张爱玲曾外祖父李鸿章留给她祖母李菊藕的家产。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中多次提及天津,尤其是她在散文中提到的“第一个家”。 然而,张爱玲在天津的旧居具体位置一直是个谜。经过多方学者的研究,最终通过《符璋日记》中的记载、张爱玲文章中的门牌号以及幼年张爱玲与弟弟的合影中的建筑物比对,确认了张爱玲天津旧居的地址为赤峰道83号。 漫步在赤峰道83号,仿佛能听到张爱玲的童年回忆在耳边回荡。她曾在文章中描述:“院子里有个秋千架”,“某次荡秋千荡到最高处,惚地翻了过去”,“夏天中午我穿着白地小红桃子纱短衫,红裤子,坐在板凳上,喝完淡绿色,涩而微甜的六一散,看一本谜语书……”这些细节让人不禁想象张爱玲在天津的童年生活。 旧居作为饮品店对外开放,我们两个买了一杯卡普基诺39,一杯美式36,75元,这样,就能名正言顺的上楼参观了。这样的方式反而好,少了嘈杂,多了宁静。 喝咖啡在楼上,我们上了楼, 楼梯中有个平台,就像上海石库门的亭子间的位置,里面是一家写真室。 再顺着楼梯往上, 几间民国装饰的房间,布置的很大气,也很小资, 我们选了一个非常民国的桌子, 卡普基诺来了, 我的美式也来了,这里坐着喝咖啡,真是好享受,喝的是情调。 旧居的展示完全融入在商业模式里,你也可以完全融入到每一个30年代的展品中,幸亏这样,否则,我们还享受不到这样的民国风。 也忘了是什么房间,有麻将桌和梳妆台。 张志沂(张爱玲的父亲,李鸿章的外孙)的书屋。 每一间房间都布置成可以坐下来喝咖啡的, 西式的小阳台上喝咖啡真是好有滋味,好有感觉, 老式的留声机,可惜没有声音, 1923年,张爱玲2岁多时,其父津浦铁路局谋得英文秘书职位,举家由沪迁津。 这时期,她住在这里,是她曾祖父的房产,天津赤峰道83号, 那时她才三岁,刚能记事。她在这里一直住到1928年,将近六年。 她在《私语》里说:“第一个家在天津。” 她多次回忆这个家:“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磁罐里。旁边有黄红的蟠桃式磁缸,里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阳光照到那磨白了的旧梳妆台上。” “我开始认字块,就是伏在床边上,每天下午认两个字之后,可以吃两块绿豆糕。”这些回忆充满着温暖快乐。 墙上挂着几幅张爱玲的照片,她一向清冷孤傲的眼神,似乎穿越了时光, 洞察着每一个来访者的内心。 一楼是会客厅,分里外两间,中间隔了几层台阶,因而外间更为高敞。 客厅里又一架钢琴,现在,这里也是租服装,拍写真的地方, 母亲出洋之后,她父亲将姨太太接到家里住,一度非常热闹,时常有宴会。 这客厅里飘散出来的欢声笑语,是很温暖的,因而她说,这里“有一种春日迟迟的天气”。 “相爱的人往往爱闹意见,不相干的人却能互相容忍”,“回顾这一生,我们身上的许多伤害,总是来自于身边最亲近的人。” 咖啡喝完了,她却还在这里,守着她们的过去。 张学良故居 张学良故居是第二天去的,离我们住的全季酒店月1.5公里,所以,步行去的, 法国工部局大楼位于天津法租界核心街道大法国路(今和平区解放北路34-36号),建于1934年, 该建筑最初为法租界警察部驻地,后改组为集警务、道路与卫生管理为一体的工部局, 这里是地铁3号线,和平路站,离津湾广场站一站路。 国民饭店,原名“国民大饭店”,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刚建成时,国民饭店拥有客房160间,是当时天津餐旅界最豪华的饭店之一。 瓷房子前身为一栋法式小洋楼,系近代中国外交家黄荣良故居。 2002年9月,粤唯鲜集团总裁张连志花3000万买下小洋楼,而后将小洋楼贴上古瓷器建成“瓷房子”,于2007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 瓷房子共有4层楼,整个楼房修建一共用了7亿多片古瓷片,13000多件古瓷瓶、瓷盘、瓷碗,300多尊历代的石雕造像,300多件汉白玉石狮子,300多个瓷猫枕,20多吨的水晶玛瑙等,墙壁上也是用瓷片拼贴而成的画作。被称为是一座价值连城的“中国古瓷博物馆” 张学良故居终于到了。 民国十三年(1924年),张学良以张寿懿(张作霖五夫人)名义从法国领事馆购买而来。同年,张学良率部进驻天津,住进小洋楼,此后的民国十三年(1924年)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张学良每次来津都会住在这里。 张学良故居是一栋三层米灰色洋楼,巴洛克风格为主,占地面积1003.64平方米,建筑面积1418平方米。 门厅离有一张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在故居二楼阳台的画。 前楼一层有接待大厅、中西餐厅和梅兰芳舞台。 大厅尽头,则被设为“梅兰芳舞台”,张学良喜欢京剧,和梅兰芳的关系非常好,经常邀请梅兰芳来到少帅府,所以专门设置了这处梅兰芳舞台。 二楼的阳台,一楼门厅里的张学良的画,就是在这个阳台上。 这个阳台上可以看到门口的“张学良故居”几个字, 赵四小姐的会客厅。厅内的鸳鸯椅都有精美的雕刻,也寓意着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不离不弃。 赵一荻卧室。