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人生

秦奋

<p class="ql-block">肩负重担</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p><p class="ql-block">进入1997年,我的人生职业依旧,仍然从事设计工作。有所不同的是角色变了,由设计者在向管理者转变。其原因是时任所长更年期患病,出院后体力不支,我被部门领导指定为代理所长,开始负责设计所的管理工作,至此让我肩负了设计这副重担。</p><p class="ql-block">当时,基建房地产分处正处于新老交替期,设计所人员减少至6名,时下正值分局住宅建设高潮期,主要建于安康和万源两个地区,设计任务重且人手不足,成了我工作最棘手的难题。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加班成为我的常态。所幸的是当时设计人员都相对年轻,我们的设计已实现了电算化,工效倍增,这一技术进步为设计任务按期完成有了技术保障。</p><p class="ql-block">一年之后,分处长、所长都正式退休,基建房地产分处从分局其他单位调来两位副分处长,一位是从建筑段副段长陈超美平级上调;另一位是从计统分处管理修建计划工作的任平被提衔儿走马上任。两位的就职是由分局长金书君亲自来单位主持会议宣读的人事命令。</p><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上任的两位新官都为副职,分局长且没有明确指定由谁来牵头负责,而我呢被分局长仍指定为代理设计所所长,试用期一年。</p><p class="ql-block">任命令宣读后,由主管副分局长牛松怀替两位副分处长作了工作分工,陈超美负责房地产管理,任平负责基建管理,经主管副分局长与两位新官协商,分处的工作由陈超美牵头负责。事后据任平曾对我说,是他主动让贤的结果。</p><p class="ql-block">两位副分处长都是我的直接领导,我这个隶属被新官管制的二级机构代理负责人如何处理好与他俩的关系,却成了我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他俩我谁也惹不起,我得谨言慎行,尽量保持同等的距离,以免得罪任何一方。话说回来,从个人感情讲,我是侧重于由任平来牵头负责的,因为我从上班起一直与他有工作交织,并一起在成都西南交大上函授三年,个人关系不错;而与陈超美几乎没有工作和日常交往,不甚了解。</p><p class="ql-block">我们三人一起搭班子时间不长,也就一年左右。在这一年当中,两位副分处长在处理两起工程突发事件中验证了各自的工作能力。</p><p class="ql-block">一起是处级住宅楼基础施工,基坑发生了边坡坍塌,危及到坍塌方地段上方两栋住宅楼的安全。事故发生于星期天,是任平电话通知于我,起因是基础施工采用了机械大开挖,基坑北边边坡上方因给水管长期渗漏把土体浸泡松软,致使边坡坍塌,危及到上方两栋四层住宅楼的安全。一同到达施工现场的还有该工程的施工管理兼监理工程师及监理站负责人。其塌方与我在84年处理万源铁一小教学楼基础施工造成边坡坍塌同出一辙。我当即就给出了施工抢险方案:一是切断水源;二是用片石砼挡墙支护边坡。而负责施工管理兼监理站的负责人却给出了桩板挡墙或采用钢筋混凝土附壁柱挡墙的支护方案。这让没有抢险经验的任平犯了难,只切断了水源,没有拍板抢险方案。周一,任平继续召开专题会,讨论施工抢险方案。会上又多了一位任平的同学也是负责施工管理工作的工程师,且又多了一种抗滑桩施工方案,我所代表设计方与施工管理方的方案截然不同,各抒己见。我的观点就是抢险工程施工要简单,速度要快,要素是即刻稳定边坡,解除上方住宅楼的安全隐患。而施工管理兼监理工作的技术员及负责人都是他的同学,一味地追求抢险方案要有绝对的安全把握。以常规来说我的方案应该属于他们管理施工人员的迫切方案,且恰恰相反。致使任平更加犹豫不决,会议没有达成共识,事故却又拖了三天,抢险方案仍然搁置未定。待主管副分局长牛松怀从外地出差回来后,直接奔赴现场,当即拍板,采用了我的方案,两个昼夜不间断施工将边坡挡护抢修完成。