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全街带城桥附近的阔家头巷,上次逛了“沈德潜故居”和“圆通寺”,相比之下当然“网师园”才是这里的主角。</p><p class="ql-block">网师园不在苏州四大名园之中,但它的文化底蕴绝不低于四大名园。园子不大,名气不小,是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名录中的园子,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建造的明轩,使网师园这一名园走向世界。德国著名园艺家玛丽安娜•鲍榭蒂女士评价网师园是“苏州最体面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园林”。</p> <p class="ql-block">网师园夜花园广告。网师园古典夜花园起始于1990年,作为苏州地区唯一延续时间最长的夜游活动,经多年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古典与现代兼容并蓄,园与曲相得益彰,有形的世界遗产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丸美结合的独特风格。就是门票要贵一点啦!</p> <p class="ql-block">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时期(1127~1279),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约公元1770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小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经多次易主,1940年由何亚农购得后复称“网师园”。</span></p> <p class="ql-block">阔家头巷本是一条十分窄小的弄堂。要走过这条窄弄才能到达网师园。这是苏州古典园林设计中欲扬先抑的手法,据说也是为了“轩车不容巷”,以避大官的舆从,体现了园主的在尘隔尘、居凡脱凡的隐居思想。</p><p class="ql-block">网师园门对面高大的照壁前两棵盘槐几年不见已长得郁郁葱葱。盘槐在古代被视为权力和富贵的象征,因其高大挺拔的树形常被赋予"三公树"的美誉,寓意家族成员能位列三公(古代高级官职)。这种传统观念源于科举文化与槐树谐音"魁"的关联,寄托了对子孙仕途顺遂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苏州园林—网师园》是国家邮政局为了展现中华民族悠久古典建筑艺术的特种邮票,于2003年6月29日发行的,邮票全套四枚,图案分别描绘了苏州园林网师园中“殿春簃”“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和“万卷堂”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邮政局在发行这套邮票的同时,还发行了一套版式二(8枚,2套邮票)。小版张边饰集中左侧,上半部印有一段说明文字:“网师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隅,初建于南宋,布局精妙,构筑典雅,是中国园林‘以少胜多’的典范。一九九七年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票名“网师园”十分醒目;下半部绘有网师园的池水和小亭,隐约淡雅,对邮票起到了烘托作用。</p> <p class="ql-block">进门见“桥厅”,达官贵人、太太小姐坐轿而来,轿子就停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轿子是一种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至今大约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此处陈到的盔顶红术仿竹节古轿,造型典重,雕镂精细,乃历代轿子中之精品,原为清代网师园主人所有。本已破损残缺,后经专家历时一年半修复如初,该轿重达500多公斤。</p> <p class="ql-block">轿厅正南朝向上悬有匾额,上书“清能早达” 四字,包含了对清廉正直的品德期许,也蕴含仕途顺畅的祝福。</p><p class="ql-block">“清能”取自《后汉书·贾琮传》,指为官清廉且有才能,如东汉贾琮治理交阯般以清廉高效闻名;“早达”则源自《孟子》“达则兼善天下”,寓意仕途顺利且能造福百姓。 </p><p class="ql-block">匾额由现代著名书画家张辛稼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匾额之下木屏上有一幅《网师逸韵图》,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网师园的亭台楼阁,房舍池塘。这幅画既是艺术作品可供欣赏,把它作为导游图来安排自己的游程也可以。</p><p class="ql-block">该作品由木渎版画家劳思先生创作,采用漆雕工艺绘制。