这是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两人的卧室,房间布置的温馨舒适,房间中的壁炉是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主用来供冬天取暖。 上三楼, 三楼是一个舞厅, 宽敞的舞池, 回到一楼,门厅旁边的小卖部,出售各式各样纪念品, 里面还展示了少帅的橱窗。 张学良,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传奇人物,张学良的一生,波澜壮阔又充满争议。他的传奇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供后人缅怀、敬仰与思索。 李叔同故居 李叔同故居离张学良故居比较远, 我们坐网约车去李叔同故居。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李叔同又叫“弘一大师”,1918年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灵隐寺。 李叔同故居占地4000平方米,分为园林和故居两部分。 园林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由太湖石假山、人工湖、 纪念亭和凉亭等组成。 当年这个院落前门开阔,磨砖对缝“虎座”门楼十分壮观,门楼上挂有“进士第”大匾,过道悬挂“文元”大匾,五磴台阶, 故居占地1400平方米,由四组院落、48间房屋组成,传统砖木结构,呈“田”字型格局,凝重而庄严。 为恢复故居原貌,增强历史原真性,最大限度地复原了李叔同生活起居场景, 包括桐达钱庄、佛堂、中书房、意园等。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艺术大师和佛学大师,多才多艺,学识精深。 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从黑田清辉学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造诣甚深。 李叔同故居建于清代,系李叔同父亲李筱楼所修建。1882年,李叔同3岁时随全家迁入,至19岁(1898年)赴上海前一直居住在此。 他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为日后在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故居的园林里养了一些猫, 园方有明确提示, 可是这里的猫太粘人,我坐在凉亭里休息,这只猫先跳到桌子上,然后,就跳到我的身上,匍匐着,看了园方的提示,也只能叫它早些离开。 静园 到静园是第三天,坐地铁去的。 在酒店对面的3号线津湾广场站坐3号线, 坐2站路,在营口道换1号线。 1站路鞍山道下车, 很快就到了静园。 静园始建于1921年,初名乾园,为北洋政府驻日公使陆宗舆宅邸。1929年7月—1931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携皇后婉容、淑妃文绣于此居住,更名“静园”,寓意“静观变化,静待时机 ”。 静园园内建有砖木结构楼房一座,融西班牙式和日式风格于一体, 草木葱郁,静谧宜人,是天津租界时期庭院式私人宅邸的典型代表。 2006年8月到2007年7月,对静园进行了完整性修复, 这是修复前和修复后的对比。 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撵出北京后,来到天津张园,5年后携皇后婉容、淑妃文绣来到同街乾园居住。 继续他荒唐的皇帝生涯,蛰伏待机,图谋复辟满清帝国。 1931年11月10日晚,溥仪从静园后门悄悄溜出,秘密离开天津,到达东北,并在日本人的协助下,当上了伪满的“康德皇帝”。 新中国成立后,静园被人民政府接收, 静园一楼恢复大餐厅、小餐厅、会议室、会客室、文绣卧室等;二楼恢复祠堂,溥仪和婉容的书房、寝室等。 这里是溥仪和满清遗老议事的场所。资料显示,因对复辟意见不统一,溥仪曾在这里与满清遗老发生激烈争吵。 文绣房间, 末代皇帝的皇妃文绣,天津期间就住在这里,明显比婉容卧室要寒酸。 皇后婉容的卧室兼作吸食鸦片的场所, 溥仪的卧室, 尽管早已不是皇帝,可溥仪在天津生活还是端着皇帝架子,依旧让婉容、文绣以及满清遗老们向自己请安,完全皇帝的方式来进行。 二楼溥仪书房 静园的楼梯间, 大餐厅,溥仪宴请宾客的房间,平日里,这里就成了溥仪与婉容共舞之处。 小餐厅,溥仪与婉容经常在这里共进西餐, 展馆最大限度地挖掘、保护、利用静园的历史人文价值,整理公司复原和仿制了部分室内家具及生活用品,对上千幅历史图片和120万字的文史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完成了“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展览资料的编撰工作,建成了爱新觉罗.溥仪展览馆。 在静园的历史中,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如今,静园已成为一个历史的见证,让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皇家的奢华与残忍。