仅凭这次处理事故的过程,不言而喻分局领导对任平的工作能力应该有了明确的判断。</p><p class="ql-block">不足两个月,又发生了一起工程基础施工事件。造成事故的责任与分局没有直接关系,是中度村村霸在铁路地界边坡上修建私人住宅,所建住宅楼距铁路职工住宅楼太近,基础开挖后职工担心自己住的楼房被挖塌了,反映到分局。分局党委书记责成基建房地产分处牵头处理,因为涉及地亩纠纷,这次事故由陈超美牵头负责。为此,我又被陈拉扯进去,要求提供设计方案。</p><p class="ql-block">工程地段为汉江高级阶地,土质比较好,褐色粘性土中夹杂尖灭状薄厚不均的砂夹石,我提供的挡护方案采用浆砌毛石挡土墙。不知为何方案迟迟没有落实,时间拖了一周后,施工管理兼监理负责人不知为何派遣土工实验室的人员对该职工住宅楼顶层圈梁裂缝架设放大镜进行观测,这一举措,惊恐了全楼的住户,职工家属蜂拥而至,聚众在分局闹事,围堵了主管副分局长办公室,惊动了分局主要领导。为了尽快平息事态,主管副分局长把相关人员召集到他办公室了解情况,我也在列其中,待调查情况后,主管副分局长责备施工监理负责人瞎指挥,尽搞些没有名堂的事,立即撤除了裂缝观测,并调集建筑段的施工力量,采用了我的方案昼夜抢修挡墙,两天之后平息了事态。其结果是让分局当了冤大头,给村霸出资出力修建了挡墙。这起事故又检验了陈副分处长的工作能力。</p><p class="ql-block">上述两起事故,两位副分处长的处置能力不分上下,平分秋色。</p><p class="ql-block">之后,陈因介入任的基建管理工作引起了任的不悦,两人发生过口角,有了裂隙,我只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对于1998年,介入这两起事故对我来说都是捎带的工作,我的工作重点是设计《张沟第二住宅小区》。它是分局第一个按商品房建设的住宅小区,为了建设好,不仅分局领导高度重视,而且被安康市政府挂牌列入民生工程。</p><p class="ql-block">为了建设好该住宅工程,我向分局和安康市主要领导做了项目创新设计的承诺。为此,在平面功能、单体建筑造型和总体布局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抓单元住宅方案设计,主管副分局也亲自参与了方案设计,经过全体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结合历年分局住宅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优化了原有的一套住宅方案,重新设计了五套住宅方案;第二是注重建筑细节,从楼门入口和屋面阳台檐口处入手,采取坡屋面的手法点缀、丰富立面造型,再用墙面颜色变化衬托视觉效果,通过这两种创新思维营造建筑之美;第三是重视总平面设计,吸取了张沟住宅小区一期没有土方调配而显得建筑拥挤不堪的教训,对张沟二期住宅区场地进行了土方调配,加大了建筑间距,并按照不低于50年防洪位设计高程,提高了防洪设计标高,综合考虑了建筑朝向、小区绿化、健身场所、物业用房及公厕等方面功能要求。毫不夸张地说我把自己工作十六年的设计经验及精力全部投入到了该项目设计之中。该小区建成后,2002年被郑州铁路局评为工程优秀设计二等奖、2003年被安康市评为工程优秀设计三等奖,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公认的好评,成为当时安康分局有史以来建设相对最好的住宅小区。</p><p class="ql-block">翌年,分局机构又进行了调整,把基建房地产分处一分为二,分成了建设管理中心和房地产管理分处两个职能部门。设计所隶属建管中心,我这个代理所长将近有两年之久名至实归,陈被提衔到房地产分处任分处长,任平留建管中心任副主任,仍为我的上级,分局又从工务分处调任副分处长毛致创到建设管理中心被提级任主任。</p><p class="ql-block">自成立建设管理中心后,我的工作量增加了许多,除了要做好设计所的工作外,还要参与建设管理中心的一些管理工作。</p><p class="ql-block">那年阳安线和襄渝线扩能建设同时进行,西康线开通在即,前期的接管工作有多项需要介入。