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25 <p class="ql-block">“华清宫”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区骊山脚唐代帝王别宫“华清宫”遗址处,南依骊山,北面渭水,与“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紧邻。</p><p class="ql-block">本为“骊山国家森林公园”之部分,1984年于骊山脚发现“华清宫”遗址后而形成独立景区,至2015年两景区合并,成为与北京颐和园、圆明园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列的“中国四大皇家园林”</p> <p class="ql-block">骊山为凸起在渭河盆地的地垒式块状山体,北坡陡峭南坡缓长,因始于6500万年前的地质断裂作用而形成山体北缘断层</p> <p class="ql-block">山间流瀑</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唐华清城广场中央的《长恨歌》是根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为情感故事为原型而创作的一座大型雕塑</p> <p class="ql-block">长9.15米,高3.6米,面积约30平米的大型蚀刻壁画《杨玉环奉诏温泉宫》系由90块白色大理石拼接而成。再现了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玄宗李隆基在骊山温泉诏见杨玉环的夜宴盛况。</p><p class="ql-block">整幅壁画将53个登场人物层次有序地合为一处,主次分明,布局有序,静动清晰,立体感极强,集中反映了当时的国情及宫廷生活</p> <p class="ql-block">骊水温泉自古就是汤沐圣地,西周周幽王于此建骊宫;秦始皇时以石筑室,名“神女汤泉”和“骊山汤”;汉武帝时建离宫;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年)高宗更名“温泉宫”。</p><p class="ql-block">玄宗在位时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楼阁,天宝六年(747年)正式取名“华清宫”,又因其系建于温泉上而名“华清池”。</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华清宫”自古以来一直就是历朝历代皇室、王公众臣及达官贵人的集中洗浴中心</p> <p class="ql-block">“华清宫”影壁</p> <p class="ql-block">通往主景区之甬道</p> <p class="ql-block">“山水唐音”景观</p> <p class="ql-block">“华清宫”温泉源自骊山北麓,形成于约三百万年前,由两组断裂构造的交叉部位上前震旦系片麻岩中溢出,千古不竭,早在6千年前就为当地的姜寨先民所用,唐代起更被誉为“天下第一御泉”。</p><p class="ql-block">位于一石券洞内的古泉眼水质温和晶莹,无色无味,属中性硫酸氯化物钠型水,富含47种矿物质与微量元素,长年恒温43℃。</p><p class="ql-block">图为“温泉古源”</p> <p class="ql-block">矗立于温泉古源之上的“夕佳楼”建于清朝末年,门洞上方的“夕佳楼”砖雕嵌于民国时期,为中国现代政治家与书法家于右任先生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位于九龙湖北岸红墙绿瓦、飞檐翘角的“飞霞殿”被誉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第二帝宫,也是这对情侣每年冬季在“华清宫”沐汤时的爱巢寝宫。据记载从开元二年(714年)至天宝十四年(755年)间,两人在此过冬达36次之多</p> <p class="ql-block">“飞霞殿”之“御膳苑”</p> <p class="ql-block">占地400平米的九龙殿“莲花汤”又名“御汤九龙殿”,为已发掘骊山温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汤池,系专供李隆基沐浴的汤池。</p><p class="ql-block">该池建于开元十一年(723年),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米,深1.5米,轮廓呈莲花瓣形,池底及四周均以青石铺砌,内设两层台及两个圆形水口</p> <p class="ql-block">“御汤”石铭</p> <p class="ql-block">紧邻“莲花汤”的“海棠汤”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系唐玄宗作为爱情礼物赠于杨贵妃的专属汤池</p> <p class="ql-block">“海棠汤”由24块墨玉拼砌而成,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因其平面形如海棠花而名。</p><p class="ql-block">该池为杨贵妃专属沐浴之处,故又名“贵妃池”,又因贵妃在入宫前小名“芙蓉”而叫“芙蓉池”</p> <p class="ql-block">“星辰汤”为所有出土汤池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该池建于唐贞观十八年(644年),是李世民的专属沐浴处,因其平面造型如“北斗七星”而名。池分“斗池”与“魁池”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星辰汤”</p> <p class="ql-block">“尚食汤”建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是专供皇帝近臣及为嫔妃服务的尚食局官员沐浴的汤池。该池的形制较小,工艺十分简单,面积仅约30平米</p> <p class="ql-block">“太子汤”建于唐贞观十八年(644年),为砂石与青石混砌,长52米,宽2.77米,深1.2米;池上殿宇歇山顶单层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据考李承乾、李忠、李弘、李贤、李显、李旦、李重俊、李隆基与李瑛等10位太子曾在此沐浴过</p> <p class="ql-block">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763年2月)唐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时,“华清宫”毁于兵火,直至1982年4月因骊山脚基建施工时方被发现。</p><p class="ql-block">1983年7月起,考古专家于骊山温泉源北部陆续发掘出“莲花汤”、“海棠汤”、“星辰汤”、“太子汤”及“尚食汤”等古浴池后成立“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1996年成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望湖楼”位于众多汤池的包围之中,相传是当年王公与宠侍们沐浴后行苟且欢娱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1994年于古汤池旁的“梨园祖庭”是我国唯一被发掘的唐代梨园遗址。