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的作业昆剧《烂柯山》</p><p class="ql-block">这些戏是我搁了好久没有去画的,今天恰到好处的时候,把戏啃出来,起码画过来了,手有过记性了,再画就没什么慌乱了。</p><p class="ql-block">昆曲《烂柯山》讲述了读书人朱买臣多年求取仕途不遂,其妻崔氏不耐清贫,逼其写下休书,另嫁他人。朱买臣随后高中金榜,崔氏欲再回头,无奈“覆水难收”,崔氏最后发疯跳水而亡。</p><p class="ql-block">这个戏以前在南京看过,也画过,现在再画,还是陌生,演的人不一样了,那种人身上的味道也变了,状态也变了,画画不是疯疯癫癫的吆喝,是静观其变结果的研究,工作者要侘寂自然过创作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我又一次看戏、看剧本、看遗事目的是充实我内心的空间,重要的目的是我能够更加了解主人公,也更加明白每一折戏特点,画的时候手上才不会“空”,一读戏我就出不了门了,因为,人整个的横三道四不裱戏言,关起门来倒是随心所欲,得心应手,今年三个展览我都做到了。在学习里面学习都学习的乐趣。而且,每一个人、每一刻钟都可以做到。</p><p class="ql-block">画戏的“看戏”,就不看热闹了,就是有的放矢、为我所用地反复观看。</p><p class="ql-block">我看戏,会感受到好演员是带“魂”上台,一个活脱脱的“人物”,在表演程式里,也在自己的内心里。</p><p class="ql-block">戏画就是尽力刻记着这些。</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作业昆剧《白蛇传》,剧情简介</p><p class="ql-block">在峨眉山修行千年的白蛇化身白素贞,在青儿的陪伴下,同游西湖。时值清明,西湖下起了潇潇春雨,雨中与许仙相遇,白素贞与许仙互生爱慕,二人成婚。金山寺僧人法海告诉许仙,白素贞乃千年蛇妖所变,唆使许仙于端阳节劝白素贞饮雄黄酒。白素贞显现原形,许仙惊吓身亡。白素贞为救许仙,去至昆仑山求取仙草,但遭到鹤、鹿童的阻止,未能如愿得取,幸南极仙翁见怜,赠与灵芝,救活许仙。画里蛇影与人间雄黄</p><p class="ql-block">端午的暑气,黏腻如戏台上未拭净的胭脂。门前悬着的艾草与菖蒲,倒像是从段昭南那幅《白蛇传》戏画里逃逸出来的几笔青黛——北昆的水袖犹在宣纸上漾着涟漪,白素贞披着月光似的绡衣,许仙的伞骨上还凝着西湖的烟雨。</p><p class="ql-block">张爱玲写:“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 段昭南的墨痕里便凝着这般甜稳的苍凉。他画白蛇盗仙草时衣袂翻飞如鹤唳,朱砂点染断桥相会,白素贞指尖将触未触许仙的袖,分明是“隔着三十年辛苦路往回看”的惘然——端午的雄黄酒,原是人间的照妖镜,照出情爱里盘踞的妖性。</p><p class="ql-block">北昆舞台上的白娘子,缠着千年之冤,她饮下雄黄现原形,何尝不是卸去人形的枷锁。</p><p class="ql-block">段昭南的笔锋勾出她现形时扭曲的腰肢,竟有凄艳的庄严。原来端午悬蒲斩五毒,斩的亦是心魔。白蛇水漫金山,漫的是情天恨海;我们啖角黍饮蒲酒,咽下的是世代相传的禁忌与痴缠。</p><p class="ql-block">这日子原该赠君艾叶香囊,我却念起画中白素贞鬓边那朵将萎的石榴花。张爱玲早道破:“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许仙赠白蛇的雄黄酒,何尝不是凡人赠异类的朱砂痣。</p><p class="ql-block">段昭南以枯墨扫出端午最凛冽的醒酒汤——情爱里现了原形,才得永生。</p><p class="ql-block">今且斟一杯雄黄,戏画里永困断桥的蛇影,敬人间犹自缠绕的粽绳。</p> <p class="ql-block">段昭南《千里送京娘》的传承之约</p><p class="ql-block">当段昭南先生饱蘸浓墨的笔锋,为北方昆剧经典《千里送京娘》定格下舞台的华光瞬间,他描摹的岂止是一折古老戏文?这分明是一场与时光的郑重对话——以丹青为信物,邀我们共同守护那份即将消逝的辉煌。</p><p class="ql-block">他擅长以简洁的线条勾勒赵匡胤英姿勃发,京娘的水袖翩跹宛若惊鸿的画面,只是有真情才能够将昆曲婉转的唱腔、细腻的身段凝固为永恒。</p><p class="ql-block">这不仅是艺术的复刻,更是为经典血脉注入当代温度,让沉睡于典籍的《千里送京娘》得以在人们心间重新流淌。在昆曲等传统艺术面临传承困境的今天,如此用心,何等珍贵!</p><p class="ql-block">画卷无声,却发出了最有力的邀约:真正的传承,不仅需要虔诚的守护,更需要为它点亮新生的火焰。