分局为了使扩能工程施工顺利推进,每天的运输交办会将建管中心列入其中,两位领导却经常外出,参加不了交班会,我成了他两的替班,致使我有幸与分局运输管理工作接触了将近一年之久,聆听了运输安全生产的工作特性。</p><p class="ql-block">从1999年开始,设计所还承担了西康线1亿多元的站后工程设计任务,共设计了四个站区生活区。我参与了征用土地、规划设计、环境工程设计、小区施工图设计及竣工验收全过程。建成了长安生活区、镇安生活区、安康邹家碥和金星住宅小区。四个生活区的住宅单体图基本上采用了《张沟第二住宅小区》的住宅单元设计图。</p><p class="ql-block">在站后工程建设中,因长安生活区含有西安分局一小部分住宅建筑面积,可西安分局又不打算在引镇修建,要挪至西安市修建,为此,按照双方领导达成的意见,我替两个分局分劈了住宅投资概算。</p><p class="ql-block">建成的四个生活区,除长安生活区居住率高外,其它三个生活区因地理位置偏僻,只有极少数人居住,多数房屋被空置,基本上没有职工居住的尴尬局面。遥想当年,富有远见卓识的分局总会计师,在建设初期曾建议另行择地却被坚持“建设原则”的主管领导否定,没有采纳。像这样项目没有充分进行可行性论证所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又有谁来评判呢?作为建设的参与者,看到其建成项目的结果使自己内心深处留下难易消除的隐痛。对于这种受历史原因造成的浪费现象,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p><p class="ql-block">毛致创的到任比前任工作要务实些,毕竟他是工务出身,与其工作性质有关。其实我俩同是82年毕业的,他是82本,我是中专生,于84年上西南交大函授后与他成了校友。我俩初次见面是1983年,替工务科师兄周德深搬家而相识的。当时他是工务科的科员,他给我第一印象不好,说话语气沾点寒痞的习气,缺乏文人的气息。他个子不高,体魄强壮,业余爱好打篮球,擅于体育运动,闲暇之余像个孩子,时常进游戏厅,玩性较大。</p><p class="ql-block">我们三人同在机关上班,彼此熟悉,毛曾在安康工务段当过副段长,有基层工作经验,虽说没有任平的人脉广,但比我的人脉要广多了。我们三人毛最长,任平次之,我最小,彼此相差一岁。我同任平都尊重他,不遗余力支持他的工作,不言而喻,我俩极力辅佐他,希望他能更进一步。</p><p class="ql-block">那三年,赶上了阳安线、襄渝线扩能和西康线新线接管等繁琐的工作,我们三人彼此信任,非常愉快合作地干了将近三年。促使我涉足了分局建设领域诸多方面的工作,也让我增多了不少见识。</p><p class="ql-block">2002年秋,工务分处处长郑天河因工殉职,毛被调回工务分处接任其职,任平调回计统分处任副分处长,我仍在建管分处任设计所所长。事不如愿,我们三人工作至此分道扬镳了,在不同的单位履职。之后毛与我的工作交往甚少,但是任平同我的工作交织更加密切,不但没有疏远,反而更加的亲密。</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p><p class="ql-block">2000年1月,张军邦接任了安康分局分局长职务,时下正值安康分局阳安线、襄渝线扩能改造及西康线开通接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至此,借用扩能改造项目投资机遇,张局长的勤勉工作方显了他的鸿鹄之志,极尽全力谋划分局的长远发展。他走访站段,现场办公,了解实情,积极与郑州铁路局相关业务部门联络,给站段牵线搭桥,建立友好关系。经过分局与站段上下联动,共同努力,为分局争取到了安康机务段、安康东站、安康工务段、汉中供电段、汉中车务段、汉中电务段、万源工务段等多家单位新建了办公楼。扩能改造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分局基层站段办公环境,这些成就的背后也有我们设计所的一份辛劳。局长的重托,赋予了设计所多项工作,迫使我参与了诸项工程前期申报立项与后期施工验收等工作,多数设计人员为基层站段无偿给予了专业咨询、草拟项目建议书、或修改设计方案等工作,有的建筑项目甚至还提供了方案设计。