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事 战友情(七十九)

刘凤斌

为团部新营房安装照明线路 <p class="ql-block">  “点电灯是难事儿吗?”是,战友们都记得,当年驻守在大兴岭的我们团点电灯难,真难。能点上电灯太幸福啦,点电灯就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儿。除了团部用发电机发电点电灯,通信连、特务连跟着借光外,其他营连压根儿就没用过电,所用电器只有一样,手电筒。</p> <p class="ql-block">  我当兵是1969年12月至1975年3月份,按老百姓的算法应该说是七个年头。我们部队全称是沈阳军区守备第五师第十四团,我是炮兵营营部指挥排的兵。上述文字当年属于机密,不允许泄露,如今无所谓了。我们团对外番号是1431部队,1992年撤编,内部编制秘密也早已公开。</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团部设在大兴安岭博林铁路线二十二公里(忠工屯),高寒地区,冬季零下三、四十度司空见惯。通信连、特务连随团部驻同一地,毗临二道河子生产大队,一、三营分散驻在团部附近。二营和我们炮营驻扎在三十三公里(卯山)那一片儿,纯山沟,除了铁路乘降所员工十来户外,别无人家。所谓的铁路小站都没用上电,二营和炮营就更别指望有电可用啦,我服役的几年中就是这种情况。</p> <p class="ql-block">  大约是1973年初春,十四团安装了一部柴油发电机,发电功率60千瓦,不知道是团里自购的,还是上级拨付的。白天发电满足基建设备及修理所机床等使用,晚上用来供司令部、团机关、通信连、特务连照明使用。1973年4月初,我带张书忠、许久昌来有线兵集训地通信连报到时路过团木材加工点儿时,看到一台带锯机正用圆木加工木板,锯割的轰鸣声音远远地就能听到,这台圆锯用的电就是那台发电机发出的。那时,司令部和团机关的砖瓦营房正在筹建中,搞营建需用大量的木材,发电机发电保证了木材的加工,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能说我当兵没用过电,在通连集训的六个月时间里,晚上点的就是电灯啊,和我们炮营的其它战友比,我们几位集训人员点过电灯,偏得啦。</p> <p class="ql-block">  1973年9月初,团司令部、机关的新营房落成,新房主人陆续迁入,此时,一项亟待解决的事宜摆在眼前,什么事儿啊,安装电灯线路呗。这不,通往博克图师部的永备通信线路架设工作已竣工完成验收,人员撤回到忠工屯驻地。电灯线路的安装任务理所当然地交给通信连来完成,通信连有线排的二、三班义不容辞地接受任务。黎为群是属穆桂英的,这个活儿又是他领命牵头干。与架线比,装电灯线属于小活儿,动手干就不用连队首长亲为了,但作业现场时常能见到药启富指导员的身影,他要做到心中有数,掌控进度是必须的。施工用材料、工具等必须得到保障,由代理排长郝文昌配合连队领导协调通信股来完成。郝排长还得负责有线一班的管理工作呢,所以,技术指导、质量保证及现场管理等事宜基本都交由黎为群班长来干了。</p> <p class="ql-block">  为新落成的营房安装照明线路不需要太多人员参与,记忆中只有我和许久昌两位炮营部人员协同通信排二、三班人员坚持完成了安装工作,可能是在黎为群提议下特殊安排的吧。张书忠怎么没参加呢?别忘了,因架线时在冷水中作业导致胃肠出了毛病,架线收官前他已住进了师卫生科,出院后直接回了炮营部。如今,已回忆不起有其它营连人员参加此项工作的场面了。</p> <p class="ql-block">  来通信连集训时,先上的是理论课,技师牛小锁任教。他曾讲过照明线路安装的技术要领,强调过,为了安全,开关必须接在火线上,也就是红黑两根线中的红线上,这句话我牢牢地记了一辈子,无论是为什么电器接开关,都要保证接在火线上。为团部营房接灯时我们就是这么做的,那时的开关很简单,黑色圆型的拉线盒,尽量固定在木制的材料上。</p> <p class="ql-block">  又是黎为群为装灯线的战友们演示操作,而且事无巨细,是一步一步地做给大家看,直至众人弄懂学会为止。看着黎为群站在梯子上砸墙孔的身姿,心有感触。同样是九台县同期入伍的知青战友,几个月来,收放线、攀杆作业、架设永备线路到如今的安装电灯等一系列技术,都是他教,我和战友们学,教者认真,学有所用。最后的结果是,学员受益,部队受益,眼见得刚刚架设完成的合格的永备通信线路已投入使用,解决了战备工作的一大难题,皆大欢喜。我和战友们真心佩服黎为群的能力,认同他半年来的工作业绩,战友黎为群有功,劳苦功高。</p> <p class="ql-block">  没记得团司令部及机关各部室都各有什么专门的办公室之类的设施,各个房间既是办公室也是住室,条件使然,这种布局就相当不错了。长条型平房,砖墙瓦盖,东西走向,北侧中间开一扇大门,进门是个大走廊,十来个住室门面北分列,不用说,住室全部开南窗,便于采光,活脱脱北方建筑形式。十四团的营房建筑多为这种格局,无论土木结构还是砖瓦建筑,大同小异,风格雷同。</p> <p class="ql-block">  装灯的基本程序是:房山墙打过墙孔,依次各房间的间壁墙打过墙孔,装绝缘磁管儿,穿线布线固定线,装灯座、灯头及开关,复检收尾,完成。程序简单,但必须保证灯座、开关安装位置合理、绝缘,线条走向安全,美观,人见顺眼、顺心。</p> <p class="ql-block">  我和许久昌两人一组,先是按黎教员指导的工作要领,利用几天时间完成了一栋房子的电灯线路安装工作,验收合格。之后,可能是出于信任,干脆安排我二人专门负责打墙孔工作,打完一栋换一栋,一栋一栋地接着打,直至过墙孔全部打完。我们专门打孔,接线装灯由其它人操作,普通平房电灯线路安装基本依此分工完成。