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运会是所有人的绝学

贺承德

<p class="ql-block">  我的体育观:谁若妄想把体育赶尽杀绝,体育就会把他打得落花流水。 </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学起来,更美丽”,但这毕竟只是前言,别忘了,它还有一个后语:“动起来,更精彩!”如果说文静是学习者的天堂,运动则是修行者的王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学校,一年半载也举办不了一次运动会。他们只知道整天用鞭子,吆喝着羊群,往牛圈里赶:“学习,学习,再学习……”看那架势,好像只有读书、写字才是学习,而体育就不是学习似的。与其说这是对学习的误解,不如说这是对体育的怠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也有的学校可能会说,我们召开了(或召开过)运动会呀!这也好意思说,陈芝麻、烂谷子,八百年前的事情,有春无秋、有日无月的,这让冬和夏情何以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校运会的召开就像读书、写字一样,要经常性,就像吃饭、走路一样,要常态化。不举办和偶尔举办,都是对大美体育的亵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有的人可能会说,校运会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赛场。其实不然,拉拉队也在运动会的行列之中,替补席也在运动会的阵容之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年有四季,春季运动会和秋季运动会,犹如学校的“铁的胳膊和腰脚”,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是雷打不动的。可是除此之外呢?迷你运动会、趣味运动会,正好派上用场。譬如三人两足跑和班级拔河赛(这也是另外一个棋盘上的“楚汉之争”)等,也可以从侧翼对它们进行响应,从而丰富校运会的内容,让校魂变得更加可爱。所以说,校运会从来都不是少数人的赛场,而是所有人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运动中,顽强拼搏的精神会发光,团结协作的精神会发热。我们可以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体育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无论各行,不管各业,均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书是文,体育是武,亦是舞。试问:文静之余,谁不想让自己的形体武术一番?谁不想让自己的思想舞动起来呢?只有对体育一味地关着禁闭的人,才会对着运动的城堡说:“体育无功,是个罪臣!”其实真正有罪、应该面壁思过的,不是体育城内的行家,而是体育门外的懒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拒绝体育的借口通常有三:一是德育是教育的领袖,二是智育是教育的丞相,三是美育和劳育是教育的随从。朋友,请看,在“五育并举”的大合影中,体育是不是始终站在C位?德育与智育、美育和劳育一样,只能靠边站,充当着体育的左膀右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校运会当然也不是体育的终点,而是体育的起点。以此为“码头”,我们可以驶向更宽广的体育的“海洋”,顺利到达更成功的教育的“彼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让校运会的基因不断成长,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成立跑步社和跳绳社等,让校园内人人都有步可跑,人人都有绳可跳。只有运动达人层出不穷,学习之星才会更加明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举办校运会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让大家都动起来。它从来都不是精英们的赛场,也是被埋没的金子们出头的武场,发光的舞池。校运会不仅为传统的优秀者“歌功”,还为所谓的失败者“颂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族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听闻此言,你还有什么理由说“校运会从来都不是我的秘籍,而只是他人的绝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人的脆弱,从内走向外。身体脆弱,只是表象,心理脆弱才是真相。校运会的“火炬”,点燃了体育精神的“圣火”,既可以让学生健身,又可以让学生强心。倘若威武,能不美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