</p><p class="ql-block">一份付出必有一份收获,它也验证了老人们常说的“吃亏是福”的衷言,没有经历何来经验?心甘情愿吃亏的人,终究吃不了亏。能吃亏的人,人缘必然好,人缘好的人,机会自然多。人的一生,能抓住一两次关键机会足矣。心中无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贵,从实践中才能获得见识。参与扩能改造项目给设计人员提供了接触大项目的工作机会,促进大家学习业务,并在专业技术和项目管理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借此,也有效地提高了分局设计队伍。</p><p class="ql-block">我与军邦局长相识,要追溯于1996年给安康铁二中设计教学楼,正是那次的工作接触,我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了领导的认可。</p><p class="ql-block">2001年1月8日西康线交付临管运营,开通运营给安康分局带来了发展机遇期。分局在临管运营期间能享受政策性运输提成,开通没有多久,运能就达到饱和状态,其提成收入是可观的。按照专款专用,分局主要投于基层站段办公环境和沿线工区生产生活及文化设施建设。</p><p class="ql-block">张局长上任后替分局拟建的第一项重要建筑就是《安康分局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经过民主决策,提案上了分局党政工团联席会议。该项目前期我没有介入,是被领导点名以专家的身份出席那次专题会议,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分局党政工团联席会议。在讨论工程总投资时,张局长点名要我发言,按照建筑规模大小,考虑公共建筑装修标准比生活类建筑装修高的因素,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估计需要上千万元资金。待我刚说出资金数额后,分局党委书记立即插了话:“如此大额投资分局从哪筹措这么多资金呢?”我一听,悟出主要领导对这项工程立项显然有大的分歧,思忖自己说话太冒失,立即作了估算投资解释。工程主体工程大约需要500万元,因为是公共建筑装修标准要求高,按照常规投资大约是1:1的比例,装修大约也需要500万元,分局可以跨年分两次投资。等我发言后,第一个支持该工程项目上马的是分局工会主席,明确表态从工会经费中拿200万元。经过会议讨论,通过了工程立项。</p> <p class="ql-block">西康铁路线设计标准在当时是超前的,运营管理人员配置标准参考美欧西方铁路管理模式定位的,各站附属生产生活房屋都是按照综合楼修建的,建筑面积不大。分局接管后,因设备没有到位,机械<span style="font-size:18px;">化作业滞后,</span>铁路运营管理模式依然采用既有铁路线维护管理模式,出现了沿线各站生产生活用房不足的问题。为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解决沿线生产生活用房,局长带队开专列逐站调研现场办公。跟随现场办公的人员主要有分局机关办公室、计统、财务、基建和相关业务部门,及<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康线车务、工务、供电、电务主要生产站段。这也</span>是我首次跟随领导参加现场办公。</p> <p class="ql-block">机构整合</p><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向往之。至2005年初,设计所按自负盈亏已经营两年多,按照分局机构改制要求加快推动公司化运营,迫使设计所完成了工商注册,拟定在四五月间择日挂牌,待公司挂牌后再办理税务登记。为此我们积极筹备挂牌事宜,3月16日同所财务人员赴西安定置开业纪念品。为支持陕西经济发展,我们甄选了耀州陶艺。