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七三九)八月甲申,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先是,祀先圣先师,周公南向,孔子东向坐。制:“自今孔子南向坐,被王者之服,释奠用宫悬。”追谥弟子皆为公、侯、伯。</p><p class="ql-block"> 这是摘自《资治通鉴》里的一段文字,有两个词语需解释一下。释奠,是中国古代学校中设酒食祭奠先圣先师的礼仪。这种礼仪最早记载见于周代官学祭祀制度,《礼记 文王世子》载“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原为学校开学时祭祀先师的仪式,后专用于祭祀孔子。宫悬,《周礼》,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注》云:宫悬,四面悬,象宫室四面有墙,故谓之宫悬。轩悬三面,其形曲。判悬又去其一面;特悬又去其一面。悬挂什么呢?乐器。宫悬是和皇帝一样的最高礼仪。</p> <p class="ql-block"> 从以上这段话可以看出,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七三九年)之前,学堂里供奉的是先圣先师,先圣先师至少有两人,一人是周公,一人是孔子。并且“周公南向”居正位,“孔子东向坐”居偏位。至此,孔子被“追谥为文宣王”,始“南向坐”居正位。孔子享用和帝王一样的尊崇。</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是“追赠弟子皆为公、侯、伯”。下面的注释中详细记述了追赠的具体情况,颜渊被追赠为兖公,闵子骞等九人被追赠为侯爵,其中子贡为黎侯。其余六十七人被追赠为伯爵。</p> <p class="ql-block"> 黎侯子贡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子贡,名端木赐(公元前五二O至公元前四五六年),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黎侯被赤狄驱逐失国后,逃到卫国苟延残喘近百年时间,这个逃亡政权虽在卫国,但仍然称为黎侯,所以这里说是卫国黎人。也就是说子贡是黎国人,是黎侯逃亡到卫国后出生的黎国人,他是地地道道的黎城人的后裔。也正因为如此,唐玄宗才追赠他为黎侯。</p><p class="ql-block"> 子贡是孔子学生中少有全能型人才,首先,他是中华儒商的鼻祖。子贡从小生长在一个商人家庭,他二十五岁时拜孔子为师。他非常善于经商理财,典籍中对他的描述是“家累千金,富比陶朱”,“七十三徒,赐最饶益”。孔子的日常生活和周游列国的费用多来自他的赞助。其次,子贡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他的“利口巧辞”,常常让孔子自叹不如。在鲁国面临危机的时候,他巧妙的周旋于齐、鲁、吴、越、晋五国之间,取得了“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的卓越战绩。第三,子贡是伟大的政治家。他在拜孔子为师做学问的同时,“常相鲁、卫”,就是担任鲁国和卫国的宰相。他治理国家的理念是重视教化的作用。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上,他反对诉诸武力,主张用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赐闻之,托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为之虐,不教而诛为之贼,以身胜人为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未之亡者,未之有也。”感受到了吧,这严谨的逻辑,这滔滔的气势,大有把人逼到一隅,让你不服不行的压迫感。更为重要的是他强调教化,诱人向善,这种理念体现了民本思想,体现了自己治国理政的大智慧。这与过度强调法制,过度使用刑罚的观念相比,一个是逼着民众遵守服从,一个是让民众觉悟,自愿的遵守服从。二者相较,高下立见。第四,子贡是一位优秀的学问家。子贡的学问道德是自愧不如孔子和颜回的,但在当时却受到许多人的尊崇,甚至有人直接就说他超过了自己的老师孔子,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且说子贡作为一名优秀的学问家,最突出的特点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当时是不怎么被人接受的,所以他周游列国,屡遭挫折,甚至于被困陈蔡,差点全军覆没,最后还是子贡游说“楚昭王兴师迎孔子”,才使他和众弟子们摆脱了困境。孔子宣扬自己的思想,诸侯不接受,而子贡宣扬孔子的思想,诸侯们却乐于接受,正是因为子贡的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能与诸侯们的现实需求相匹配。第五,子贡是儒家孝道的典范。子贡的孝道感动了中华民族二千五百多年。孔子病逝后,他的弟子们都守墓三年,然后各奔东西,唯独子贡在守墓三年之后,又“庐墓”三年。也就是在孔子的墓地盖起简易房子,继续守墓三年。整整六年,这种孝道感天地,泣鬼神。不要说是为老师守墓,就是为自己的生身父母守墓,真正能守三年的也为数不多,守六年,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贤人圣哲,总是让后人推崇备至的。继唐玄宗追赠子贡为黎侯之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一OO九),加封子贡为“黎阳公”。南宋咸淳二年追封为“黎公”。清康熙帝赐子贡七十世后裔端木谦“圣哲遗府”匾额,乾隆二十七年(一七五六)封为先贤,称子贡等十二人为“十二哲”,塑像大成殿内东西两侧。</p><p class="ql-block"> 子贡作为黎人,是黎城人的骄傲,堪资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