据考唐玄宗时期共有四大梨园,此为“华清宫梨园”或“随驾梨园”,是唐玄宗为杨贵妃在宫廷内设置的专管梨园弟子住宿、沐浴和教习歌舞之处。现被辟为“梨园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位于九龙湖西岸的“九曲回廊”</p> <p class="ql-block">“湖心亭”</p> <p class="ql-block">意喻着出门之后可以西望京城长安的“望京门”</p> <p class="ql-block">已辟为实景舞剧《长恨歌》艺术馆的“宜春殿”</p> <p class="ql-block">“宜春殿”之“宜春阁”</p> <p class="ql-block">“长恨歌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艺术博物馆内的古代乐器雕塑</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38年)的“长生殿”是杨贵妃七夕盟誓的地方,源自白居易《长恨歌》中之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p><p class="ql-block">同时该殿亦是供奉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大圣皇后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及追封的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等7位皇帝灵位之处,故又名“七圣殿”</p> <p class="ql-block">“长生殿”后庭花苑</p> <p class="ql-block">“盟誓台”位于“长生殿”前广场中央,系为纪念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七夕盟誓而修建。台正中一棵连理树相传为当年两位情侣亲植,迄今已紧紧相依合二为一</p> <p class="ql-block">“长生殿”一侧的“芙蓉榭”</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的“白莲榭”为清末“环园”的主要建筑。它位于荷塘之中,造型清秀,景致别样。</p><p class="ql-block">1924年7月鲁迅先生赴西安讲学时曾于此就餐;1936年10~12月蒋介石设“五间厅”为行辕时亦曾于此宴请过各路军政要员</p> <p class="ql-block">“白莲榭”曾一度被迁往九龙湖景区并改名“龙吟榭”,直至2010年迁回原址后恢复旧名</p> <p class="ql-block">位于景区一隅的“碑海书林”现存北魏雍州刺史元苌撰书之《温泉颂碑》、唐太宗李世民御书《温泉铭碑》等历史名碑7通,历代诗石16块,石刻7处,石雕4对及建国后书画界与各界名流所刊碑碣诗石69方</p> <p class="ql-block">1959年人工挖掘的“九龙湖”总面积530平米,它又以长堤(九龙桥)分东、西(上、下)两个湖区</p> <p class="ql-block">“龙湖镜天”</p> <p class="ql-block">华清池中的“龙石舫”</p> <p class="ql-block">今景区“御汤酒店”之“翠华门”</p> <p class="ql-block">“御汤酒店”之“紫辰苑”</p> <p class="ql-block">位于骊山脚环园中的“五间厅”为一幢清光绪四年(1878年)临潼县令沈家祯修建的砖木结构厅房,为当时达官显贵的休憩之处。</p><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曾于此避难;1936年10月22~29日蒋介石在西安主持高级军事会议期间亦下榻于此。</p><p class="ql-block">同年12月4日蒋再次入住该厅并与张学良、杨虎城就民族统一抗战之事进行了为期数日的正面交锋,直至12日两位将军发动“兵谏”。</p><p class="ql-block">1982年,“五间厅”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又被西安市委确定为该市的党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位于“五间厅”一侧的“杨妃池”是蒋介石在华清宫期间泡汤沐浴之处</p> <p class="ql-block">把守骊山北麓山径的“昭阳门”为华清宫著名的古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初年临潼县遇大灾,此间时任知县沈家祯积极组织赈灾,终于缓解了灾情。为了缅怀其乐善功德,人们在骊山脚修建了此“乐善亭”并立碑以志纪念</p> <p class="ql-block">位于“乐善亭”北的“香凝池”与“涤尘池”系1927年军阀冯玉祥驻陕西期间为男、女侍从修建,女池为“香凝池”,男池名“涤尘池”</p> <p class="ql-block">“涤尘池”</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2日凌晨,当蒋介石得知张、杨二将军发动兵谏时,慌忙离开“五间厅”经“飞虹桥”翻过围墙逃至后山,躲藏在骊山西秀岭半山腰的虎斑石夹缝中,最后被搜山部队抓获。</p><p class="ql-block">图为“飞虹桥”</p> <p class="ql-block">蒋逃往后山之路</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当年藏身的“西秀岭虎斑石”</p> <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爆发后,在中共与各界民主人士的斡旋下,蒋介石最终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开辟了国共与全民联合抗日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事变平息后,国民政府于虎斑石前建了一座草木结构“民族复兴亭”;抗战胜利后又改成高4米,宽2.5米的钢筋水泥“正气亭”;建国后,亭名改称“捉蒋亭”;1982年成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易名“兵谏亭”</p> <p class="ql-block">位于骊山山腰的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当年颜真卿、欧阳询修习书法的“修文堂”</p> <p class="ql-block">1949~1950年,贺龙元帅在解放大西北期间曾多次登骊山,与友在这座“祺亭”对弈</p> <p class="ql-block">2017年7月,“华清宫”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确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