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尼莎汗与十二木卡姆

随遇而安

<p class="ql-block">来南疆旅游,好像翻开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今天的喀什,风轻云淡,仿佛也在为陪我们的旅程铺就一条通往历史的幽径。我们踏入阿曼尼沙汗陵,开启了一场与历史的深情对话,聆听一位王妃与音乐的传奇,感受《十二木卡姆》穿越时空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步入陵宫,墙上清晰镶嵌着“木卡姆”十二套曲名,像是在无声诉说着阿曼尼沙汗这位伟大音乐家、诗人的不朽人生。这座建于莎车县莎车镇的纪念陵,占地1050平方米 ,与清真寺连为一体,展现出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洁白的外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神圣而庄重。陵高22米,建于2米高、10米见方的基座之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顶部圆塔状的设计,仿佛在承接来自天空的灵感,象征着音乐与灵魂的交汇。</span></p> <p class="ql-block">阿曼尼莎汗(1534-1567),是叶尔羌汗国第二代汗王拉失德的王妃。她出生在塔里木河的卡勒玛克戈壁一个普通樵夫家庭,自幼聪颖过人,能歌善舞、能诗能文,才情出众。十六世纪的叶尔羌汗国,正值西域文化的鼎盛时期。传说中,阿布都热西提汗在民间巡游时,被她吟唱的诗句深深打动,因她清丽的容颜、即兴吟诗的才华与精湛的木卡姆弹唱技艺,赢得了国王的倾心,将她迎入宫中,成就了一段传奇姻缘。</p> <p class="ql-block">这并非一场简单的灰姑娘童话,而是一段音乐与灵魂的邂逅。阿曼尼沙罕最伟大的功绩,便是对十二木卡姆的系统整理与规范。彼时的木卡姆虽已流传数百年,却面临散佚的危机。这位天赋异禀的王妃,召集众多乐师和诗人,对民间流传的木卡姆进行搜集、整理和规范。她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创作者——将口耳相传的旋律升华为书面经典,赋予其新的生命与形式,使维吾尔族音乐文化得以系统传承。</p> <p class="ql-block">这位十五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自幼便对诗和音乐怀有浓厚兴趣,她遍访民间艺人、诗人与民间歌手,潜心整理创编出集维吾尔古典音乐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正是她的努力,使原本散落的民间音乐,升华为科学、系统、严谨的艺术体系。如今驰名中外的《十二木卡姆》,正是她整理、规范后的成果,成为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也让她成为南疆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p> <p class="ql-block">年仅十三岁便入宫的阿曼尼沙汗,在拉失德汗的支持和宫廷乐师柯迪尔汗等人的协助下,召集众多木卡姆乐师,对当时杂乱的维吾尔族木卡姆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她依据民族调式特点,删繁就简,首次确立了十二套木卡姆体系。她剔除了宗教色彩浓厚的旧有内容,融入民间歌舞的精华,使曲风更加清新高雅,歌词更贴近人民生活,赋予木卡姆新的生命与主题,使其升华为全面反映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大型音乐史诗 。</p> <p class="ql-block">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最珍贵的传统古典音乐套曲,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体,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展现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与高尚的情操。每套木卡姆由“琼乃额曼”(序曲)、“达斯坦”(叙事歌曲)与“麦西热甫”(歌舞部分)三部分构成,结构严谨,旋律丰富,是维吾尔音乐文化的巅峰之作,也是阿曼尼沙汗留给后世最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踏入阿曼尼沙汗纪念陵的那一刻,仿佛听见空气中飘荡着未尽的音符。这座朴素的陵墓没有繁复的装饰,却因长眠于此的灵魂而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她的名字,早已与木卡姆融为一体,成为南疆大地上不朽的旋律,在时光中静静回响。</p> <p class="ql-block">陵园对面,叶尔羌汗王宫的遗址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这座充满伊斯兰装饰风格的宫殿,曾是叶尔羌王国的权力中心,见证了无数辉煌与传奇。王宫与陵园之间,仿佛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关于爱情,关于音乐,关于一个王妃如何将散落的音符串成永恒的旋律,如同珍珠项链般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叶尔羌汗国王陵由阿勒屯清真寺、阿曼尼沙汗纪念陵、王陵墓区三个部分组成。清真寺由门楼、礼拜殿组成,建筑风格独特,艺术价值极高。墓区位于城东,分布着三十余座墓冢,安葬着叶尔羌汗国的十二位汗王及部分王妃、大臣与学者。阿曼尼莎汗,这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的整理者,也长眠于此。这座陵园,是研究明代新疆莎车地区文化、历史、音乐、建筑、宗教、艺术、考古与民族风情的重要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后人缅怀与研究的重要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王宫与陵园之间,似乎仍回荡着那段无声的对话——关于爱情的执着,关于音乐的传承,关于一个王妃如何将散落的音符编织成永恒的旋律。她的故事,穿越五百年,依旧在风中低语,在叶尔羌河畔轻轻回响。</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绿树婆娑,花草繁茂,芬芳四溢,为这座纪念园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温柔。我坐在角落的长椅上,闭目聆听,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与远处传来的隐约的诵经声交织成曲,宛如阿曼尼莎汗所整理的《十二木卡姆》,在岁月的长河中奏响永恒的旋律,诉说着她那颗为音乐而跳动的心。</p> <p class="ql-block">风里的故事到了阿曼尼沙汗陵前,似乎都停止了脚步。这座银灰色的陵寝静卧在叶尔羌河畔,穹顶的新月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如同她亲手谱写的十二木卡姆音符,穿越五百年,依旧清亮动人。</p> <p class="ql-block">当年那位聪慧的王妃,以琴声为笔、以生活为墨,把草原的辽阔、果园的芬芳、集市的喧闹都织进了乐章里。如今陵前苍老的白杨仍在风中低语,仿佛还能听见她和乐师们围坐弹弹布尔、吟唱心声的场景,那旋律,从心底流淌而出,穿越时空,依旧动人,仿佛从未停歇。</p> <p class="ql-block">风掠过陵寝的雕花栏杆,带着叶尔羌河的水汽,也带着木卡姆的余韵。原来,有些故事并非封存在泥土之中,它们会随着风,随着歌声,在南疆的每一寸土地上,永远流传,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阿曼尼沙罕的爱情故事或许会被时光冲淡,但她整理的《十二木卡姆》将永远在丝绸之路上回荡,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宫廷与民间、不同民族与文化的音乐桥梁。从这个意义上看,每当我们聆听木卡姆时,都是在瞻仰一座无形的纪念碑,那里铭刻着一位王妃对音乐最深沉的热爱与不朽的贡献,也让我们在旋律中,与历史深情对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