</p><p class="ql-block">17日上午,当我们刚与厂家签定了采购合同后不久,就接到任平打来的电话,告知全国铁路分局明天将要撤销。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打蒙了我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分局都要撤销了,公司能否生存都成问题了,还挂什么牌?赶快电话通知对方撤销了合同,收拾行李打道回府。</p><p class="ql-block">3月18日铁路系统改革,撤销了全国铁路分局一级管理机构,铁路企业由原四级管理机制改为三级管理。安康铁路分局和西安铁路分局合并,在西安铁路分局基础上组建西安铁路局。</p><p class="ql-block">事已落地,人间百态,众生百相。分局大院人事异动,安康分局人的命运瞬间被拿捏在了西安分局人的手里,期待西安人接纳自己。上了年龄的无所畏惧,三五人结伴,趁在择下分局牌匾前抢着拍照,留下“安康铁路分局”历史的纪念。多年憧憬要到西安工作的关中人作梦都没有想到,即将成为现实。</p><p class="ql-block">铁路这一改革彻底打乱了我们原先制定的发展计划,我信心百倍的谋划提升设计资质,计划分两步推进:第一步先将建筑设计丙级升至乙级,第二步再向铁道工程乙级资质扩充。为此,从2004年起设计所开始招兵买马,招聘铁道工程技术人员,开始涉猎分局铁道工程设计业务。大力鼓励职工考证,但凡与考证有关的学习资料、参加考前辅导班的费用均于报销。届时屈俊峰在获得了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基础上,参加天津大学考前辅导班后又获得了一级结构注册工程师证书;吴德生紧随其后也获得了一级结构注册工程师证书;孙鑫波和黄坤平获得了二级注册建筑师证书之后继续参加注册一级晋级考试。那时设计所人员呈现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之势,人人有不负韶华之志,在我们第一步即将达到建筑设计丙级晋升乙级之际,却被突这如其来的铁路改制一夜之间全部被扑灭了。</p><p class="ql-block">我虽说不是有定力之人,但也能随遇而安。此时设计所的年轻人也坐立不安,人心异动,有人在为自己的前程开始奔波。有两位不辞而别自谋出路,另有两位被西安铁路局设计所相中,要求工作调动。值此,为了稳定队伍,我召开专题会议,让大家安心工作,给我一年的时间,我有信心将安康分局设计所与西安铁路局勘测设计所合并,把大家一同带到西安工作。若一年内单位合并不成,到时我随时放大家走人。</p><p class="ql-block">路局成立之后,原安康铁路分局设计所更名在西安铁路局安康房建设计所。隶属路局多元系统安康“康利集团公司”管理。公司总经理周德海接管时,了解到我们年经营收入也就200万左右,是纯技术劳务性业务,没有潜力可挖,把我们的经营收入根本就没有看在眼里。像设计所这样的单位对于康利集团来说有无皆可,这对我们脱离康利集团回归路局主业来说却又是非常有利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分局撤销后能到西安铁路局机关工作的原安康分局职工毕竟是少数,为了安置原分局处室领导,成立了安康工程指挥部,安排了十位副指挥长。原分局长陈伯羽被任命为安康办事处主任,届时,留守在安康工作的人员,大家偶尔聚集在一起聊天,相互交流。陈局长是个热心人,替我指点迷津:“想去西安工作,你得到路局去跑,呆在安康哪能行呢!”至此,我开始了跑路,到路局机关四处奔波。第一步在主管副局长胡晓波的关怀下,经过劳资处运作,将设计所隶属多元系统回归了主业,两个月的努力,我们成为房地产处二级机构,隶属路局主业管理。第二步,开始运作与西安设计所合并事宜。</p><p class="ql-block">“想法很美好却现实很骨感。”与西安设计所合并并不顺利,西安设计所所长犹豫寡断,口是心非,我们初次洽谈,他很爽快地同意两所合并,待我起草好文件找他联名签字时,他又变卦了。那时西安人排外思想严重,值此我只好单独向主管副局长呈请报告,建议两设计所合并,经过主管副局长责成劳资和企管处运作两次没能实现。</p><p class="ql-block">好事多磨,事在人为。