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我在青岛十七中的记忆

王春莲

<p class="ql-block">葛兴华 撰文</p><p class="ql-block">王春莲 制作</p> <p class="ql-block">我是青岛十七中首届毕业生,并在毕业30多年后作为教育者重返母校,有幸成为首届致明班班主任。和十七中相伴70年,对这里,我有许多话要讲。</p><p class="ql-block">初识十七中</p><p class="ql-block">1954年,我带着满心的激动和无限的憧憬,走进了十七中的校园。20世纪50年代的十七中校园,设施简单、环境简陋,远没有如今现代化的育人条件,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又充满梦想的地方,为我们留下了最值得珍藏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时阳光明媚的清晨,走进教室,那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在后来的相处中变得熟悉。那时的我们都有一颗求知的心,渴望在这片沃土上汲取知识的养分。老师们虽然授课风格迥异,但对我们这群小孩子都很热情、包容。他们的行为激励着我,我开始盼望以后能像他们那样神采飞扬。</p><p class="ql-block">在初识十七中的那段日子里,还有一段特别的记忆,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建校的经历。70年前的十七中是一片荒地,操场上坑坑洼洼。现在的同学们可能无法想象,建校初期校园里的许多设施都是我们亲手建造的。那时,一到课后师生就齐上阵,无论是平时严肃的校长,还是和蔼可亲的班主任,都投身到建校的劳动中。男同学们挥舞着铁锹铲平地面,女同学们则帮忙搬运石块和沙土。我还记得当第一块可以用于体育锻炼的场地被平整出来时师生们手舞足蹈的喜悦场景。在这片沃土上,我们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更学会了如何用双手去创造和改变。</p><p class="ql-block">回想起这段经历,我不觉得辛苦,而是充满成就感。在那些蓬勃生长的岁月里,我们不仅在学校学习知识,还锻炼了体魄,真正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p><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再次漫步在现代化的校园中,看着那些曾经亲手参与建设的地方,心中充满了感慨。那些日子,那些经历,已经成为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也是我作为十七中人永远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学习与成长</p><p class="ql-block">在十七中,我度过了宝贵的青少年时光。老师们不仅教授了我们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学习、思考。祁正钊老师的几何课简洁而深刻,我们会不自觉地沉浸其中。这令我感慨,是什么样的教学高度才能把数学的简洁之美如此朴实地传达给我们?何士森老师讲解物理概念时精辟、透彻,会用生动的例子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地展示给我们。冯群超是我们的历史老师,他的课节奏连贯,不掺一句废话。我常想,如果把他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将会是一份非常完美的教学文稿。</p><p class="ql-block">在十七中,我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畅想未来。后来,他们成为我成长路上最坚定的支持者。那些青年人的高远理想在我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坚定地要成为一名有知识、有担当的教育者。</p><p class="ql-block">丰富的课外活动</p><p class="ql-block">十七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活动,我曾加入舰船模型课外兴趣小组、并与同学吴永光以及初三的两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在中国人民航海俱乐部(现青岛航海运动学校)举办的培训。那50余天的学习是我高中生活中精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培训地点位于南海路3号对面。每天上午,我们学习舰船知识和模型制作的技巧;下午,我们沉浸在模型制作中,认真检查每﹣个细节,确保每一个部件都精准无误;晚上,我们有时候会观看部队文工团放映的电影。这里的大礼堂记录下了我的光彩时刻﹣﹣结业比赛中,我们四人组制作的主力舰模型在速度上取得了第一名,在外观上获得了第二名,综合成绩排名第二,也因此得到了代表青岛市前往杭州参加全国舰船模型比赛的机会。可惜的是,这次全国性赛事被取消了,我们未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成果。尽管如此,这段经历仍对我影响深远,它为我展示了一个课本外的世界,为我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p><p class="ql-block">回归与奉献</p><p class="ql-block">1958年,我从十七中毕业后考入曲阜师范学院物理系,后被分配到平度一中工作了30多年。1990年我被调至十七中,再次踏进这个曾经培育我成长的摇篮,一直奋斗到2000年退休。</p><p class="ql-block">回到十七中的十年是我最为激情洋溢的十年。我是一名物理教师,也是首届致明班班主任。我的学生出身贫寒,却充满潜力,眼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我明白自己肩负着这几十个孩子的未来,这次的责任更加重大。</p><p class="ql-block">"致力求知做人,明志报国为民。"作为班主任,致明班的这句格言是我最先传授于我的孩子们的。知识改变命运,格局改变眼界,希望我和孩子们都以此为训。</p><p class="ql-block">这群孩子是学校最守纪律、最爱学习、最勤奋刻苦、最懂事的,上课时没有一个人会走神。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起来在校园晨读的是他们;晚上熄灯后怕影响别的同学休息,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学习的是他们。第一次期中考试,全年级8个班,年级排名前40的学生中致明班占了39人。任课老师都告诉我,给致明班上课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太有成就感了。</p><p class="ql-block">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有时甚至会让我惊叹。有一次,上晚自习时学校临时停电,昏暗的教学楼里,其他班级的同学们都收拾书包回家了。我赶去致明班的教室,想安排他们回去休息,却远远地看到教室里有一片烛光,原来每个人的桌前都点着一支蜡烛﹣﹣他们仍在专注地复习。</p><p class="ql-block">我见证着孩子们的蜕变,也看到了他们在高考中的卓越表现,自豪而欣慰。致明班全班49人,所有人都考入了大学。刘伟锋以物理900分的标准分获得山东省最高分。现在,这个班级有31人获硕士学位,其中13人获博士学位。他们在学术上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更在对未来的选择中证明了他们对"致力、明志"的透彻领悟。如今,从理工到医学,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在各领域中都有致</p><p class="ql-block">明班学生的身影。</p><p class="ql-block">他们的成功,为十七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也为后来的学生树立了榜样,并激励他们追求卓越,不断前进。我的教学工作也获得了认可,荣获了山东省优秀教师和山东省特级教师的称号。</p><p class="ql-block">教育的传承</p><p class="ql-block">身为青岛十七中首届毕业生,又有幸回归母校担任教师,我见证了这所学校从初创到繁荣的历程。岁月如歌,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育人。我始终坚信,教育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它关乎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更关乎着国家的未来。</p><p class="ql-block">作为首届致明班的班主任,我带领着一批优秀的学子,看着他们一步步成长,最终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他们的成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也是对十七中精神最好的传承。我深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创新思维。我希望,每一位从十七中走出去的学生都能够带着扎实的学识和宽广的视野,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p><p class="ql-block">我期待,未来的青岛十七中能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出更多的辉煌。希望学校能够继续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和更高质量的教育。</p><p class="ql-block">我虽已退休,但对教育的热爱从未减退。我将继续关注母校的发展,尽我所能为教育事业贡献自身的力量。青岛十七中﹣﹣我的母校,您永远是我心中的骄傲。愿我们的学校桃李芬芳、群星璀璨,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愿每一位十七中的学子都能</p><p class="ql-block">够在这里收获知识,收获成长,收获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1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排右一是高金绪;右二是朱同芳。</p> <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高中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1998年首届高中毕业四十年时的合影,最后一排左一是朱同芳</p> <p class="ql-block">50周年校庆时,首届毕业生合影。最后一排右三是朱同芳;倒数第二排右三是高金绪。</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校庆时首届部分同学合影左二朱同芳;左四高金绪,右一葛兴华</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校庆时首届部分同学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