</p> <p class="ql-block">绕过木屏往前走,前面是网师园住宅部分二进和三进之间的天井。</p> <p class="ql-block">回头看,这是“江南园林第一门楼”!</p><p class="ql-block">大厅前“藻耀高翔”砖雕门楼建于清乾隆年间,高约6米,宽3.2米,厚1米。顶部为单檐歇山卷棚顶,造型别致,线条优美。</p><p class="ql-block">“藻耀高翔”四个字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原文强调唯有兼备藻耀与高翔的文章方为“文笔之鸣凤”。</p><p class="ql-block">字碑周围是一圈由卍字和蝙蝠图案交替组成的浮雕镶边,“卍”字在梵文中是吉祥的意思,武则天钦定这个字读“万”音。这圈镶边取谐音,是“万福”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字碑的上面是浅浮雕的上枋图案是连续卷草纹,上枋之下悬挂着一排砖质挂落。小巧玲珑,对称匀落,雕刻得不但精致而且优美。雕有字碑的中枋下面也有一排这种令人叫绝的砖质挂落。</p><p class="ql-block">下枋中央的图案,细看有两层。一层是高浮雕,图案是祥云、蝙蝠和三个团寿字,突出了“福、寿、祥”,另外一层是浅浮雕,形成第一层的背景,图案有卍字,菊花、向日葵、灵芝等。整个浮雕表现出对吉祥福寿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门楼最精彩的部分是字碑两侧的方宕,砖雕匠人把它叫做“兜肚”。这些“兜肚”就是空间进深的戏台。这是重点中的重点。多层次,有深度,立体感是这些“兜肚”的显著特点,是工匠精雕细作的极品。东边的戏台上演出的是“文王访贤”,讲的是周文王恳请姜子牙出山的故事。周文王以大德著称,姜子牙因大贤著名,这出戏寓意“德贤齐备”。</p> <p class="ql-block">西边的戏台上演的是“郭子仪上寿”。郭子仪福、寿、富、贵、丰、满俱全,是人臣艳羡不已的对象。作为园主这样的士大夫当然也是很羡慕的。</p> <p class="ql-block">这里称“万卷堂”也称“积善堂”,是网师园住宅部分的大厅,是全园最高大的建筑。园主喜庆宴请、家庭议事、接待宾客都在这里。天然几上陈列着园主珍藏的青花双耳大瓷瓶、“怪石供”、大理石插屏,显示出主人的文化修养。积善堂上悬挂着文征明书写的“万卷堂”匾额,加上南宋史正志初建园圃时,建有“万卷堂”作为藏书厅。故现一般被称为万卷堂。</p> <p class="ql-block">万卷堂内有抱柱联: “南宋溯风流,万卷堂前渔歌写韵;葑溪增旖旎,网师园里游侣如云”,为现代书画家吴进贤撰写。</p><p class="ql-block">“万卷堂”匾额下有对联: “紫髯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雷”。楹联取自元谢宗可的《龙形松》。中间配以青松画一幅。</p> <p class="ql-block">第四进是面宽五间的内厅,楼下是女主人招待女眷的地方,又叫女厅。楼上是园主夫妇的居室。楼前天井里对称地种了两棵桂花,东面的是金桂,西面的是银桂,秋高气爽的时候,这里桂花香气袭人。</p><p class="ql-block">正对内厅,天井的南面也有一座门楼。跟内厅含蓄简朴的风格一致,这座门楼也很简洁。匾额“竹松承茂”出自《诗经•小雅•斯干》“幽幽南山,秩秩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p><p class="ql-block">门楼上枋两侧的垂脊雕是莲藕、荷花、牡丹,象征“喜结连(莲)理,百年好合(荷)”、“早生贵子(莲蓬多子)”和清高(莲出淤泥而不染)富贵(牡丹花)。中枋两侧的图案是乐器磬和两条鲤鱼,象征“吉庆双利”。下枋两侧的图案是由灵芝和祥云组成的如意头,象征“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女厅为女眷聚会处,或称花厅。厅内陈设有清式镶嵌大理石的紫檀坑床、坑桌、踏脚;什景浮雕紫檀靠椅、茶几等;两壁有四幅大理石山水挂屏,上层为卧室。除了摆设了椅子、茶几、坐榻外,还摆设了一套精巧别致的红木回台圆凳,很适合旧时的女眷活动。</p> <p class="ql-block">匾额“撷秀楼”由晚清朴学大师俞樾所题。楼名因楼的特色而来。“撷”是撷取的意思,撷秀就是撷取秀色。俞樾以为登楼西望,天平、灵岩诸山黛痕一抹,隐现窗前。估计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了。</p> <p class="ql-block">“五峰书屋”,既为“书屋”自然是园主藏书、读书的地方,南宋时为史正志的 “万卷堂” 故址。据说当年这里有三间书屋,屋里有42柜典籍,而且大多数是写本,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原来史正志的藏书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损失殆尽。</p> <p class="ql-block">五峰书屋的门前庭院有花坛,有一株品种是“十三太保”的茶花,花季时会同时绽放十三种颜色的花朵。被称为网师园一奇。