我没有气馁,依靠路局同学的关系,与局办公室雒主任取得联系,要求约见杨绍清局长,向他诉求两设计所合并之事。雒主任很热情,见面后含蓄几句,便让我稍微等一下,不足10分钟时间我就获得了杨局长的召见。</p><p class="ql-block">我与杨局长的谈话时间很短,大约不足半个小时,就促成了合并事宜。会谈期间巧遇建管中心负责人向杨局长汇报韩城站修建公寓楼委外设计事宜,交谈中局长特意质问宝鸡修建三招地基处理的问题,仅盖二层楼却要大开挖三米多深的基坑,埋怨浪费太大。其实,杨是个建筑爱好者,他对路局的主要建筑关注度是细无巨细,不管是建筑规模还是造型以及投资都要深度介入。如住宅楼的外墙涂料颜色都由他来敲定,“蓝黄色”成了西安铁路住宅建筑的统一色,后被人们戏说成“杨色”。这次是我第二次到访杨局长办公室。上次来杨局长办公室是因设计“引镇公安培训基地”项目的事。事由是,2005年,路局决定把原安康分局镇安车务段在引镇建好的办公楼及其院子划给局公安处作为“公安培训基地”。项目是杨局长莅临引镇指导,亲自确定的改造方案。改造方案:一是在原五层办公楼顶加盖一层,作为教室;二是在大门口北侧单独修建食堂。而且该工程被确定为局长督办项目,并形成了会议纪要文件。该项目由我所设计是由时任局土房处副处长陈超美给杨局长推荐的。接到设计任务书后,我们对现场进行了踏勘,根据设计内容我们否定了局长确定的建筑方案。将教室和食堂和二为一,建一栋二层楼,一层作为食堂,二层作为教室。理由很简单,在既有五层楼顶上加层不宜建筑抗震,且不易施工,投资也大。所以我们就没有采纳会议纪要文件所确定的设计方案。待施工设计文件完成后,交总工室鉴定时,与会者大都认同我们的设计方案,但是没有设计杨局长的建筑方案,他们不于通过。非要我们按照杨局长的方案再设计一套图纸。如此简单的建筑,利弊显而易见,可他们就是不予采纳,权力成了他们行为的取向,像这样的事被政治化是无力可辩的,无奈,我们只能依照他们的旨意把杨的方案设计出来。万万没想到,会后我到计统处办理其它业务时,碰巧遇见邓处长刚开完会回来,邓客气问候我,我把开鉴定会的情况向他说了后,他二话没说,就拉我去见杨局长。到局长办公室邓处长把我们的设计方案向杨局长作了汇报,杨听后当即表态同意按照我们的设计方案修建。值此,我感慨万千,与杨局长见面不足五分钟,一切事宜就尘埃落定。出门前杨局长还很客气地对我说:“像这样的事情以后你可随时找我。”通过那次会见,杨局长给我留下的工作作风并不非像他们所认可的专横跋扈等流言蜚语。杨还是蛮讲理的么,倒是他们给我留下了唯命是从的模样。在那次谈话间,对韩城修建公寓楼和宝鸡三招地基处理我是插了话的,说了我对项目的见地,我的建议很迎合局长的观念,激发他发了火。当他听了我建议两设计所合并之事后,杨局长明确告诉我,要我题写报告,交局长办公会商定。我们交谈不足半小时,两个设计所合并之事就是这样被敲定的。</p><p class="ql-block">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于2006年3月17日安康房建设计所整建制并入西安铁路局设计所,我兑现了对伙计们的承诺,圆满地完成了自己应该担当的历史使命。而且我们单位还是原安康分局机关唯一的一个部门一人不落的全部搬到了西安工作。</p><p class="ql-block">两所合并后,并不是一帆风顺,西安设计所的所长小肚鸡肠,摆起了老大的排场,陆续将设计人员抽到西安工作,留下三人在安康工作,理由是办公室不足。计统处邓处长知情后,很给力,给设计所立项,投资30万元在设计所二层楼顶加盖一层,解决我们的办公室用房问题。在2006年10月份我们三人也搬迁至西安工作,完成了两所的合并。</p><p class="ql-block">在两所整合期间,我在安康清闲有半年之久。自参加工作以来,我整整忙碌了二十四年,突然闲适下来,感到了精神解脱。闲暇之余,促使我思考人生,我意识到自己的仕途之路或许就此戛然止步;但我的心态是平静的,平凡不妨也是一种享受,人生的最高境界莫非看破红尘,与世无争,健康长寿。这是我工作清闲半年的最大收获,也是自己<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人生的一点感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