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洼刘村位于聊城市区的东北方向,属于聊城开发区城北办事处,村子毗邻二干渠的西岸,从北外环路沿二干渠西岸向北走约1公里多就到了。 村子的中心街道与二干渠的刘家洼桥梁相连,交通便利。 聊城二干渠始建于1958年全国大兴水利建设年代,二干渠是位山灌区三条骨干渠道之一,全长92公里,设计引水能力68立方米/秒,自周店节制闸起流经度假区、东昌府区等5个县(区)21个乡镇,至高唐县固河镇李西支渠止。作为聊城中部南北向输水动脉,该渠承担着8.67万公顷农田灌溉任务,同时为东昌府旅游生态、工业用水及平原水库调蓄供水。 <p class="ql-block"> 河洼刘村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由陕西洪洞县刘氏先祖迁移而来,选择宽阔地带东临一处水源安居于此,故名河洼刘,已有6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刘氏先祖安居以来人丁兴旺,历经数百年繁衍生息,勤劳耕作,到清末民初年间,河洼刘村就成了方圆百里人人皆知的商贸繁华的村落。村里有18家字号的油坊和2家酒坊及饭庄驿站等,也是著名每五天一集市的自产农作物的交易地。</p> <p class="ql-block">在村中心街中段路南百年老槐树处有座二层楼的院落建筑,这里是居住台湾的抗战老兵刘珍鑑的故居,这里也是河洼刘村的村委会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院落居北面南的五开间二层楼建筑,始建于清光绪癸卯年(公元1903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平年的历史。现为聊城市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在房门的上端墙体镶有“花萼相辉”匾额,光绪癸卯春月监修字样。</p> <p class="ql-block">花萼相辉楼为刘珍鑑文物陈列室,介绍刘珍鑑的生平及慈善捐助的事迹和往日家庭生活旧家具摆放陈列。</p> <p class="ql-block"> 刘珍鏗(1908年12月15日-1993年9月22日),字子镜,生于光绪三十四年,腊月十五卯时(花萼相辉楼)东厢房,经慈母抚育成人及长就村塾刘麟吉先生启蒙。</p><p class="ql-block"> 九岁丧父,十二岁入聊城卫仓小学,毕业后继入省立第二中学(聊中),毕业后任教于清平县麻佛寺小学年余,后回县在博聊关小学任教,1935年考入山东省立师范学校,1938年夏毕业即在沙镇小学任教,适日寇侵,中华儿女义愤填膺,即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救国行列,在鲁东胶莱发动游击战,八年如一日,未当稍懈,幸未战死,于1949年4月先到台湾,又唯恐与家人永无见面机会,急写信回家要爱妻德菊带领全家到台湾,历尽千辛万苦于1949年7月2日抵达台湾。</p><p class="ql-block"> 在1941年就读聊中时创建河洼刘小学,经多年战乱已成废墟,于1986年返乡时出资重建,次年建妥,重建使用,村中百余学童就读,又于1989年创建鏗德技工职校,1992年又再创建鏗德技术中专,至此幼儿园(现设于花萼相辉楼)小学、中职、高职一系列的职校,可使桑梓后代习一技之长,免于冻馁之虞。</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光绪癸卯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花萼相辉楼也一并彻底重修,足资百年无倾塌之虞,并将严父、慈母、鏗、菊之瓷像镶嵌于楼房正严中以资追思,永远纪念。并请时任聊城政协主任许继善先生题署“刘珍鏗故居”刻石悬于门上。</p> <p class="ql-block">沿着木制楼梯可上二楼陈列室参观。</p> <p class="ql-block">从二楼有个楼梯楼梯可登楼顶,日常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落的东西和南面的房间为村委会办公和河洼刘村史发展陈列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