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人生如逆旅,你我皆是行人

🌿 【东篱文苑】 📖

<p class="ql-block">人生如逆旅,你我皆是行人</p><p class="ql-block"> ■作者:张晓霞(东篱文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一段时间,因为身体不适前去医院就诊,在不安与忐忑中接受了各项检查,不觉已至中午。片子还没出来,晚上回家对着检验报告单细看时,吓了一跳——肺结节、乳腺结节、胆囊结石、血管瘤……一行行冰冷的文字像小石子,硌得人心头发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赶紧再去医院,医生指着片子叮嘱:“这些结节一定要定期复查,一旦超过1cm必须手术切除。”旁边的外科医生补充道:“胆囊结石建议马上住院手术。”我攥着报告单的手突然冒汗:儿子上学的事还悬着,母亲的药该换了,厨房的水龙头上周就开始漏水……我住院了,这些事谁来接?脑子一瞬间像被浓雾罩住,嗡嗡作响。好好的日子,怎么突然冒出这么多麻烦?人生这条路,怎么就走得这么磕磕绊绊?心情像被雨水泡过的棉絮,又沉又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来辗转去了另一家医院,一位老医生戴着老花镜,逐行看着报告单笑:“姑娘别急,肺结节很多人体检都有,定期盯着就行;胆囊结石喝中药慢慢化,不一定非得挨刀子。”他指着“血管瘤”三个字:“这东西就像脸上长了颗痣,不算病。”我这颗悬着的心才慢慢落下来,坐在医院的长椅上,望着窗外匆匆而过的人——有人抱着病历本小跑,有人扶着老人慢慢挪,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点奔波的倦意。这时忽然想起苏轼那句“人生如逆旅”,原来我们都在这趟难走的路上,各有各的负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己这点小波折就慌了神,想想苏轼当年,该是怎样的境遇?他年近五十时,因新旧党争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一路颠沛,连随身的书童都走散了。可他在黄州的东坡田埂上,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把贬谪的“逆”,走成了踩着泥土的踏实;在惠州的渡口边,捐出俸禄修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把异乡的苦,酿成了烟火里的甜。他哪里是在“受苦”?分明是把“逆旅”当成了常态,像个从容的行人,不纠结前路是否平坦,只在意脚下是否在走。相比之下,我总为眼前的坎儿发愁,眼界实在太窄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苏轼在词里写“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原来不是教人防患未然,而是说:既然都是行人,不如把当下的茶泡得香一点,把此刻的日子过得扎实一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想起几年前家庭工作皆不顺,我在公园漫无目的地走,看见一位老人蹲在长椅旁喂流浪猫。他把猫粮倒在纸盘里,轻声说:“慢点吃,没人跟你抢。你看这园子里的路,猫也在赶,只是走得慢。”我忽然蹲在他旁边问:“走得慢,会不会赶不上?”老人笑了:“路又不长眼睛,哪有什么赶不赶?你走,它就在;你停,它也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天的阳光透过树叶,在猫身上落了些光斑,它舔完爪子,慢悠悠地踱向灌木丛,确实走得慢,却一步没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月去复查,我不再像最初那样盯着报告单发呆。会在医院附近的花店买一小束雏菊,插在玻璃瓶里放窗台;会在接儿子时,绕去街角买他爱吃的煎饼果子。检验单上的数字仍在,但我渐渐明白:人生这趟逆旅,本就没有“顺顺当当”的标准答案。苏轼在颠簸的船上写“人生如逆旅”,老人在公园看猫走路,我在厨房修漏水的龙头——我们都是行人,重要的不是路平不平,而是我们都在认真地,一步一步往前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