院中几座造型奇特的假山是江西庐山五老峰的写意,取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五峰书屋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五峰书屋的后廊有小门通到“集虚斋”。苏州的文人私家园林大多信奉老庄哲学,集虚斋的名字就出于《庄子•人间世》:“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表明这里是园主修身养性的地方,追求的是清雅超逸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集虚斋”始建于清代,采用双层楼阁结构(俗称"小姐楼"),一楼为藏书与日常活动空间,二楼为园主子女读书处。门窗雕刻竹纹图案,体现江南文人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1994年成为中新两国苏州工业园区合作谈判场所,见证了国际合作协议签署的历史进程。 </p> <p class="ql-block">梯云室位于苏州网师园最北端,是园中藏书之处,其名称源自唐代张读《宣室志》中“周生八月中秋以绳为梯,云中取月”的典故。 该室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宋宗元扩建网师园时同步建造。</p><p class="ql-block">室前的平台石栏杆上有花篮雕饰。花篮是暗八仙图案之一,代表八仙之一蓝彩和。</p> <p class="ql-block">梯云室室内装修精美。室内有一座黄杨木的落地飞罩,上面雕刻着双面鹊梅图,雕工十分精细。透过花罩和后面的长窗,可以隐隐地看到北面庭院内的绿树湖石。</p> <p class="ql-block">梯云室北面的小院内有几枝绿树,数座石峰,错落有致,北墙上有砖雕“香睡春浓”,自成一处迷人小景。</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87版电视剧第一集曾在梯云室南侧庭院取景,拍摄甄士隐与英莲的互动片段。</p> <p class="ql-block">一回廊有碑刻若干。</p> <p class="ql-block">网师园碑刻“网师园记”为清代学者钱大昕于乾隆末年(1795年)所作,称“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精准概括了网师园“以小见大”的造园精髓。</p> <p class="ql-block">“网师园重修记”碑,1989年重修时,苏州市政府立此碑以纪念修缮工作。</p> <p class="ql-block">沿回廊见一小门,上有砖雕匾额“网师小筑”。“网师”取自《楚辞》“渔父”典故,暗含隐逸之意。清代状元彭启丰曾作《网师小筑吟》,进一步强化了园主追求渔隐生活的志趣。</p><p class="ql-block">通过“网师小筑”之门可进入中部景区。该入口与小山丛桂轩相连,形成游园的起始空间,兼具引导与过渡功能。</p> <p class="ql-block">“小山丛桂轩”位于网师园中部彩霞池南岸,是典型的四面厅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檐廊环绕东、西、南三面。其单檐歇山卷棚顶设计轻巧飘逸,北墙设冰裂纹嵌圆形纹样的正方形花窗,东西两侧装玻璃窗,形成通透的观景空间。</p> <p class="ql-block">轩名取自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与北周庾信《枯树赋》"小山则丛桂留人"的典故,暗喻隐逸情怀。清代书法家何绍基题书遍额“小山丛桂轩”和楹联"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楹联呼应轩北黄石假山"云岗"与东侧引静桥溪流之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为园主宴客花厅,通过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体现"渔樵耕读"传统文人的理想栖居。</p> <p class="ql-block">“蹈和馆”取“蹈和履真”安吉之意,此馆与“小山丛桂轩”共为一区居住宴聚用的小庭院,空间狭仄封闭,走廊蹈回宛转,环境幽深曲折,与中部池水荡漾、豁然开朗的景色成一鲜明对比,成功地运用了古典园林中由暗视明、以小见大和人工自然对比的手法。</p> <p class="ql-block">匾额“蹈和馆”由苏州当代著名书画家吴䍩木所书写。</p> <p class="ql-block">这里由小型湖石围起花坛,花坛中种着花中之王牡丹。春天花季,牡丹花开,这里是一片烂漫。南面的粉墙上有一块砖刻匾额“玉椀金盘”,是苏州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吴溱所题。</p> <p class="ql-block">这座“露华馆”是一座移建的明代建筑。馆名取诗仙李白《清平调》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意。这首诗是李白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赏牡丹花时所作,用在牡丹园中很切题,现在露华馆被辟作茶室。