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同源而异流

北平一夫

<p class="ql-block">  最近读《荀子集解》就想到了他的前辈《孟子》以及<u>孟子</u>与<u>荀子</u>各自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区别问题。可谓“二者同出而异名”,孟子与荀子两位先哲的生命相距七八十年。孟子与荀子虽同属战国时期儒家代表,然而二人生活的时代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的不同也就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取向:</p><p class="ql-block"> 1,时代, </p><p class="ql-block"><b> 孟子</b>:约生活于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主要活动在战国中期。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经过变法后实力增强,兼并战争加剧(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的前奏),但周王室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仍存,士阶层周游列国、宣传学说的空间较大。</p><p class="ql-block"><b> 荀子</b>:约生活于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主要活动在战国晚期。此时,秦国已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最强国家,统一趋势日益明显,各国为求生存更注重实用的治国策略,思想界也从“百家争鸣”逐渐向“融合统一”过渡。</p><p class="ql-block"> 2. 社会特征</p><p class="ql-block"> 孟子时代:诸侯争霸虽激烈,但“礼”的传统尚未完全崩坏,各国仍需借助“仁义”“王道”等理念争取民心和士阶层支持,孟子“<b>仁政</b>”思想的提出,正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对道德秩序需求的回应。</p><p class="ql-block"> 荀子时代:功利主义盛行,各国更看重富国强兵的实际效果(如法家思想的普及),单纯的道德说教难以立足。荀子强调“礼法并施”,正是适应了战国晚期对制度建设和现实治理的迫切需求。</p><p class="ql-block"> 孟子处于战国格局尚未完全定型的阶段,思想更具理想主义色彩;荀子则面临统一前夜的现实压力,思想更偏向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p><p class="ql-block"> 3,思想来源</p><p class="ql-block"> “<b>孟子</b>师事子思之门人”是传统儒学传承中的重要说法,即孟子并非直接受教于子思,而是师从子思的弟子,属于子思学派的后学,二者在思想上存在密切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子思(孔伋)是孔子之孙,其思想核心是“中庸”和“诚”,强调通过内心的“诚”来达到道德境界,为儒家伦理奠定了形而上的基础。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脉络:继承了子思对“心性”的关注,将“诚”的内在修养拓展为“性善论”,提出“四端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明确了人性本善的先天依据。</p><p class="ql-block"> 孟子把子思的道德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提出“仁政”思想,将内在的道德修养外化为治理天下的准则,使儒家思想从个人伦理延伸至社会政治领域。这种思想传承被后世概括为“<b>思孟学派</b>”,成为儒家道统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b>荀子</b>的师承,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但根据《史记》等文献记载,荀子的思想与儒家“思孟学派”(子思、孟子)有一定关联,但更偏向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综合与批判继承。从思想脉络看,荀子尊崇孔子,以儒家正统自居,尤其重视孔子的“礼”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法家、道家等学派的观点,形成了独特的“<b>礼法并重</b>”体系。后世学者推测,他可能受到战国时期儒家后学的影响,但并无确凿证据表明其有明确的“师从”对象。</p><p class="ql-block"> 荀子更像是通过对先秦儒学及诸子思想的反思与整合,成为儒家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荀子在人性论上对孟子的性善论的直接冲撞。</b></p> <p class="ql-block">  1. <b>关于人性论</b>:<b>性善 vs 性恶</b></p><p class="ql-block"> <u>孟子</u>:主张“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有“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是道德的先天基础。恶的产生是因为后天环境遮蔽了本性,故强调通过“存心养性”“扩充善端”实现道德完善。</p><p class="ql-block"> <u>荀子</u>: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如欲望、自私)是恶的,“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若顺其本性发展,会导致社会混乱,故强调“化性起伪”(通过人为努力改造本性),依赖礼法约束和教育引导。</p><p class="ql-block"> 2. <b>道德修养:内求 vs 外求</b></p><p class="ql-block"> <u>孟子</u>:侧重“内省”,认为道德根源在自身,修养的关键是“反求诸己”,通过涵养“浩然之气”等内心功夫,实现“仁”的境界,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p><p class="ql-block"> <u>荀子</u>:更重“外治”,认为道德需通过学习礼法(“学不可以已”)、师法教化(“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来塑造,强调外在规范对人性的改造,偏向现实主义。</p><p class="ql-block"> 3. <b>政治思想:仁政 vs 礼法并重</b></p><p class="ql-block"> <u>孟子</u>:以“性善”为基础,主张“仁政”,核心是“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认为君主需通过道德感召(“以德服人”)赢得民心,反对过度依赖刑罚。</p><p class="ql-block"> <u>荀子</u>:基于“性恶”,主张“礼法并施”,既重视道德教化(“礼”),也强调制度约束(“法”),认为“治之经,礼与刑”,甚至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隐含对君权的警惕和制度建设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4. <b>对“天”的理解:道德化 vs 自然化</b></p><p class="ql-block"><b> </b><u>孟子</u>:将“天”与道德相连,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是道德的终极来源,人通过修身可与天相通(“天人合一”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u>荀子</u>: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是自然现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人的道德、政治无关,人应“制天命而用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社会。</p><p class="ql-block"> 思孟学派代表了儒家“内圣”的一面,强调道德的内在性和理想性;荀子则更重“外王”,突出外在规范和现实操作性。二者看似对立,实则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儒家思想:孟子为儒家奠定了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荀子则为儒家融入了制度理性,对后世儒家(尤其是汉唐儒学、宋明理学与明清学)产生了不同方向的影响。</p><p class="ql-block">1. 人性论:孟子“性善论”,孟子提出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被视为一种积极的人性观,孟子强调的道德本能(“四端”)为人类共同道德基础提供了依据,但也有观点认为其对人性的乐观倾向忽视了社会约束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 2. 政治哲学:民本思想的现代解读</p><p class="ql-block">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虽未提出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在民”,但其强调君主需“得民心”“行仁政”,与西方“社会契约论”中对统治者责任的要求有相似之处。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孟子的民本仍以君主制为前提,与西方民主制度的核心逻辑存在本质差异。</p><p class="ql-block"> 3. 伦理实践:德性伦理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在伦理学领域,孟子的“仁义礼智”。孟子强调“养浩然之气”,而非单纯依赖规则或功利计算。有意思的是,这种“以美德为中心”的伦理路径,在20世纪西方德性伦理复兴中受到关注,被视为对康德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的补充,这里暂且不再多言只能另说。</p><p class="ql-block">4,坚守儒家基本思想,孟子始终坚持在儒家伦理体系中基于亲疏差序的“推己人”的自觉生发来强调“仁”的最为核心的价观。</p><p class="ql-block"> 在人性、道德、政治责任等议题的应对区别,实则是反映了时代背景不同下的差异带来的认知张力,而这种张力正是孟子思想与荀子思想分辨的原因。这种思辨自然使得后学去思考,我们人类的理想与社会治理到底是依据“内圣”还是“外王”还是二者并举的问题。《周易》有:“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现代社会语言则:“与时俱进”,甚是巧妙,也就是看情形,因势而动。</p><p class="ql-block"> 孟子与荀子分别生活在战国初期和末期,都归于儒家的重要代表,尽管后世有言荀子应属法家,但从司马迁《史记》中把荀子与孟子一起归于一篇《孟子荀卿列传》,因此说明在司马迁认为孟子与荀子都是儒家代表,二者只是在核心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常被视为儒家内部的重要“对立”。这源于他们生活的维度不同,正所谓“同源而异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