</p><p class="ql-block">北方昆剧《千里送京娘》戏画,正是那束穿越时空的光。它告诉我们,当古老的灵魂被真诚唤醒,昆曲的婉转水磨调,终将在新的时代焕发更璀璨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传统并非尘封的标本,而是等待被重新点燃的火种。</p><p class="ql-block">段昭南戏画将这火种捧至你我面前。此刻,每个人都可以是续火者,走进剧院,倾听那穿越百年的浅吟低唱;支持创作,让经典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颜。当无数微光汇聚,昆曲的星河必将永恒灿烂。</p> <p class="ql-block">北方昆曲《拾画》白云生 演</p><p class="ql-block">段昭南的戏笔,为北方昆曲筑起一座纸上“百戏之师”的丰碑——水墨点染间,六百年昆曲风华跃然纸上,水墨凝魂·戏画传韵 </p><p class="ql-block">段昭南戏画礼赞北方昆曲《拾画》白云生 </p><p class="ql-block">段昭南先生以戏画为媒,将北方昆曲经典《拾画》中白云生大师的翩然风骨定格于方寸丹青,不仅复刻了舞台上的惊鸿一瞬,更以笔墨诠释了对昆曲艺术至诚的守护之心。 </p><p class="ql-block">他的戏剧人物画中见“戏魂”,承袭乾嘉雅韵。段昭南深谙昆曲“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美学精髓。</p><p class="ql-block">其笔下的白云生饰演柳梦梅,衣袂如云、眉眼含情,一招“拾画”身段流转,既精准还原了巾生行当的规范程式,又以水墨晕染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写意韵味。此般创作,恰是对北方昆曲剧院“保护、继承、革新、发展”艺术方针的无声呼应,更暗合传统昆曲“以规范为基础,以典雅为底色,追求雅俗共赏”的捏戏精神。 </p><p class="ql-block">笔底藏“忧思”,叩问传统薪传。画里有对昆曲命运的深切凝视。</p><p class="ql-block">段昭南以枯笔焦墨勾勒人物骨相,似在提醒观者:昆曲曾历“式微百年,不绝如缕”的沧桑,而白云生等大家更在动荡年代“卖茶贩菜,栖身漏庵”。此画既是对大师风范的追慕,亦是对当代昆曲“热中守本”的警醒——正如画中柳梦梅捧画如珍的姿态,段昭南亦以笔墨托举昆曲之魂,拒斥“忘本失神”的浮夸。</p> <p class="ql-block">北方昆曲《跪池》<span style="font-size:18px;">温航宇 演</span></p><p class="ql-block">今日《艺界报》重磅刊载当代戏画大师段昭南新作——北方昆曲《跪池》主题水墨戏画,以淋漓笔墨定格原北方昆剧院演员温航宇演绎的百年经典。画中柳氏水袖如刀锋,怒目斥夫;陈季常跪地瑟缩,狼狈中透诙谐;苏东坡摇扇蹙眉,文人调停反添乱。段昭南以“简笔传神”的独特语言,将昆曲写意美学与水墨虚实相生之韵交融,令温航宇赋予柳氏的刚烈灵魂跃然纸上,水墨凝戏魂·北昆绽新声。</p><p class="ql-block">此作不仅复刻了《跪池》中“男跪女嗔”的性别权力寓言,更钩沉北方昆曲的历史韧劲——自江南昆班北上传艺,至曲社曲师薪火相传,终使雅韵扎根燕赵。段昭南戏画早已成中华戏曲国际传播的“艺术护照”,从美国博物馆千人观展到海外画院跨国教学,令《跪池》等剧目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北方昆曲《李慧娘》洪雪飞 演</p><p class="ql-block">段昭南的戏画,恰似北昆精神的缩影——既扎根传统,又拥抱创新。</p><p class="ql-block">他笔下的《李慧娘》不仅是洪雪飞艺术生命的延续,更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符号:从美国硅谷美术馆的建立到习近平主席西雅图接见的殊荣,国民党主席洪秀柱为他台湾展览致辞,不难看到水墨戏画让昆曲跨越语言壁垒,向世界诉说东方美学“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深邃。 </p><p class="ql-block">段昭南,这位被誉为“当代戏画第一人”的白族艺术家,以“简、拙、稚”的艺术风格,将戏曲舞台的瞬间凝练为水墨永恒。他笔下的北方昆曲《李慧娘》洪雪飞演戏画,以遒劲线条勾勒李慧娘“冤魂复仇”的经典身段——水袖翻飞如泣血,眉目含恨却凛然。洪雪飞作为北昆代表性艺术家,其饰演的李慧娘兼具柔媚与刚烈,段昭南通过虚实相生的笔墨,将这一矛盾张力定格于方寸之间,重现了“鬼魂吹火”等绝技的戏剧冲击力。 </p><p class="ql-block">简笔传神,戏魂永驻,千幅戏画,守护昆曲文脉</p><p class="ql-block">段昭南对昆剧的贡献,远不止于艺术创作。