</p><p class="ql-block">“露华馆”匾额由吴䍩木题书。</p><p class="ql-block">吴䍩木,曾任苏州美专中国画教研室主任、苏州国画院院长、吴门画派研究会会长等职,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父吴待秋为清末画家,祖父吴伯滔亦为知名画家,形成三代传承的书画世家。</p> <p class="ql-block">漫步馆中,两副楹联更是以行书与行楷之韵,诉说着与牡丹相关的故事。首联“笑折花归,浑如飞仙入梦;记穿林窍,还因送客留迟”,以轻快之笔触,描绘了折花而归的惬意与送客时的留连忘返,仿佛每一朵花都承载着梦境般的诗意,让人在归途中心旷神怡,忘却尘嚣。</p> <p class="ql-block">而大门口那抱柱联则更为细腻,“纵目槛前,仿佛沉香亭畔无数洛红赵碧,李白放歌应未尽;遣怀庭外,犹疑兴庆宫中几丛魏紫姚黄,欧阳欲记恨难详。”此联不仅描绘了沉香亭畔牡丹的绚烂多彩,更将李白的《清平调》与欧阳修的《绿竹堂独饮》巧妙相联,洛红赵碧、魏紫姚黄,这些不仅仅是牡丹的品种,更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意象征,每一朵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彩霞池,位于世界文化遗产网师园的中心地带,是一个面积达447平方米的宁静之地。</p> <p class="ql-block">池边环绕着黄石,建有水榭和廊屋,东西两侧的亭子遥遥相望,构成了一幅别具一格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黄石的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与水岸的多水口、矶石相映成趣,给人一种轻巧而水体弥漫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纵观网师园的布局,以彩霞池为中心,南面以小山丛桂轩与蹈和馆、琴室为一区,主要是为居住宴聚而设的小庭院;</p> <p class="ql-block">北面则是以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为一区,为书房式的游憩玩赏区。环池配以水阁亭廊、山石花木,但由于其池周建筑物能与假山花池互为对置而避让,增加了园景的层次和深度,从而形成了一个极为生动的闭合空间。</p><p class="ql-block">“凌波曲桥”,彩霞池的西北面是一座凌波曲桥,几乎贴近水面,桥面上方是一棵白皮松虬劲的枝干。</p> <p class="ql-block">池面上,睡莲静静绽放,为这片水域增添了几分宁静与安逸。彩霞池的东南角,一条小溪蜿蜒而来,其水源似乎源自灵峰秀石之间,小涧曲折深奥,仿佛隐藏着无尽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一座花岗岩小桥——“引静桥”(俗称三步桥),巧妙地连接了东面山墙和桥西的黄石假山,显得自然而和谐。涧水经过小桥后,积水成潭,汪洋一片,更增添了几分壮阔之美。</p> <p class="ql-block">这是苏州园林,甚至可以说是全国园林中最小的石拱桥。这座桥完全以金山石精雕细琢加工而成,凌架在蜿蜒曲折的溪涧之上,古朴精致而又自然。</p><p class="ql-block">在苏州人心目中,引静桥是一件艺术品般的存在,它也是园林拱桥之成功范例。因其风姿绰约,小巧玲珑,也被人称作古桥中的“小家碧玉”~</p> <p class="ql-block">濯缨水阁位于网师园彩霞池西南角,紧邻云冈假山,为歇山卷棚式结构。</p><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阁名取自《楚辞 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以此与当年阁主“渔隐”之意相符。</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坐南面北,面阔一间,基部以石梁柱架空池上。四面开窗,北面次间为落地长窗。建筑与月到风来亭隔水相对,为夏季观鱼纳凉之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室内陈设简朴。花窗两侧</span>悬挂清乾隆十四年郑燮所书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分别引用曾子“三省吾身”、颜渊“四勿”戒律及夏禹、陶侃惜时典故。也有说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用“乱石铺街体”书写的对联。</p><p class="ql-block">在苏州园林的楹联中,这副四言联最短。上联“曾三颜四”,说的是孔子的两个学生曾参“吾日三省其身”,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下联“禹寸陶分”说的是大禹和陶渊明珍惜一寸一分光阴,勤奋学习。只有八个字,却用了四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这也是少有的。