走进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袁宅 袁宅离静园有一些路, 我们坐公交去, 在海河意式风情区下车, 沿着海河岸边走一些路, 前面就是袁宅。 袁宅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尼德兰式风格的建筑, 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周墙身托起的又高又陡的双坡顶,还有屋顶上的那座采光亭。 进去要买票,70岁以上30元每人, 这座建筑是袁世凯在1908年花了很廉价的银子买下的近六亩地, 请英国和德国设计师设计,在此盖起了三层小洋楼,共五十四个房间,建筑面积两千多平方米。 天津是袁世凯的发迹之地、根基之地。 袁世凯在乡野蛰居三年,一九一一年东山再起,回京担任总理大臣。一九一二年,他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一九一六年复辟帝制不成,在羞愧忧惧中一命呜呼。 天津这栋“袁宅”直到一九一八年才完工,不要说居住,他连看也没看过。所以,“袁世凯故居”是有名无实。 那麼住在袁宅“颐养天年”的人是谁?此人名叫袁乃宽。他是袁世凯的家臣和亲信部下,因同乡同姓和世交的关系而成为“族侄”。 然而,袁宅的铭牌上既没写“袁世凯故居”,也没写“袁乃宽故居”,而是含糊地写着“袁氏宅邸”。这就给遊客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也为袁宅的身世埋下了伏笔。 上二楼的楼梯, 楼梯上挂着1972年出生的书画家朱兆煜的笔墨,很奇怪,不是老早的东西,而是现代的物品。 墙上的笔墨还是朱兆煜的。 袁世凯一生正式娶进门的有一妻九妾,共有17个儿子和15个女儿,这些子女又生育了22个孙子、25个孙女,共计79人。 推开窗户,就是海河, 这里还专门设计了一间八角形房屋,以此化解风水不利,几面窗户都朝海河,无论潮涨潮落,河水都好似往八角楼里流,象征无数财源好运流入袁家。 这个亭子叫八骏亭, 外形亮眼,气势不凡,站在此处可以俯瞰海河美景。 如果说这个留声机是民国的,还有人相信, 而这个照相机是民国的,谁信呢! 离开了袁宅,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 张园 张园就在静园对面,我们也是从酒店坐地铁到鞍山道下车,走过来。 路过静园, 张园,这座静静矗立百年的宅邸,承载了太多故事。孙中山、溥仪这两位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都曾入住张园, 我们的免费票。 张园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如推翻帝制、创建共和、日军侵华、军民抗日、天津解放等。 1912年,孙中山先生来到天津,他在这里召开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仅仅过去了54天,另一位历史人物溥仪也来到了张园。见证了中国由封建王朝向民国的转变。 可以说,张园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如今,张园已经成为了一座博物馆, 分为主楼、张园往事和民国风情街三个部分。 主楼的外观典雅庄重,内部装修豪华气派, 曾是张彪及其家人的起居之所。 主楼内部设有多个展厅,展示了张园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 这面是2022年3月15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五星红旗。 主楼高四层,还可以上去, 可以看到顶楼的结构。 三楼展厅展示了张园在抗战时期的生活场景,包括当时的家具、生活用品等,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四楼展厅则展示了张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使用情况,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新面貌。 准备走出时,来了一拨参观者,不同的是,讲解的形式好像是实景剧, 讲解员是一拨人,在他们的演出下,带着参观者走过一个又一个景点,这个场景是伴随着枪声,向敌人碉堡冲击(上楼)。 参观者尾随这一路向前。 张园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许多重要时刻。 走进张园,感受那段历史的厚重,领略这座建筑的魅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从袁世凯的欧式豪宅到梁启超的饮冰室,每座建筑都承载着历史名人的生活印记与时代风云。溥仪静园的龙形喷泉、张学良公馆的西洋集仿、霍元甲三合院的武术魂,砖瓦间凝固着民国传奇。 下回分解是逍遥游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