他耗时数五十年挖掘整理濒危剧目,累计捐赠戏画1700余幅,其中2019年向中国昆剧博物馆捐赠《昆剧七十出》,涵盖《思凡》《游园惊梦》《十五贯》《满床笏》等经典剧目。</p><p class="ql-block">尤为珍贵的是,他以戏画抢救性记录北昆艺术家洪雪飞的表演精髓,为后世留存了“活态传承”的视觉档案。</p><p class="ql-block">其作品不仅被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收藏,更成为研究北昆表演体系的重要文献。 </p><p class="ql-block">北昆复兴:从活化石到文化使者。</p><p class="ql-block">北方昆曲剧院自1957年成立以来,始终是昆曲传承的中流砥柱。从《钟馗嫁妹》到面前的《李慧娘》等剧目创新演绎,段昭南以笔锋复活北昆魂韵,而北昆以当代生命力证明:六百年雅乐,终在“破圈”与“守正”间寻得生生不息之路。</p><p class="ql-block">北昆推动昆曲从“博物馆艺术”走向当代舞台。其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北方昆曲《玉簪记》</p><p class="ql-block">段昭南戏画让北方昆曲《玉簪记》破壁新生 ,从国家殿堂到国际舞台,段昭南戏画已成为中国戏曲传播的超级媒介: 水墨为媒,戏韵千秋:</p><p class="ql-block">一支画笔凝六百年雅韵,七十出昆剧藏半世纪匠心——段昭南的戏画,是东方美学征服世界的“文化护照”,更是传统戏曲破圈传承的鲜活基因库。</p><p class="ql-block">旅美戏画大师段昭南的笔墨正悄然将这份转瞬的舞台风华镌刻为永恒。2019年,他为中国昆剧博物馆创作的七十出昆剧戏画被永久收藏。其中《玉簪记》以泼墨写意融合工笔细节,不仅定格了潘必正与陈妙常的婉转恋曲,更将青年演员的“活态传承”升华为文化史册的视觉史诗。</p><p class="ql-block">国家记忆的书写者:2018年创作120出戏画献礼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以艺术铭刻梨园恩情;2015年作为唯一戏画家受邀习近平主席西雅图国宴,让水墨戏画成为外交名片; 跨界破圈的催化剂:2024年著作《看戏》斩获纽约ADC金奖等三项国际大奖,装帧设计以“剧场大幕”理念颠覆传统,让京剧文化跃升“设计界奥斯卡”;2025年《画秦腔·看大戏》专题连载50期,吸引百万观众互动,获陕西卫视《秦之声》转播; </p><p class="ql-block">他是教育传承的活教材:其戏画走进大理北附育英实验学校等课堂,学生通过水墨解读剧情,传统文化润物无声。</p><p class="ql-block">传统从未沉睡,它只在等一场青春的唤醒。</p><p class="ql-block">段昭南以“戏画存史”的笔锋证明:《艺界报》独家视角登录“段昭南戏画收藏馆”(冀福记亲题匾额),见证水墨如何让《玉簪记》穿越时空,在纽约、旧金山、大理的坐标间架起文化桥梁。</p> <p class="ql-block">北方昆曲《借茶》</p><p class="ql-block">段昭南的笔,是扎进传统的根须,亦是伸向未来的藤蔓。当《借茶》的水墨人物在网络与你对视,我们看见六百年昆曲正借一纸丹青,完成从氍毹到云端的美学历险。</p><p class="ql-block">北方昆剧院青年演员潘晓佳、于航演绎的《水浒记·借茶》,在段昭南先生的笔下化作一场穿越时空的水墨对话。画中阎惜娇倚门斜睨的娇嗔,张文远借茶调笑的谄媚,寥寥数笔跃然纸上——这不仅是明代传奇的诙谐剪影,更是传统昆曲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鲜活再生。 </p><p class="ql-block">段昭南以水墨重构经典,完成戏画的“时代性”密码。</p><p class="ql-block">段昭南以水墨重构经典,高龄的笔触碰撞日新月异的清新,印证“古老艺术永不衰老”的真谛; </p><p class="ql-block">段昭南在《艺界报》上将西方构图理念化入东方写意,令《借茶》的绯色衣袂在宣纸上翻涌出国际语汇; 轻喜剧的现代共鸣画中张文远狡黠的眉眼,恰是当下“社媒时代”众生相的写意投射,证明经典人性话题永不褪色。 </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万幅戏画:织就传统守护网</p><p class="ql-block">从戏剧创作中的门徒到“戏曲人物画第一人”,段昭南以近万幅作品构建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坐标系。