</p> <p class="ql-block">出濯缨水阁沿池西边走廊,这中间最高处有一座六角形小亭,被称为“月到风来亭”,是园中赏月最佳的地方。月到风来亭高距池中半岛,架于碧波之上,临池西向,三面环水。亭下湖石堆叠,池水在湖石间荡漾。</p> <p class="ql-block">“月到风来”是古人诗中多次出现的幽静意境: 唐代诗人韩愈有诗“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宋代理学家邵雍有诗“月到无心处,风来水面时”。</p> <p class="ql-block">亭子三面环水,取意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亭东二柱上,挂有清代何绍基竹对 “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这是园林之亭的文人雅意所在。</p> <p class="ql-block">过曲桥,这里有一个匾额为“潭西渔隐”的门洞,走进门洞就是一个独立的小院。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殿春簃”。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所建中国庭园“明轩”,就是根据园林专家陈从周的建议,完全是以网师园殿春簃小院为蓝本建造的,也是由苏州的古典园林建筑技术人员和工匠到美国去进行施工的“出口”古建筑,开创了中国园林走向世界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从殿春簃里看,门上另有匾额“真意”。“真意”出自东晋陶渊明《饮酒》诗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意为自然意趣或本真之意。</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来是一个芍药圃。芍药在春末开花,可以说是“殿春”,“殿春”源自北宋邵雍诗句“尚留芍药殿春风”。而“簃”是阁边的小屋。与主园相连的芍药圃小屋,“殿春簃”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也形象地概括了这个庭院的特点。匾额由清代同治年间的园主李鸿裔所题。</p> <p class="ql-block">院子一面是坐北朝南的轩斋式建筑,西面拖复室两楹,是旧时园主的书斋,屋后是狭长弯曲的天井。东侧是主室,匾额下面的对联是“巢安翡翠春云暖,牕护芭蕉夜雨凉”,真是对书房优美而幽静环境的高度概括。</p> <p class="ql-block">“檀采蝉蛸之室”是网师园殿春簃主室西侧的复室的一间书房,书房名源自国画大师张大千画作的落款。北面一排半窗,竹石梅蕉,隐于窗外。</p> <p class="ql-block">室内陈设着一套明式的书房家具。西墙壁立着一整排书橱和博古架。书橱中摆满了书函,想必里面装的是线装书。博古架上摆放着具有各个时代特征的瓷器。宽大的书画桌和旁边的立轴筒,还有那些恰到好处地点缀的文房清供,使这里充满了浓浓的文人气息。</p> <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张善孖兄弟寓居网师园长达5年之久,昆仲二人相互切磋画艺,广交师友,谈文论艺。章太炎、徐悲鸿等名流常欢聚于此,殿春簃乃其会客、作画之处。善孖擅画虎,于园中豢养一虎,名虎儿,并以其为模特作画,大千补景而成《十二金钗图》传为画坛佳话。</p> <p class="ql-block">抗战爆发,大千兄弟离开网师园。后大千虽至台湾仍心系网师旧居。1982年,大千缅怀其兄,念及虎儿,逐题“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遥寄苏州。</p><p class="ql-block">照片为国画大师张善孖和所豢虎儿相喜实录,上方题词为“嘉有仁兄惠存 善孖网师园调虎之景”。</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立轴《觅句图倣元人笔》</p><p class="ql-block">这幅自题仿元人笔意的觅句图,乃张大千“往岁客故都时作”。此画绘一高士独坐松荫寻诗觅句,笔法上颇得元人宽厚凝练之趣。同时将人物置于松竹、梧桐之间,把握了元人崇尚意境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张善孖立轴</p><p class="ql-block">戊寅岁有虎痴仲兄写像大干居士补景。</p> <p class="ql-block">扇面画,“甲戌秋虎痴张善孖写于吴门网师园”。</p> <p class="ql-block">扇面画,“蜀人虎痴张善子写于吴门网师园”。</p> <p class="ql-block">殿春簃前一院子,鹅卵石铺成渔网纹的图案,强化了网师园的“渔隐”主题。小花圃中种有珍贵品种的芍药,呼应着殿春簃的“殿春”题名。东、南、西三面都有湖石遮住墙脚,这些湖石花坛的边缘屈曲宛然。花坛上,峰石不多,花树有限,相互参错,掩映其间,十足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来有一口“涵碧泉”,取宋代朱熹“一水方涵碧”诗意而得名,但久已湮塞。