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教师节 弘强国志2025】N0.1校园里的守护者——记齐师傅的师者情怀

青春如草

美篇号:6974282 昵称:青春如草 <p class="ql-block">  齐师傅在学校操劳了一辈子,名义上挂着电工的差事,实则里里外外的杂活几乎都揽在他身上,直到六十六岁才卸下担子回了家。那年多亏教办的同志体恤,将他的民办教师身份认定到六十岁,三十多年的教龄,每年能领五十块补贴。</p> <p class="ql-block">  而我对他的记忆,早在念书时就扎下了根。那会儿校园围墙还不那么严实,总有些小混混溜进来骚扰学生,可他们见了齐师傅,没一个敢轻举妄动。齐师傅曾有杆土枪,后来按规定上交了派出所,可那股子护校的硬气丝毫未减。有天夜里,外号“大嘴”的混混喝得醉醺醺,在学校里撒野闹事。齐师傅几步上前,厉声呵斥间自带威慑,见对方仍不知收敛,他转身抄起墙角的扁担往地上重重一磕,“咚”的一声闷响震得人心头一紧,大嘴当场就矮了半截,随即瘫在地上,两个同伙慌忙架起他,一溜烟就没了踪影。</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当年被他护在身后的学生,竟成了与他并肩的同事。后来我参加工作,与齐师傅共事时许多想法不谋而合,一来二去便成了忘年交。那年学校电表改造,大家推选我和齐师傅去候马采购。没想到他比我还会过日子,午饭只要了一碗饸饹面,在我再三坚持下,才勉强加了个卤鸡蛋。可就是这份刻在骨子里的节俭,在关乎孩子前途的事上,却变得格外“大方”。当年他侄女考师范,分数只够上自费档,要交一万元学费。那会儿的一万元,足够买下一个转正的名额,不是笔小数目。齐师傅没多琢磨,只淡淡一句:“娃还是得上学,才有出息。”说着,就把那一万块钱凑齐了。</p> <p class="ql-block">  工作之外,我们的交情还藏在田埂的泥土里。那时候到了秋冬,逢着星期天有空,我们常会去田里捡红薯。说白了就是在别人收过的地里翻土,找那些没刨干净的漏网之鱼。那会儿总凑成一伙的,便是我、齐师傅和老高三人。齐师傅教过我诀窍:“车辙压过的路底下红薯多,就是得费点力气。”这话成了我后来每次都能捡得比别人多的法宝。每次捡完,齐师傅总会把他的分我一些,笑着说:“你家里人多,我这点够吃了。”</p> <p class="ql-block">  他的认真,不只在生活里,更刻在骨子里的职业操守中。对电这东西向来极其严谨,每次操作都穿戴得格外规范。这份专业劲儿特别让我敬佩,他也总念叨着提醒旁人:“电可是无情的,千万马虎不得。”有一回,一位老师在家自己改电线,不慎被电击中。幸好那天齐师傅恰好在场,反应极快地抄起一根木棍挑开了电线,才没出大事。而这份靠谱,也成了同事们最信赖的依靠。齐师傅对同事们也总是热心得很,帮过不少忙。那会儿跟着他做事,他是经验老道的大工,我就是给他打下手的小工,跟着学了不少东西。</p> <p class="ql-block">  如今齐师傅早已离了校园,可每次走过那片他操劳过的土地,总能想起他扛着工具包的身影。那杆按规定上交派出所的土枪,成了特殊年代里护校的符号,而扁担磕地的闷响、加了卤蛋的饸饹面、带着泥土香的红薯,却在记忆里愈发鲜活。他从不是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老师,却用三十年的坚守,把电工的工具箱变成了育人的百宝箱——护校时的果敢是教我们正直,省吃俭用时的通透是教我们本分,供侄女上学时的坚定是教我们相信教育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最朴素的师者情怀:不必有三尺讲台,凡心向暖、行向光明处,便是对“师道”最长情的注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