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粤共舞传新风 文明实践绽芳华

少文摄影

<p class="ql-block">赣粤共舞传新风 文明实践绽芳华(县直组)</p><p class="ql-block">‍赣粤二省广场舞展演暨寻乌县“移旧俗 树新风 党的声音进万家”文明实践广场舞大赛近日举行。活动设展演组、乡镇组、县直组,吸引赣粤多地队伍参与。平远县大柘镇广场舞队等展演组队伍带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节目,获“赣粤文化交流贡献奖”。</p><p class="ql-block">乡镇组15支队伍与县直组7支队伍竞相献艺,《复兴的力量》《国家》等作品彰显家国情怀,《客家情 斑鸠调》等融入客家风情,《乡村文明俏春风》传递文明新风。活动以舞为媒,促进赣粤文化交融,助推文明实践深入基层,凝聚奋进力量。</p> <p class="ql-block">幼舞韵队</p><p class="ql-block">《调查路上 笠翩翩》</p><p class="ql-block">推荐单位:教体局</p><p class="ql-block">‍《调查路上 笠翩翩》以毛泽东1930年《寻乌调查》为历史背景,聚焦调查实践与思想淬炼的双重维度。作品通过还原毛泽东深入乡村、商铺、圩场的调研过程,揭示其以“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的务实精神,系统剖析寻乌城乡阶级结构、土地分配矛盾及商业生态,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中“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真理光芒。</p><p class="ql-block">‍舞中以“笠翩翩”象征调查者扎根群众、沐雨栉风的实践姿态,既呈现“抽肥补瘦”土地政策的诞生逻辑,更凸显调查研究作为“解决问题的桥梁”在革命战略建构中的关键作用,是一部融历史叙事与思想阐释于一体的红色经典诠释之作。</p> <p class="ql-block">红土风乐团</p><p class="ql-block">《乡村文明俏春风》</p><p class="ql-block">推荐单位:文化志愿者协会</p><p class="ql-block">‍“乡村文明俏春风”以文化振兴为引领,融合非遗活化、移风易俗与文化惠民,通过村规民约、“村BA”等创新载体,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振兴新图景,让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浸润乡土。</p> <p class="ql-block">青春动感曳舞队</p><p class="ql-block">《中国红》</p><p class="ql-block">推荐单位:志愿者联盟</p><p class="ql-block">‍《中国红》以红色为文化图腾与精神符号,熔铸历史纵深与时代内涵。它既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喜庆底色——从紫禁城朱墙到春节楹联,承载吉祥、尊贵的集体记忆;也是近代革命的热血印记,记录辛亥革命的觉醒、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征程,诠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践品格与“为有牺牲多壮志”的理想信念。</p><p class="ql-block">‍舞中既追溯红色在器物、民俗中的具象呈现,更挖掘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精神载体,展现从“革命红”到“复兴红”的脉络,揭示中国红既是历史积淀的文化基因,更是激励民族复兴的时代旗帜。</p> <p class="ql-block">县直组一等奖:</p><p class="ql-block">‍城东幼儿园《踏歌起舞庆丰收》</p><p class="ql-block">推荐单位:教体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踏歌起舞庆丰收》以传统踏歌形式为基底,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通过舞蹈与音乐的交织,生动展现劳动人民在丰收时节的喜悦与感恩。舞者以脚踏地为节拍,或手持笠、簸箕、背篼等农具道具,模拟田间劳作场景,将收割、打场等生产动作转化为艺术语言,传递“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质朴情感。节目常融入地方民俗,如青海河湟的安昭舞、江西寻乌的客家采茶技艺,以及彝族、苗族的服饰与舞步,既保留农耕文明的仪式感,又以现代编舞手法赋予时代活力。</p><p class="ql-block">‍该舞核心围绕“丰收”主题,通过群舞的磅礴气势与细节的细腻刻画,呈现“丰年人乐业”的国泰民安图景,成为联结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城市的文化纽带。</p> <p class="ql-block">城北幼儿园舞蹈队</p><p class="ql-block">《客家情 斑鸠调》</p><p class="ql-block">推荐单位:教体局</p><p class="ql-block">‍《客家情 斑鸠调》以赣南客家民歌《斑鸠调》为文化载体,熔铸山水灵性与民俗记忆。作品追溯其源自采茶劳作的历史脉络,剖析“叽里咕噜”衬词中渗透的山野气息,展现斑鸠、杜鹃等意象串联的春耕图景与天人和谐哲思。</p><p class="ql-block">‍舞中既还原“灯歌”载歌载舞的原生态演绎,亦揭示其经采茶戏、合唱等现代重构后的艺术张力,更通过“抽肥补瘦”式的音乐结构解析,诠释客家人以乐传情、以歌明志的精神密码。从田间地头的即兴哼唱到国家级非遗的文化自觉,斑鸠调既是客家民系迁徙史的声纹印记,更是活化传统、联结古今的文化桥梁。</p> <p class="ql-block">侨联文化志愿着协会</p><p class="ql-block">《大阳出来喜洋洋》</p><p class="ql-block">推荐单位:城市社区管委会</p><p class="ql-block">‍《太阳出来喜洋洋》是四川民歌,金鼓改编自石柱土家啰儿调,以“啰儿”等衬词和劳动场景,展现山民乐观,2007年评为世界经典,彰显巴渝文化与奋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展演组</p><p class="ql-block">‍寻乌欢颜艺术团《英雄》</p><p class="ql-block">‍英雄是于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担当者,是在平凡中坚守初心的奉献者。他们未必有惊天伟力,却有破局的勇气;未必留青史之名,却以行动焐热人心。</p><p class="ql-block">‍是消防员逆行的背影,是医者防护服上的汗痕,是普通人举手之劳的善意——以责任托举他人,用微光汇聚力量,便是英雄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