</p> <p class="ql-block">  除了十多栋普通平房外,还真有一座不普通的建筑,那就是十四团引以为豪的二层楼房一一文化馆,鹤立鸡群,尤为出众。据说,建成后,在十四团存在的二十多年中,开会学习、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等各项活动的开展,都借力于这所建筑。它虽寂寞地伫立在山林之中,却给闭塞环境中的干部战士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喜悦。</p> <p class="ql-block">  图中所见的文化馆只剩残余部分了,看着好象一个普通的盛装物品的仓库,不知为何拆成了这付模样,当年的雄姿只能在照片和战友们的头脑中永久保留了。这个文化馆电路应该是由通信连的人员负责安装,我没插过手,也没去过现场观摩。在我九月底返回炮营部之前,我还真的在落成的文化馆中看了一场电影。后几年里,我再没踏入过文化馆的大门,因为炮营距此十多公里,很少有机会再来团部驻地。即便白天来办事儿,也不住宿,赶不上文化馆中有活动,虽然演电影的机会不少,但多属于晚餐后的快乐时光。</p> <p class="ql-block">  打墙孔是体力活,但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工具就是一根一吋铁管加一把小方铁锤。站在梯子上,左手攥管子的中部,铁管子的齿形头部对准要打墙孔的部位,垂直于墙面,右手抡锤子,击打管子外端头部,打一锤,转一下管子,不停地打,不停地转,直至墙体打透为止。</p> <p class="ql-block">  所说的技术活主要是锯割工具管子头部的狗牙锯齿,这种锯齿围绕管子端头一圈均匀分布,完成打孔全仗这种锯齿的切削能力,攻进速度与锯齿的锋利程度有关,用钝了就得重新锯割齿部。旋转击打砖墙时,各个齿都能充分发挥作用。齿的尖部锋利时,攻进速度快,完成打孔用时短,否则既费力气,又费时间。这狗牙锯齿形是手锯锯出来的,锯割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锯割形状好,好使,用的时间长些,否则,别说用,看着心里都不舒服。</p> <p class="ql-block">  这种齿形管工具管一般都是A3材料制成,材质较软,与较坚硬的红砖、水泥对尅容易钝,钝了旋转管子都费劲,打成孔更难。怎么解决呢?办法只有一个,把钝了的齿锯掉,重新锯割新齿呗。就这点儿技术活儿,说起来容易,干着难。开始时,我锯割出来的齿型很不理想,用着不遂心,逐渐掌握了窍门儿后,感觉锯割起来心手相应,成品率高,用起来得心应手,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所说的技术含量,主要指的就是用手锯锯割管子端头的八个狗牙齿了。</p> <p class="ql-block">  各房间之间的间壁隔墙只有一砖厚(12厘米宽),相对容易打孔,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打穿一个过墙孔,而且最多的就是间壁墙孔,每个房间一个孔,一个房间也不能落,频繁地挪动梯子,依次挥锤。</p><p class="ql-block"> 最难打的就是房山墙,太厚,两块红砖对头砌,总厚50厘米,打穿这么厚的墙费时又费力,而且中途得换一次齿形管,先短后长,轻握铁管儿,勤于转动,击打时用力适中,直至打透厚墙为止。一根绝缘磁管长度不够,放两根,正好。</p> <p class="ql-block">  九月中旬后,平房打孔工作全部完成。我和许久昌又干了几天的穿线、布线、接灯头、开关等收尾工作,直至团部新营房电灯全部点亮,装电灯工作全部结束为止。装灯工程合格,可以正常使用,干的人舒心,用的人满意,团首长高度评价通信连,皆大欢喜。通信连党支部当年又被评为先进单位,基于平时通信连管理的井井有条和本职工作完成得好,也不无漂亮地组织完成了训练、架线、装电灯有关。</p> <p class="ql-block">  因在博克图近郊凉水中埋设线杆作业而染疾住师卫生科的张书忠已出院回了炮营部,我也即将带着许久昌打道回府,重新融入到阔别近半年的炮营部指挥排群体,此时,已近七三年的国庆节,马上就到了换装冬服的季节,虽然第一场冬雪不是很大,但是几天前就曾经覆盖过我们装灯的新营房的屋顶。那时的房盖是红色的大瓦片,不知哪一年换成了照片中的蓝屋顶。</p> <p class="ql-block">  团部的这台60千瓦柴油发电机是个宝,特意安排了一个好兵曹德福全权管理。曹是佳木斯地区特招的汽车驾驶员,原在我们炮营一连开炮车,自从转行专职负责管理使用发电机后,工作更是尽职尽责。在他的精心呵护下,那几年中,这台机器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状态。我和曹德福较熟,见过他保养使用发电机的工作场景。没有这台发电机,就没有装电灯的工作,看着自己亲手装的电灯瞬间点亮,心中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  东北有个小丰满发电站,全国闻名。儿时的伙伴儿们口口相传着一句歇后语:“小丰满拉电闸,东三省全闭”,虽属戏言,但诠释着小丰满水电站的重要性。逗乐的是,不知经哪位战友之口,把这句歇后语改成了:“曹德福拉电闸,十四团全闭”。于是,朗朗上口,成了战友们闲暇时的口头禅。为什么流行这句话呢?万事皆有源,原来呀,团里有个用电规定,既:天黑开机供照明,21点拉闸停机就寝。明白了吧,拉闸后,漫漫长夜就是马灯的世界。战友曹德福,成了十四团的名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