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塘</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7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晚的耕山书社,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会如期而至。8月份阅读及分享的主题是红旗渠精神。今天又恰是立秋,这入秋后的第一杯“奶茶”,非常特别,意义非同一般。</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不少人去赴另一场“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之约了吧,这次来山荱参加分享会的人不多,今晚的这杯“奶茶”虽少了几分慵懒的惬意,却多了几分振奋的思辨。来分享读书心得的另外六位伙伴——两位医务工作者、三位小老乡,还有画师大陆,他们从不同视角解读红旗渠精神,字句间皆是时代叩问,令人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拿你新派的方式约我”是时下的流行语,回望那些未能赴约的年轻人,或许正蜷缩在“即时满足”的“新派”温室里,用“没时间”或其他理由砌成高墙,却不知自己缺席的,正是一场可以照亮漫长秋夜的火把。读书会本就是思想的粮仓,若青春只愿囿于奶昔的甜腻,拒饮红旗渠精神的浓茶,未来何尝不是另一种精神匮乏?</p><p class="ql-block"> 我在会前选读了杨震林先生的《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加之众人的分享,更觉这条“人工天河”的精神血脉永不过时。立秋是丰收之始,红旗渠精神恰似一剂强心针,既刻着林县人民“十年战太行”的坚韧,也映照着当代人面对困境的智慧与勇气。</p><p class="ql-block"> 如此这般,那么这杯奶茶的甜中是不是藏着这一哲学——牛奶的温润是知识滋养的柔软,茶的回甘是思想沉淀后的清醒,二者交融恰似青年成长所需的营养剂?答案一定是肯定的。这点自信还是有的。经这么一想,不由得为没有领略到“秋天第一杯奶茶”的人,扼腕叹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秋风吹散浮躁的香精味,留下的方才是真理的醇厚。看得出来,参加读书分享活动的青年书友,大部分人的阅读是认真的,入脑入心。他们渴望以书为匙打开成长之门,以旗渠为镜照见自己的韧性。</p><p class="ql-block"> 受此影响,我在发言中把心中久久萦绕着的“红旗渠三问”抛出:</p><p class="ql-block"> ——若遇绝境,可有劈山引水、上天揽月下洋捉鳖的魄力?</p><p class="ql-block"> ——若见歧路,是否敢叫日月换新天、重新安排河山?</p><p class="ql-block"> ——若享安逸,能否坚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一问魄力:若遇绝境,可有劈山引水、上天揽月下洋捉鳖的魄力?</b></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的起点是林县人的喉咙里卡着一块干裂的黄土。当地的县志记载“大旱三年,人相食”。自然环境如此艰难困苦,选择修渠不再是单一的解决缺水问题,而是在回答“人能否活着”的根本命题。民工腰系麻绳悬于绝壁的瞬间,铁锤与岩石撞击的火星照亮了文明的底线——所谓魄力,是明知可能坠崖仍要抡锤的决绝,是把“不可能”三个字錾进岩缝的无声反抗。今天的我们面对“绝境”时,缺的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敢把山壁凿穿的第一道痕的胆气。</p><p class="ql-block"> 我认识一些青年,他们不知道五四运动发生在那个时代,更不知道李大钊、陈独秀、毛润之,以及刘和珍和《革命军》《新青年》《湘江评论》,他们口中总喊着“躺平”“佛系”,却忘了绝境从来不是用来抱怨的,而是用来劈开的。林县人在悬崖上抡锤凿壁,而今天不少的年轻人却连岗位工作手册都懒得翻开。当困境降临,他们不是用键盘敲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就是用“摆烂”自嘲,却从未想过——真正的无力感,不是现实有多残酷,而是连反抗的胆气都被安逸磨平了。若遇绝境,可有破釜沉舟的魄力?只怕有些人连微信运动都走不过百步,却抱怨山太高、路太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二问抉择:若见歧路,是否敢叫日月换新天、重新安排河山?