抢救式创作:为梅兰芳、程砚秋等大师流派存影留魂,120幅梅派戏画成戏曲“基因库”; 昆曲视觉史诗,自《牡丹亭》至《借茶》,其昆曲系列串联成半部中国戏曲史; 播种机效应在徐州、淮安、大理等地捐赠数千画作,让戏画成为年轻人触摸传统戏剧文化的“二维码”。</p> <p class="ql-block">今天画昆剧《寄子》一折,是北方昆剧的代表作品,朱家溍宋丹菊演。</p><p class="ql-block">《寄子》,家国悲歌,父子诀别,是昆曲舞台上撼人心魄的经典。朱家溍所饰伍员,融文士风骨与武将气魄于一身,其声容并茂的演绎,正是北方昆曲艺术深厚底蕴的杰出代表。选择此剧,既是向老去的戏剧艺术人致敬,亦是对1956年后昆曲浴火重生、特别是北方昆剧院成立这一重要历史节点的深情回望。</p><p class="ql-block">2019年一则新闻报道:</p><p class="ql-block">应苏州市侨联、中国昆曲博物馆盛邀,著名旅美戏曲人物画家、教育家、剧作家段昭南先生的“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段昭南画昆曲”特展在中国昆曲博物馆隆重开幕。</p><p class="ql-block">馆长说,祖先们创造了昆剧,却没有感受到昆剧的辉煌。</p><p class="ql-block">我说了:我应邀创作七十出昆剧戏画,现在展览。</p><p class="ql-block">画“昆剧”才身临其境,才看到了昆剧的发展印迹,这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后1956年昆剧才有了姹紫嫣红的好光景展印迹,</p><p class="ql-block"> 1956年浙江昆剧团成立于,当年演出的传统昆曲《十五贯》以高度的思想性、人民性、艺术性轰动全国,让古典的昆曲艺术大放光彩,演绎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传奇。</p><p class="ql-block">1956年文化部组成四十一人的北方昆曲代表团赴南方演出,第二年也就是1957年在周总理的努力下,成立“北方昆剧院”。</p><p class="ql-block">2001年5月18日中国的昆曲被联合国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今天看到了这一份记录,选择了纪念朱家溍诞辰110周年,生前曾演出过的《麒麟阁·三挡》《四弦秋·送客》《浣纱记·寄子》《牡丹亭·学堂、游园》《青石山》《天官赐福》等剧目。</p><p class="ql-block">那个纪念演出吸引了众多昆曲爱好者和各界人士前来观看,座无虚席。</p><p class="ql-block">画昆剧才身临其境,才看到了昆剧的发展“印迹”一语,道尽艺术家以画笔探幽历史、复活舞台神韵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今天大暑,祝你不计其"暑"福运走进家来。</p><p class="ql-block">外面是热的不得了,画室里阴凉通气,我坐在里头,翻看昆剧的资料,先准备了工作是画《踏伞》一折,复来翻去,要弄清楚做南边的还是做北边的。</p><p class="ql-block">因为,这个戏在江苏演出的剧名是《幽闺记》在北京的演出剧名是《拜月记》,前生都是四大南戏之一的《幽闺记》又名《拜月亭》。</p><p class="ql-block">这本戏的故事流传较早,在元朝杂剧里关汉卿写《幽闺佳人拜月亭》,王实甫写《 才子佳人拜月亭》。</p><p class="ql-block">剧场演出介绍:《幽闺记》被列为中国古典十大喜剧之一,而《琵琶记》被列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p><p class="ql-block">虽说戏剧风格不同,但二者都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p><p class="ql-block">昆剧《幽闺记》在表演上,文戏武戏并重,既有细腻的唱念,也有精彩的武打场面。</p><p class="ql-block">起初,我看北方昆剧周好璐的演出,是在美国Facebook(脸书)上,几乎天天有戏迷在转发她在台湾访问演出的片段,两个人干干净净、清清雅雅的就着一把伞开展出来一段姻缘。</p><p class="ql-block">看七百多年以来王瑞兰与蒋世隆,一个官宦之女,一个贫门寒儒,在铁蹄破城圣驾南迁、百姓逃亡之际,展开了一场传奇美妙的人生邂逅。</p><p class="ql-block">画也是要花心思的,以前画的,和今天的会有出入,慢慢琢磨、慢慢顺手、慢慢成为文章。</p> <p class="ql-block">文/图片:段昭南 整理:硅谷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