1958年整修园子时对这个地方进行深挖,果然冒出一股清泉,涵碧泉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一眼古泉使殿春簃这一缺水的庭院增添了生气和活力。而且这眼古泉与彩霞池一脉相通,旱不涸,涝不溢。站在泉边,只觉岩壑深邃,寒气逼人,泉中还有锦鲤游弋,令人神往,一个发呆的绝佳处。</p> <p class="ql-block">涵碧泉北面有一座倚墙而建的方形半亭,因边上的寒潭而取名“冷泉亭”。亭子周边堆砌着湖石,南北两侧以鹅颈椅替代了栏杆。坐在南侧的鹅颈椅上可以俯视涵碧泉。这个亭、泉结合的小景,成为殿春簃小院的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冷泉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翼檐。一般的半亭,只应有两只翼角起翘飞扬,而冷泉亭的设计者却高抬亭后墙壁,与亭顶一样高。在墙顶与亭顶连接的地方筑脊,缓缓向下分张,再往上起翘,使两角也翼然飞举,如鸟奋飞。这样,冷泉亭既是半亭,又有四翼,这种别具匠心的设计,在苏州的古典园林中是很少见的。</p> <p class="ql-block">亭中安置了一块高约5尺的灵璧石。石的颜色黑白相间,轻轻叩击,有铮铮的声音,好像击磬一样。一般的灵璧石体量都很小,这样大的灵璧石已经可以说是灵璧石中的奇品了。石的形状好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鹰,所以这块灵璧石的名字就是“鹰石”。</p> <p class="ql-block">“看松读画轩”坐落于彩霞池北侧,为园林北部书房区主体建筑,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该建筑采用硬山式屋顶与面阔四间设计,通过雕花半窗与地罩挂落形成典型书房格局,</p> <p class="ql-block">室内有楹联: “满地绿阴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该对联与匾额“看松读画轩”共同构成园林书房的雅致意境。楹联出自明代钱逊的《春词》,由清代何绍基题写。</p> <p class="ql-block">轩前保存有树龄逾九百年的古松柏萧萧而立,是园里最古最高的景。</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株二百余年的白皮松,苍然可掬。松柏都植在黄石花坛内,一派天然朴野情趣。</p> <p class="ql-block">“竹外一枝轩”的题名来自北宋苏轼的《和秦太虚梅花》诗中“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的意思,这里应该以赏梅为主。过去这里是封闭式斜轩,后来改成敞轩。</p> <p class="ql-block">竹外一枝轩的题名隐藏了“斜更好”三个字,实景却把这三个字演绎得更加精彩。斜轩、斜着伸向水面的梅枝和松枝,此情此景,不是“斜更好”吗?除了“斜更好”和赏梅外,园主对这里的景物还有更深一层的设计。轩前的松、梅,轩后的竹,正好是“岁寒三友”。</p> <p class="ql-block">竹外一枝轩的后墙有空窗,后面是修篁一丛,恰似一幅墨竹图。</p> <p class="ql-block">从竹外一枝轩西墙上的八角形空窗往外望去,池上的石曲桥,池边的古树,使园子增添了几分古意。</p> <p class="ql-block">从“梯云室”向外,可看到一个面积不大的庭院,东、南、西三面墙壁都掩映在高下参差、聚散不一的太湖石和树木之后,蜡梅、白皮松、鸟不宿等观赏花木,高低错落,四季悦目。</p><p class="ql-block">庭院西墙是一座湖石叠成的蜂洞假山。古人称石为“云根”,他们认为云是“碰石而生”,这里也是以湖石为云。另外在堆叠时采用了“云头皱”手法,造成山耸入云的意象。</p> <p class="ql-block">庭院东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题名“云窟”,从对面望去,就像一轮明月。洞内有假山绿树,一眼望去也是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记得网师园有一北门可作出口,现在却取消了。巧遇一园内工作人员开门外出,也就跟着出去,匆匆游园暂且结束了。北门外又见十全街...</p><p class="ql-block">其实,在“三初中”的这一年,我从未关注过园林古迹,少年的我只爱“南园”的田野,爱知了和蟋蟀,爱“杨腊子桥”的河水...</p> <p class="ql-block">录取在“三初中”时是郁闷的,而在“三初中”的一年却是快乐的。如今重走这一带的路,重游这附近的园林未必是少年的追求,仅是老年的梦幻...</p><p class="ql-block">1962年的暑期,被告之“三初中”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第八中学”,校园在十全街东头靠“葑门”的地方。然后的日子我将是每天来回于带城桥到“八中”,十全街的东半条我行走了两年。</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尝试着,我再走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