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早上,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发来视频,讲藏在细节里的教养,这细节包括关门的力量、说话的分寸、守时的习惯、收到信息的回复。看了很有感触,引发我的深思。</p><p class="ql-block"> 教养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人的教养细节还有很多很多,言行举止包括:说话的声音,要不要说话,什么时候说话;走路的声音,穿着和打扮;如何见客送客,待人接物;尊重他人隐私,规避他人不足,如离婚者前面不论婚姻,无子女前不谈生养;吃饭时怎么夹菜,谁先动筷;他人说话,是否认真倾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德国每年去生活三个月,见到他们的教养让我佩服! 说话从不大声;买东西排队都离人一米;开门关门总是看看有没有人,有人就拉着门等人进出;看病必须事先预约;<span style="font-size:18px;">吃饭没声音,吃进嘴巴里的东西不会吐岀来(一般不吃带骨带刺的食品);</span>买东西结账柜员总会打招呼:谢谢!再见….此外,德国人特别是职场人士,天天衣服要换;衣服是休闲或西装,分得清楚,不可混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识、学历、职位、职称、家庭出身,不等于教养!想到退休前在单位工作时批签文件,发通知,只有个别的领导看了点“已阅”或回复“收到”,而其他的理都不理。这个领导还不时指点我,文件还应增发哪个部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品的建立、礼貌的教养,本应由内而外才能根深蒂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教养的人尊重每个人,无论身份高低。对下属,对服务人员,对清洁工的态度,充分反映这个人的教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教养的人会自觉顾及他人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养,在教在后天养成。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有书写道:孩子在家是否主动道早安、睡前说晚安,用餐前是否会招呼、等候家人?一个孩子如果在家都能自然、喜悦地执行生活礼貌,外出就不会手足无措,要学打招呼也一定不难。这有道理!</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有没有教养,责任在父母。有些孩子干了坏事,常有人说:有人养没人教。翻译家杨苡小时候受母亲管教特别严,她在回忆里写道:母亲最要我守规矩,比如吃饭,只许吃面前盘子里的菜,不许乱伸筷子,到对面搛菜更是不行的。别人搛菜给我,她都让回去;让我吃海参,她说我不吃;往我碗里搛松花蛋,她说我不喜欢……其实我嘴一点不刁,什么都吃的,我想她是怕我不懂规矩让人看低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 搜Deepseek关于“教养”,内容丰富,解释较全:</p><p class="ql-block"> 在喧嚣的数字化浪潮与日益加速的现代生活中,“教养”一词似乎显得既古典又奢侈。它超越了简单的礼仪规范,直指个体在漫长社会化过程中内化的精神品格与行为自觉,是衡量一个人文明深度与生命厚度的核心标尺。以下从多维度探讨教养的本质、构成及其当代意义:</p><p class="ql-block">一、 教养的本质:超越形式的生命自觉</p><p class="ql-block">1. 内在修养的外化:教养并非刻意的表演或机械的规则遵守,而是个体在知识积累、道德内省、审美熏陶后自然流露的言行一致性。它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体现,如《礼记·大学》所言:“富润屋,德润身”。</p><p class="ql-block">2. 共情能力的基石:真正的教养建立在对他人感受的敏锐体察与尊重之上。它要求跳出自我中心,理解差异,包容不完美,在人际互动中保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边界感。</p><p class="ql-block">3. 克制与自由的辩证统一:教养不是压抑天性,而是在理解社会规范的基础上,实现个体自由与社会和谐的平衡。它体现为对冲动、欲望的理性管理,以及在规则框架内舒展个性的智慧。</p><p class="ql-block">二、 教养的多元维度:从私域到公域的实践场域</p><p class="ql-block">1. 言语的文明(言之有物,言之有度):</p><p class="ql-block"> 真诚与温度:避免尖刻嘲讽、无端打断,善用“谢谢”“抱歉”等词语传递尊重。</p><p class="ql-block"> 倾听的艺术:专注理解而非急于反驳,体现对话的价值认同。</p><p class="ql-block"> 分寸的把握:知晓何时直言、何时沉默,不滥用幽默伤害他人。</p><p class="ql-block">2. 行为的得体(行止有节,虑及他人):</p><p class="ql-block"> 公共空间的自觉:控制音量、遵守秩序、爱护环境,将“不便留予自己,便利让予他人”。</p><p class="ql-block"> 细节处的尊重:如轻关门、就餐礼仪、守时守信,于细微处见真章。</p><p class="ql-block"> 应对冲突的修养:面对冒犯时保持冷静,寻求理性解决而非情绪宣泄。</p><p class="ql-block">3. 精神的格局(谦逊包容,持续生长):</p><p class="ql-block"> 敬畏未知:承认认知局限,对知识、文化、信仰保持开放心态。</p><p class="ql-block"> 尊重差异:理解不同背景、阶层的价值观,避免居高临下的评判。</p><p class="ql-block"> 终身学习:将教养视为动态提升的过程,通过阅读、阅历不断拓宽精神疆域。</p><p class="ql-block">三、 教养的养成:浸润式教育与自我淬炼</p><p class="ql-block">1. 家庭:教养的摇篮与第一课堂:</p><p class="ql-block"> 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行为示范远胜空洞说教,和谐的家庭氛围是滋养同理心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规则与爱的平衡:在明确行为边界的同时给予情感支持,避免溺爱或严苛导致的扭曲。</p><p class="ql-block">2. 教育:从知识传授到人格塑造:</p><p class="ql-block"> 人文教育的回归:文学、历史、哲学课程对培育共情力、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 校园文化的熏陶:民主氛围、师生互敬、社团活动,皆是实践教养的微型社会。</p><p class="ql-block">3. 自我修行:持续一生的功课:</p><p class="ql-block"> 深度阅读与反思:经典文本提供精神坐标,日记、冥想促进自我观照。</p><p class="ql-block"> 广泛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跨文化交流,在真实碰撞中检验并提升修养。</p><p class="ql-block"> 对“习惯”的警惕:定期审视自身言行,克服无意识的傲慢或冷漠。</p><p class="ql-block">四、 当代语境下教养的挑战与价值</p><p class="ql-block">1. 挑战:</p><p class="ql-block"> 数字时代的“去抑制效应”:网络匿名性助长言语暴力,碎片化信息侵蚀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 功利主义对精神价值的挤压:社会过度强调“成功”的外在标准,忽视内在品格培养。</p><p class="ql-block"> 多元价值的冲突:全球化下不同文明规范并存,教养标准面临“相对主义”困境。</p><p class="ql-block">2. 不可替代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社会信任的粘合剂:教养降低人际摩擦成本,是构建诚信社会的心理基础。</p><p class="ql-block"> 个体幸福的源泉:有教养者更易建立深度关系,获得精神满足与内心平静。</p><p class="ql-block"> 文明传承的载体:教养将抽象伦理具象化,确保文化精髓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抵御野蛮的堤坝:在极端情绪或社会动荡中,教养是守护人性底线的最后屏障。</p><p class="ql-block">结语:教养——一场向内的文明远征</p><p class="ql-block">教养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勋章,而是每一个追求精神成熟的个体均可抵达的境界。它要求我们在浮躁中保持清醒,在利己的洪流中坚守利他的善意,在规则约束下绽放自由的灵魂。真正的教养,是在无人注视时仍恪守内心的准则,在众声喧哗中听见弱者的低语,在功利的荒漠里守护人性的绿洲。 它或许不能立竿见影地带来物质回报,却能为个体生命赋予尊严的温度,为社会存续提供文明的韧性。在2025年的今天,重提教养并非怀旧,而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深情守望与主动构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