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头的青春绝唱,——《沁园春·长沙》赏析

龚 刚

<p class="ql-block">  当1925年的秋风掠过橘子洲头,一位青年独立寒江,看湘水北去,层林尽染。毛泽东笔下的《沁园春·长沙》,不仅是一幅秋日湘江的泼墨长卷,更是一曲熔铸着时代风云与少年意气的慷慨悲歌。</p><p class="ql-block"> 一、风雷激荡的政治底色</p><p class="ql-block">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新旧思潮碰撞的火山口。五四运动的余温未散,北伐战争的号角即将吹响,而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枷锁仍牢牢套在中华民族的脖颈上。此时的毛泽东,担心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风云变幻,正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着中国的前途与命运。</p><p class="ql-block"> 词的过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叩问,恰似惊雷划破长空。这既是对千年封建帝制的质疑,也是对未来中国道路的求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改天换地的实践,这句诘问早已超越个人感慨,成为一个政党对历史使命的庄严承诺。正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穿越时空,毛泽东的叩问同样在历史长河中激起回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挥斥方遒的历史回响</p><p class="ql-block"> 词的下阕承句,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转入追忆,将镜头拉回1913至1918年毛泽东在长沙求学的时光。那时的岳麓山下,聚集着一群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的青年学子。他们"指点江山,檄扬文字",在爱晚亭畔探讨救国真理,在橘子洲头纵论天下大势。</p><p class="ql-block"> 这些"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后来大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这些名字与毛泽东一起,在历史的丰碑上镌刻下青春的印记。他们"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并不是年少轻狂的妄语,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这种精神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一脉相承,却又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炽热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泼墨写意的秋色长卷</p><p class="ql-block"> 词的上阕,写景非常极致,堪称古典诗词中秋景描写的创新之作。词的起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开篇三句,以极简练的笔墨勾勒出时空坐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化用杜牧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却以"万山""层林"的壮阔气象,突破了个人闲愁的小格局。</p><p class="ql-block"> "漫江碧透,百舸竞流",动静相济,江水的澄澈与百舸的竞发,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的动态画图。"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更是将视野拓展到天地江河,鹰的矫健与鱼的从容,在秋日的背景下呈现出生命的律动。"万类霜天竞自由",将自然万物的生机与人类社会的变革巧妙勾连,为下文的抒情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气吞山河的少年意气</p><p class="ql-block"> 全词最动人的,是字里行间流淌的青春气息与豪情壮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既是对往昔的追忆,也是对理想人格的礼赞。这种意气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建立在对国家民族深沉热爱之上的自觉担当。</p><p class="ql-block"> 词的歇拍,"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富有动感的画面收尾,既是对少年时光的温馨回忆,更隐喻着在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的决心。这种精神与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迈、苏轼"大江东去"的旷达一脉相承,却又注入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实践品格与历史使命感。</p><p class="ql-block"> 站在橘子洲头回望,这首词早已超越了个人抒情的范畴,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它让我们懂得,青春的价值不在于温室中的绽放,而在于风暴中的搏击;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独善其身的安逸,而在于兼济天下的担当。当秋风再次掠过湘水,那声"谁主沉浮"的叩问,依然在历史的天空中久久回响。</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26日作于辰河世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