</b></p><p class="ql-block"> 县委书记杨贵选择从山西引水时,争议声比漳河的浪还高。但林县人踩过露湿的坟冢组成勘探队,用脚步在太行山上踩出一条蓝色的生命线,这何尝不是在发展道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豪迈?当“修渠劳民伤财”的质疑传来时,他们用钢钎在石壁上刻下答案:真正的歧路,是困死老路的思维模式。“重新安排”河山的胆识,在于相信双手能改写大自然演了数千年的剧本,更在于敢承受改写过程中的血肉代价。当年民工们磨烂的肩膀,如今不正是成了我们选择道路时的体温计?</p><p class="ql-block"> 当代青年的困境,往往不是没路可走,而是路太多,却不知选哪条。有人沉迷“奶头乐”,在短视频中消耗光阴;有人高喊“躺平无罪”,却连简历都懒得写干净。而林县人在抉择时,不是讨论“该不该修渠”,而是直接问“该怎么修”。我认识不少年轻人,他们不知张思德、赖宁是谁,宁愿在“选择困难”中内耗,也不愿像前辈那样,用双手在绝路上凿出一条生路。若见歧路,是否敢像杨贵他们一样,用十年光阴赌一个未来?只怕有些人连明天几点起床都要纠结,却幻想“一夜暴富”“天上掉馅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三问初心:若享安逸,能否坚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初心?</b></p><p class="ql-block"> 渠成那日,老工匠偷偷把三十年用秃的凿子扔进深涧。这个细节比庆典上的彩旗更耐人寻味:精神的传承,初心的守护,比物质或物理的留存更重要,红旗渠精神最凶险的考验,恰是告别悬崖之后的平缓岁月。太平盛世,不等于太平无事。不知今天重走修渠路的年轻人,心里会不会明白:真正的自力更生不是苦行,而是身处空调房仍听得见当年铁锤回声的敏感。如今,红旗渠成了旅游景点,任羊成他们后代或许正在抖音直播红旗渠的故事,这种传承揭示了初心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要让后世能在奶茶甜味里尝出曾经的硝石味。</p><p class="ql-block"> 抬头远望,我仿佛还看到:红旗渠修成后,林县人没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继续开荒、引水、谋发展。而今天的年轻人,稍有成绩便想“变现”,稍有挫折便求“躺赢”。他们嘲笑“奋斗傻”,却忘了真正的自由,不是啥也不干,而是有能力选择不干啥。当“学霸”一词被污名化,当“努力”被当作“内卷”,我们还能否守住“自力更生”的初心?我还真时常这么勇敢又“无情”地拷问身边的一些年轻人,也真发现,有些人连华罗庚、陈景润是谁不晓得,也不知道“五湖四海”指哪湖哪海,且连看完一本专业书的耐心都没有,却有本事三天两头抱怨“怀才不遇”“社会不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此看来,红旗渠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荣耀,更是今天的镜子——照出懒惰,照出懦弱,也照出希望。青年若连“锤破岩石”的勇气都没有,又谈什么“重新定义未来”?时代从不等人,唯有力行,方能破局。</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红旗渠,清流滋养着万千百姓,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那一面面鲜艳的旗帜,在太行山巅猎猎作响,继续书写着永不褪色的传奇。时间证明了真理,实践检验了初心——红旗渠不仅是一条生命之渠,更是一座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在未来的岁月里,红旗渠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新的辉煌篇章。而立秋之夜的这杯“精神奶茶”,未赴约者错过的不仅是秋之馈赠,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成长宣言。而真正懂得品味的人,自会饮出生命最本真的味道——那是红旗渠水般的力道,是黄土地般的厚重,是属于中国青年的精神底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幸得文字搭天桥,从此沟壑有通途。同频向来多奢望,共振却因同一屋。我们能在这里相遇和共情,感谢缘分、感谢您的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br></p>